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岛筏式贻贝养殖海域鱼类群聚特征 下载:72 浏览:449
高炜程1 汪振华1,2 章守宇1,2 林军1,2 谭益国1 李训猛1,2 陈健渠1 《水产研究进展》 2024年2期
摘要: 为探究筏式贻贝养殖生境鱼类资源养护功能,于2020年9-12月对枸杞岛筏式贻贝养殖生境(分表层区和底层区)及周边岩礁生境的鱼类进行了多网目组合刺网采样。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多样性指数并结合等级聚类、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MDS)分析鱼类组成和群落结构。结果显示,在2种生境中共采集鱼类55种,隶属于10目34科47属,其中贻贝养殖生境采集到37种(底层和表层分别为29和20种);岩礁生境共采集到40种。在鱼类组成上,中国花鲈和鲻是贻贝养殖生境表层区的典型优势种,而黄姑鱼和褐菖鲉是贻贝养殖生境底层区的典型优势种;褐菖鲉同时也是岩礁生境的典型优势种。多样性分析表明,贻贝养殖生境的总体鱼类多样性要高于岩礁生境,但尚不显著。多元分析显示,各月份2种生境中的鱼类群落格局均可分为3种类型,虽与养殖表层区、养殖底层区和岩礁区并非严格一致,但各群落间差异依然显著。研究表明,大规模筏式养殖设施的存在吸引了众多中上层鱼类及底层鱼类,也为岩礁生境优势鱼类提供了额外的栖息环境,发挥了近似于浮鱼礁系统的资源养护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岛礁海域海洋牧场目标种的选择和人工生境构建模式的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转基因vp28蓝藻口服疫苗半数有效量测定及其对斑马鱼的安全评价 下载:72 浏览:470
徐杨1 谢京昆1 李赟卉1 苏永政1 何培民1,2 贾睿1,2 《水产研究进展》 2021年3期
摘要: 为了探究转基因蓝藻作为口服疫苗来防治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效果,本研究将转基因vp28蓝藻口服疫苗投喂凡纳滨对虾幼苗,验证其剂量梯度抗WSSV的影响,并测定其半数有效剂量(ED50)。以该剂量为依据投喂斑马鱼,通过测定斑马鱼体内的酶学指标、观察组织切片及养殖水体中氮磷等的变化,来探究转基因vp28蓝藻口服疫苗对水生生物和水体环境造成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随着转基因蓝藻口服疫苗剂量的增加,凡纳滨对虾幼苗抗WSSV的能力随之增强,测得ED50为0.027g。分别使用野生型和转基因型蓝藻配合饲料投喂斑马鱼15d,投喂结束后其生长状态良好、游动正常;投喂前后身体颜色无明显差异,不同组间体长增长不显著。转基因组斑马鱼中过氧化氢酶活力稍低于空白组和野生型组,过氧化物酶活力随着投喂天数的增长而呈降低趋势;水质监测发现,总氮日均波动变化且变化幅度较小,总磷在投喂期间有所提升,15d时恢复到初始投喂日的水平。投喂蓝藻的2组氨氮均要低于空白对照组,氨氮含量的提升对斑马鱼的抗氧化能力存在一定影响;组织切片发现,各组斑马鱼的肝脏、心脏组织细胞无明显差异。研究表明,转基因vp28蓝藻口服疫苗可有效增强凡纳滨对虾抗WSSV能力,且抗病能力随着口服疫苗剂量的升高而增强;投喂斑马鱼后,斑马鱼无明显的毒理效应,且对水质影响较小;转基因vp28蓝藻作为亚单位疫苗投放对水生生物的影响较小,可为后续产业规模应用提供基础。
海带孢子体光合活性对不同温度和光照的响应 下载:78 浏览:468
程晓鹏1 章守宇1 林军1 汪振华1 赵旭1 黄琳2 王凯1 《水产研究进展》 2020年4期
摘要: 为了从生理生态学角度解答温度和光照对海带孢子体生长过程的影响,探索海带孢子体对温度和光环境的生理响应机制,实验在测定养殖海域海带孢子体生长参数的基础上,设定了6、10、14和18°C 4个水温梯度的海带孢子体暂养实验,以及它们在0、25、70、133、230、317、421、582、786μmol photons/(m2·s) 9个光合有效辐射(PAR)梯度下的光合活性荧光参数测定。结果显示:①在6°C水温条件下,海带孢子体荧光参数Fv/Fm和Fv/F0最大,分别为0.71和2.40;在18°C水温条件下,其Fv/Fm和Fv/F0最小,分别为0.65和1.85;②暂养海带孢子体的光化学淬灭(qP)和非光化学淬灭(qN或NPQ)在18°C水温条件下达到最大,分别为0.92和3.29;③海带孢子体的快速光曲线随着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增强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④海域养殖海带孢子体的最大叶长增长速率、叶宽增长速率和干重增重率分别为1.34 cm/d、0.33 cm/d和1.01 g/d。研究表明,海带孢子体干重生长率变化与不同水温条件下的快速光曲线变化一致,高温抑制了海带孢子体光合效率;当环境光合有效辐射大于样品光饱和点(Em)后,海带孢子体相对电子传递速率下降,光合作用受到抑制。
马鞍列岛人工鱼礁区海域底质特征及其承载力 下载:87 浏览:470
罗含思 沈敏 林军 吴星辰 刘洪生 《水产研究进展》 2019年3期
摘要: 人工鱼礁是海洋牧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选址是人工鱼礁区建设的必要环节。通过对浙江嵊泗马鞍列岛人工鱼礁区备选海域附近采集的底质柱状样品的分析,测得了每个站点底质柱样的粒度、含水率、天然密度等物理性质,以及贯入强度、抗剪强度等力学性质。用谢帕德和福克沉积物分类法分析粒度结果,发现所研究海域的底质由砂、粉砂、黏土构成,粉砂含量最高,主要以砂质粉砂为主。不同区域的底质因其粒度组分、孔隙率、天然密度等不同,其含水率不同,造成底质的承载力也不同。对底质物理性质与力学性质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底质的含水率与贯入强度、抗剪破坏强度均存在较强的线性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7和–0.64,可作为人工鱼礁投放底质适宜性评估的重要依据。通过建立底泥含水率与粒度间的回归方程可为大面积的底质承载力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并大幅降低调查的工程量。
南澳白沙湾海藻养殖区内外渔业资源声学评估 下载:87 浏览:456
郭禹1,2 李纯厚1 陈国宝1 《水产研究进展》 2018年4期
摘要: 为初步了解南澳岛白沙湾海藻养殖区鱼类资源状况,利用便捷式分裂波束式Simrad EY60科学探鱼仪,于2015年4月28日、12月2日与2016年4月19日对该海域进行3次声学调查,结果显示,3次调查中藻区内、外鱼类资源丰度密度分别为3.45/1.38×105、0.63/1.45×105、3.67/2.98×105尾/n mile2。藻区内春季鱼类资源量显著高于冬季,资源丰度密度随季节变化显著;藻区外资源丰度密度变化较小且均匀;藻区内、外鱼类资源丰度密度最高值出现于2~6 m水层,6~8 m次之,表、底层最小,资源丰度密度受深度影响显著。在海藻养殖期间,藻区内鱼类资源丰度密度较藻区外大且年变化明显,表明海藻生物量对鱼类资源量及其分布变化具有一定影响。本次调查通过声学评估技术对海藻养殖区鱼类资源进行初步评价,为其具有改善水质环境、恢复渔业资源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个体的东海鲐鱼补充量年际变动模拟研究 下载:105 浏览:497
李曰嵩1 潘灵芝2 官文江3 焦俊鹏1 《海洋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东海鲐鱼(Scomber japonicus)是我国近海重要经济鱼种,年际资源量波动较大,物理环境对其资源量的丰歉影响很大。本文运用基于个体的东海鲐鱼生长初期生态模型,模拟1978-2013年东海鲐鱼资源补充量。模拟发现,物理环境的变化确实能导致东海鲐鱼资源补充量的年际差异,并且在90年代后出现了较大的波动,资源补充量最多的2002年(1.8×10~9尾)与最少的1996年(6.5×10~8尾)相差1.15×10~9尾。产卵后的15~30d,即4月份鱼卵仔鱼所处的海洋物理环境对东海鲐鱼最终的资源补充量起到重要作用,4月底鱼卵仔鱼的存活量基本上决定了东海鲐鱼最终的资源补充量的多寡。4月份的水温是影响鲐鱼资源补充量的物理因素之一,4月份水温高有利于提高鲐鱼的资源补充量,相反,水温偏低不利于鲐鱼的资源补充量。4月份的台湾暖流的流速也是影响鲐鱼资源补充量的另外一个物理因素,4月份台湾暖流的势力强对东海鲐鱼最终资源补充量是有利的,相反,流速小对补充量较不利。4月份台湾暖流的水温、流速决定最终东海鲐鱼资源补充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