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草鱼肠系膜脂肪沉积量的测定与分析 下载:69 浏览:425

姜鹏 樊佳佳 李胜杰 杜金星 雷彩霞 《水产研究进展》 2024年4期

摘要: 为精确且批量测定草鱼肠系膜脂肪(肠脂)沉积量,避免传统人工刮取称量方法耗时费力、量化粗糙等问题,实验利用脂溶性染料油红O可特异性着色脂肪的特性,探索开发出一种便捷定量草鱼肠脂含量的新方法。结果发现,麻醉解剖200尾平均体重约80g的草鱼,取出整个内脏团简单处理并塞入PIT个体识别标记后,样品集中进行多聚甲醛固定、无水乙醇脱水、油红O染液定染,可在维持样品组织完整的基础上,实现肠脂组织的特异性、均一化批量染色处理。各染色样品再分别通过无水乙醇溶剂完全萃取,萃取液吸光度测定,并依据绘制的标准曲线(y=0.0276x+0.040 3,R2=0.9997),即可精确获得个体肠脂沉积的相对含量,是以萃取出的油红O质量来表示。对比发现,样品肠脂组织染色-萃取量化结果与传统刮取称量数据保持了较高的相关性(n=20,r=0.80)。进一步的统计分析显示,对于同塘养殖体重变异系数8.93%的草鱼群体(n=200),萃取测定的肠脂沉积量变异系数达到24.49%,预示该性状具有丰富变异特征及遗传改良潜力。相关与聚类分析显示,肠脂沉积量与内脏质量相关性最高(r=0.60),并且聚为一类,符合二者同属脏器关联指标的预期。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利用简单易测的形态指标只能解释肠脂沉积量的少量变异(R2=0.20),表明基于表型性状的拟合回归方程进行间接预测的效果不佳,直接测定是该性状精准量化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为草鱼体脂性状改良提供了一种性状精确测定方法。

以丝瓜络为碳源的固相反硝化系统性能 下载:71 浏览:430

高书伟1,2 张凯1 李志斐1 谢骏1 王广军1 郁二蒙1 李红燕1 夏耘1 田晶晶1 龚望宝1 《水产研究进展》 2024年3期

摘要: 构建以丝瓜络为碳源的固相反硝化系统,探究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和进水硝酸盐浓度(INC)下该系统的反硝化性能,为丝瓜络作为水产养殖尾水反硝化碳源的工艺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以丝瓜络(LS)为一维反硝化反应器(denitrification reactor,DR)外加碳源,在流场环境下,测定不同HRT(16、20、24和28h)和INC(50、75、100和125mg/L)下反硝化系统对硝酸盐氮(NO3--N)、亚硝酸盐氮(NO2--N)、氨氮(NH4+-N)、总氮(TN)、总磷(TP)和化学需氧量(CODcr)的去除效果。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丝瓜络反硝化反应器(LS-DR)在运行初期和末期时的细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当INC为50 mg/L,HRT为24h时,LS-DR对NO3--N和TN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分别为98.97%±0.52%和97.84%±0.94%,此时出水NO2--N浓度也达到较低水平(小于0.5 mg/L);在HRT为24h的基础上,当INC增加至75、100和125mg/L时,其NO3--N去除率和NO3--N去除速率(NRR)均随INC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出水COD则随INC的增加而降低,但均未实现完全反硝化,然而,LS-DR在整个实验期间均能完全去除NH4+-N;扫描电镜结果显示,丝瓜络表面结构有利于微生物附着生长;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LS-DR的优势菌门包括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弯曲杆菌门、厚壁菌门和疣微菌门;被鉴定的优势菌属中热单胞菌属(1.46%)、陶厄氏菌属(0.55%)、固氮螺菌属(3.32%)、Simplicispira (1.01%)、假黄色单胞菌属(0.39%)、草螺菌属(3.02%)和Uliginosibacterium (0.9%)主要参与反硝化的进行,Cytophaga xylanolytica (1.61%)和Cloacibacterium (2.69%)主要参与了丝瓜络的降解,黄杆菌属(1.17%)和Diaphorobacter (0.64%)既能进行反硝化,也能降解丝瓜络。LS-DR的最佳HRT为24h,最适宜的INC为50mg/L。本研究为丝瓜络固相反硝化工艺的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开发新型缓释碳源在养殖尾水处理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斑鳢叉头框转录因子基因Foxl2的克隆表达及性类固醇激素刺激下的表达响应 下载:51 浏览:312

吴燕铎1,2 欧密1 高丹丹1,2 陈昆慈1,2 罗青1 刘海洋1 赵建1,2 《中国水产学报》 2022年3期

摘要: 为探究叉头框转录因子Foxl2基因(forkhead transcription factor gene 2)在斑鳢Channa maculata性腺发育过程中的作用,采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出斑鳢Foxl2基因,利用qRT-PCR解析Foxl2基因在雌雄斑鳢1龄成鱼组织、不同发育时期性腺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外源性激素诱导后雌雄斑鳢性腺中Foxl2的表达变化,通过酶联免疫法测定性腺不同发育时期雌雄斑鳢血清中的雌性激素(estrogen, E)总含量,并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性腺中Foxl2蛋白表达的细胞类型。结果表明:克隆获得斑鳢Foxl2 cDNA序列全长为1 939bp,开放阅读框(ORF)为921bp,共编码306个氨基酸;组织表达分析显示,Foxl2在卵巢中表达量最高且极显著高于精巢(P<0.01),但在鳃和脑组织中雄鱼表达量显著高于雌鱼(P<0.05);性腺发育时期表达分析显示,Foxl2在卵巢中表达量高于精巢,且在孵化出膜后105d时,卵巢中表达量达到最高,精巢中表达量最低,两者表达量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血清中雌激素总含量变化与之相似;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Foxl2蛋白表达于斑鳢卵巢成熟卵母细胞周围的颗粒细胞,精巢中未检测到Foxl2表达信号;经外源性类固醇激素17α-乙炔基雌二醇(17α-ethynylestradio, EE2)和17α-甲睾酮(17α-methyltestosterone, MT)处理后,卵巢中Foxl2的表达均受到抑制,但精巢中表达水平被EE2上调,被MT下调。研究表明,Foxl2基因在斑鳢性腺中呈现明显的性别二态性表达,推测其参与卵巢的发育和维持,通过外源激素诱导,Foxl2可能响应性类固醇激素的调节,本研究从mRNA和蛋白层面初步揭示了Foxl2在斑鳢性腺发育中的重要作用,为深入研究其性别分化机制及性别控制技术提供了科学参考。

中华鳖dazl基因克隆及在生殖细胞中的表达 下载:90 浏览:472

唐舟凯1 张飘逸2 储张杰1 朱新平1,2 李伟2 吴栩灵2 徐红艳1,2 《水产研究进展》 2019年4期

摘要: 为探索龟鳖类生殖细胞的发育分化机制,实验通过特异性引物克隆了中华鳖dazl基因的cDNA片段,长1 007 bp,其中包括5′端非编码区197 bp,3′端非编码区33 bp,开放阅读框777 bp,编码258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比对显示其与西部锦龟Dazl同源性最高,达96%;与小鼠Dazl同源性达75%。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中华鳖dazl mRNA主要在精巢和卵巢中表达,在体细胞组织中仅检测到微量表达。冰冻切片原位杂交结果显示,中华鳖dazl mRNA在生殖细胞中特异表达,且在不同时期的生殖细胞中呈动态表达模式。在精巢中,中华鳖dazl mRNA在初级和次级精母细胞中表达最强,在精原干细胞中表达水平次之,在精子细胞中未检测到信号;在卵巢中,中华鳖dazl mRNA信号在初级卵母细胞胞质中均匀分布且在最早期的初级卵母细胞中信号最强,随着卵母细胞的增大,信号逐渐聚集并逐渐减弱。研究表明,dazl基因可能对中华鳖两性生殖细胞的发生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1/1]
在线客服:
客服电话::
联系:400-2568-668
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