在传统翻译观中,译者被冠以“语言搬运工”的称号,一直处于边缘地位,是既要服从于作者、又要从读者视线中消隐的“幕后”工作者。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央,从“幕后”走向“台前”,从“语言搬运工”变为信息传递、情感沟通、文化交流的重要参与者,其主体性问题开始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文学翻译作为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在理解、释义、表达这三个文学翻译阶段中,能动作用与制约作用此消彼长,译者主体性的发挥空间也有所不同。本文将结合文学翻译中的具体实例,分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各个阶段的发挥空间,旨在为译者于文学翻译实践中适度发挥主体性提供一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