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宜昌江段铜鱼的种群特征和资源量 下载:70 浏览:423
盖帅帅1,2 李君轶1 沈丽1 方冬冬1,3 危起伟1,2,4 《水产研究进展》 2024年6期
摘要: 为了解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游宜昌江段铜鱼的种群动态变化特征,基于2003—2005年、2009—2011年和2017—2019年用流刺网在宜昌江段收集的9 120尾铜鱼样本的基础生物学数据,运用FISATⅡ软件对种群参数和资源量进行估算。结果显示,2003—2005年、2009—2011年和2017—2019年宜昌江段铜鱼体长分布范围分别为118~416、111~409和107~380mm,平均体长(平均值±标准差)为(230.7±49.8)、(217.5±54.3)和(267.2±34.1)mm;体重分布范围分别为10~1 000、19~889和16~816 g,平均体重(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195.8±123.6)、(153.2±118.6)和(250.3±84.2) g;生长指数b值分别为3.015 1、3.031 9和2.977 5,均属匀速生长型。由Powell-Wetherall plot法和ELEFANⅠ法拟合渐进体长L∞分别为535、530、500 mm;生长系数k值分别为0.18、0.14和0.15,属中等速率生长型;由体长结构实际种群分析估算铜鱼年资源量分别为1.14×10~6、1.89×10~6和2.10×10~6尾。研究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宜昌江段铜鱼为匀速生长型,资源数量增加明显,但生长速率减缓,存在小型化趋势。研究结果将为长江禁渔后的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长江上游江安段鱼类早期资源调查 下载:70 浏览:471
周向峰1,2 李君轶2 杜浩2 盖帅帅1,2 方冬冬2,3 危起伟1,2,4 《水产研究进展》 2023年4期
摘要: 为了解长江上游江安段鱼类繁殖状况,于2022年4—5月在该江段采用底层采卵网进行鱼类早期资源调查,鱼卵使用解剖镜观察分类,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至少有20种鱼类在江安段繁殖,其中产漂流性卵鱼类11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3种。监测期间,S1和S2位点出现4次产卵高峰,S3位点出现5次产卵高峰,估算通过江安段的鱼卵总径流量为3.94×10~8粒。冗余分析显示,水温、pH、溶解氧、透明度、流速和流量等环境因子对鱼类产卵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江安段是多种鱼类的产卵场,鱼类早期资源规模较大,但多样性较为贫乏,长江鲟、胭脂鱼以及岩原鲤并未监测到自然繁殖,同时,流量的增减对鱼类的自然繁殖活动有刺激作用。建议继续科学适宜地开展增殖放流,并开展长江上游梯级水电站生态调度研究,以满足长江上游鱼类繁殖需求。
沱江中游鱼类资源现状及多样性 下载:76 浏览:453
邹远超1 唐成1,2 谢伟1,2 严杰1 李荣云1 叶志祥2 吴金明2 黄先全2,3 段辛斌2,4 危起伟2 《水产研究进展》 2023年4期
摘要: 为探究“十年禁渔”前沱江中游江段鱼类资源和物种多样性,于2017—2020年对该江段鱼类资源进行了8次调查,并对鱼类种类组成、生态类型、群落相似度、种群优势度、生物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稳定性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采集鱼类87种,隶属于5目14科52属。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18种,外来物种6种,分别占总种类数的20.69%和6.90%。鱼类群落以底层、缓流型、产沉性卵、杂食性鱼类为主。相对重要性指数(IRI)显示,蛇、鲤等中小型鱼类为优势种。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Margalef指数、Pielou指数变化范围分别为2.700~3.742、0.873~0.968、5.374~11.323、0.737~0.887,表明沱江中游鱼类群落分布均匀。等级聚类分析(Cluster)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显示,在一定的相似性水平上,沱江中游江段鱼类的群落类型基本可分为3组,莲花山、麻柳坝工业园与铁路沟可以聚为一组,万古庙、五里店水电站、资州大桥、银山镇、二水厂与西林渡口聚为一组,沱桥独立成组。数量/生物量比较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西林渡口和沱桥江段鱼类群落结构稳定性相对较高,其余江段鱼类群落结构均受到中度干扰。研究表明,与历史资料相比,沱江中游鱼类群落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鱼类占比减少,鱼类个体呈现小型化和低龄化。本研究补充了沱江中游鱼类资源现状的基础数据,以期为该江段鱼类资源管理与“十年禁渔”生态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长江干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时空分布格局 下载:73 浏览:465
吴湘香1 王银平2 张燕1 吴凡1 魏念1 杨海乐1 沈丽1 朱挺兵1 茹辉军1 刘凯2 段辛斌1 倪朝辉1 李云峰1 《水产研究进展》 2023年3期
摘要: 浮游动物是河流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河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截至目前,尚缺乏对长江干流宏观尺度浮游动物的全面调查。本研究于2018—2019年,在长江干流约5000km江段设置51个调查站位,并于每年鱼类繁殖期(3—6月)、育肥期(8—10月)和越冬期(11—1月)各开展1次调查,系统调查分析了长江干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时空分布格局。结果显示,(1)种类:长江干流浮游动物共187种,其中原生动物56种、轮虫59种、枝角类34种、桡足类38种;三峡库区是浮游动物种类数最丰富的水域(87种),其余分别为金沙江(59种)、长江上游(68种)、长江中游(54种)、长江下游(56种)。鱼类繁殖期是浮游动物种类最丰富的季节,分别为金沙江(45种)、长江上游(56种)、三峡库区(47种)、长江中游(41种)、长江下游(32种)。(2)密度:长江干流浮游动物密度范围为1.12~644.40个/L,中游、下游密度显著高于上游;密度高值一般出现在繁殖期,低值一般出现在鱼类育肥期。(3)生物量:长江干流浮游动物生物量范围为231.78×10-5~45 638.57×10-5mg/L,中游、下游和金沙江明显高于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4)优势种:主要包括原生动物恩茨筒壳虫、淡水麻铃虫、普通表壳虫,轮虫类萼花臂尾轮虫、针簇多肢轮虫,桡足类广布中剑水蚤、特异荡镖水蚤,无节幼体等。研究表明,长江干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时空分布呈现典型河流特征,种类和数量较贫乏,群落以轮虫和原生动物等小型个体为主,河流中、下游丰度高于上游,呈现明显的季节动态规律。研究成果可为长江水生态管理提供重要基础数据。
禁捕后长江鱼类资源监测的技术指标建议 下载:76 浏览:437
杨海乐 杨俊琳 方冬冬 朱传亚 沈丽 张辉 吴金明 危起伟 《水产研究进展》 2023年3期
摘要: 为了确定监测时长、监测网具、站位布局对禁捕后长江鱼类资源监测评估的有效性,于2021年5—7月在长江中游10个站位开展了鱼类资源捕捞监测,每个站位连续监测15d,从日捕获量、物种记录数、渔获物群落结构等3方面着手,对监测时长、监测网具、站位布局等的设置进行探讨。结果显示,连续11d捕捞监测所得累计日均渔获量基本达到稳定,连续15d捕捞监测可以记录到站位近70%的鱼类种类数,所得累计鱼类群落结构基本达到稳定。网具类型、规格的使用覆盖对监测结果中鱼类种类记录数、鱼类群落结构有明显影响,网具使用量对监测结果中日均渔获量有明显影响。10个监测站位间的鱼类群落结构具有明显差异,结合监测站位间的空间距离来看,鱼类群落结构具有较高的空间异质性。研究表明,为了保障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基于原始监测数据进行相关评估之前,有必要对监测数据的充分性、有效性进行检验,网具类型、规格和使用量对监测结果的影响应予以适当考虑,各具体江段的鱼类群落结构评估应由相应具体江段的监测结果来支撑。本研究将为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全面禁捕后的水生生物资源监测评估提供科学支撑。
十年禁渔初期金沙江下游向家坝水库鱼类资源变化的水声学研究 下载:71 浏览:416
胡飞飞 朱挺兵 龚进玲 杜红春 孟子豪 郭祉宾 杨德国 《水产研究进展》 2023年3期
摘要: 为科学评价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在金沙江下游水库的初步实施效果,实验于2020年11月和2022年5月在金沙江下游向家坝水库开展了渔获物调查和水声学调查,并分析了鱼类资源的变化情况。渔获物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11月共采集到鱼类2科9种,其中瓦氏黄颡鱼占优势地位;2022年5月共采集到鱼类5科14种,其中蛇、瓦氏黄颡鱼占优势地位。水声学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间、不同区域、不同水层间的鱼类目标强度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2022年5月的鱼类密度(0.60尾/1000m3)高于2020年11月(0.46尾/1000m3),鱼类资源在时空分布上呈现不均匀性;不同调查时期的鱼群密集区域存在一定的差异,2020年11月大部分区域之间差异不显著,2022年5月则差异显著;2022年5月的上层鱼类密度(0.44±0.83尾/1000m3)显著大于2020年11月(0.06±0.15尾/1000m3);不同水层的鱼类分布差异显著,2次调查均表现为下层大于中、上层;估算得到向家坝水库鱼类资源尾数分别为3.22×10~6尾(2020年11月)和3.53×10~6尾(2022年5月)。综上所述,水声学调查方法适用于金沙江下游水库的鱼类资源监测工作,十年禁渔实施后向家坝库区鱼类资源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鱼类环境耐受性与抗逆性育种研究进展 下载:80 浏览:426
郭红会1 胡振2 张金刚1 邹桂伟1 梁宏伟1 《水产研究进展》 2023年2期
摘要: 随着高密度集约化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溶解氧、水温和氨氮等水环境因子胁迫已成为制约渔业高质量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抗逆水产新品种的培育成为重要的解决途径之一。本文综述了鱼类对温度、低氧、氨氮、亚硝态氮、盐碱胁迫的响应机制,以及环境耐受性鱼类新品种的育种现状,提出充分利用第一次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系统调查结果发掘优异种质资源,建立高通量表型和基因型精准鉴定技术,深入解析鱼类响应环境因子胁迫的机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基因编辑育种和分子设计育种等现代分子育种技术进行高效精准抗逆新品种的培育,为鱼类抗逆性新品种培育提供参考。
中华鲟硬组织微结构及微化学的特征探索 下载:78 浏览:425
姜涛1 王成友2 杜浩2 张书环2 刘洪波1 危起伟2 杨健1 《水产研究进展》 2021年6期
摘要: 为了在中华鲟洄游生态学研究上有新突破,实验首次比较研究了中华鲟3种硬组织(耳石、背骨板和胸鳍条)的微结构和微化学特征。结果发现,耳石结构松散,存在多个耳砂(微晶球霰石球晶)颗粒,且每个颗粒均具有独立的核心;背骨板存在分层现象;胸鳍条结构较为致密,且均一。胸鳍条、耳石中生境元素Co/Ca、Sr/Ca和Ba/Ca比特征变化较为一致,而背板由于分层的原因与前二者有所差异。综合考虑非致死性采样、前处理难度、微结构组成以及生境元素生物积累等优势,笔者建议首选胸鳍条作为基于微化学分析来反演中华鲟洄游及生活史履历研究的最佳硬组织材料。
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VP3抗血清的制备及应用 下载:32 浏览:336
陈桂花1,2,3 贺文斌2 徐黎明2 赵景壮2 任广明2,4 邵轶智2 段凯越1,2,3 卢彤岩2,4 《中国水产学报》 2021年6期
摘要: 为丰富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nfectious pancreas necrosis virus, IPNV)的检测方法,以GenogroupⅠ型的IPNV ChRtm213分离株基因组RNA为模板,利用一步法RT-PCR扩增获得了编码IPNV VP3基因序列(711 bp),将其克隆至pET-32a原核表达载体,利用大肠杆菌Rosetta进行VP3蛋白表达,以纯化的VP3蛋白为免疫原制备鼠抗血清,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对抗血清效价进行测定,并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t antibody test, IFAT)和中国不同地区的IPNV分离株,对抗血清识别中国现行IPNV分离株的能力进行免疫学鉴定。结果表明:SDS-PAGE分析显示,表达纯化的VP3蛋白条带单一,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5 000,与理论值相符;抗血清效价分析显示,所制备的鼠抗IPNV VP3血清与IPNV的反应效价为16 000,与纯化的IPNV VP3蛋白的反应效价为32 000;间接免疫荧光抗体
液质联用技术测定甲砜霉素及其在斑点叉尾鮰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下载:80 浏览:467
杨秋红1 李司棋2 宋怿3 刘永涛1,3 董靖1 杨移斌1 周顺1 胥宁1 艾晓辉1,3 《水产研究进展》 2021年3期
摘要: 实验建立了斑点叉尾鮰体内各组织中甲砜霉素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方法中甲砜霉素浓度在5~100 ng/mL范围内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998,平均回收率为79.05%~95.58%,相对标准偏差为2.01%~9.36%,血浆中甲砜霉素的定量限为5.0μg/L,肌肉、皮肤、肾脏和肝脏中甲砜霉素的定量限为5.0μg/kg。实验在水温为28°C条件下,单次口灌(按照每kg体质量口灌17.5 mg的剂量)甲砜霉素,并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各组织中的药物浓度,采用3p97药代动力学软件处理药—时数据,研究斑点叉尾鮰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结果显示,甲砜霉素血浆药—时数据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血药达峰时间(Tpeak)为8.00 h,血药浓度峰值(Cmax)为933.75μg/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12.10 mg/L,消除半衰期(T1/2β)为69.32 h,吸收半衰期(T1/2ka)为4.97 h。药代动力学结果表明,甲砜霉素在斑点叉尾鮰体内呈二室模型分布,以一级药代动力学方式消除。该方法简单可靠,满足甲砜霉素的测定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要求。
长江中游武汉江段铜鱼的年龄与生长 下载:77 浏览:458
田波1,2 吴金明2 梁孟2 杜浩2 危起伟1,2 《水产研究进展》 2021年2期
摘要: 为了解长江中游武汉江段铜鱼种群的年龄和生长特征,2017年7月—2018年12月,在武汉江段逐月收集了435尾铜鱼样本的基础生态学数据、年龄鉴定材料,并进行数据分析和年龄鉴定。结果显示,样本体长分布范围为152.1~325.2 mm,平均体长(233.2±73.4)mm;体质量分布范围为33.1~429.8,平均体质量(182.40±85.4) g。样本年龄由1~5龄组成,其中2龄和3龄组为优势组,占总体的75.6%。雌雄性别比例为1∶1.07,与1∶1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不同的体长组中差异显著,其中雄性在小型个体中居多,而雌性则在大型个体中占据优势。鳞片边际增长率分析表明,年轮形成周期为1年,形成时间在一年中的7—9月,与水温有关。总体(♀+♂)体长—体质量呈幂函数指数关系:W=7×10-6L3.11(R2=0.963 3),属于匀速增长类型,且雌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种群体长—鳞径呈线性关系:L=52.983R+72.439 (R2=0.678)。总体(♀+♂)生长符合von Bertalanffy生长模型,其体长生长方程:Lt=482.7{1-exp [-0.22 (t+0.25)]};体质量生长方程:W_t=1 573.7{1-exp[-0.22 (t+0.25)]}3.11。生长的拐点年龄为5.15龄,对应的体长和体质量分别为335.6 mm和501.7 g。研究表明,武汉江段铜鱼属于匀速生长类型;种群年龄结构简单,生长速率较慢,需要采取相关保护措施。
长江中游武汉江段铜鱼的年龄与生长 下载:77 浏览:458
田波1,2 吴金明2 梁孟2 杜浩2 危起伟1,2 《水产研究进展》 2021年2期
摘要: 为了解长江中游武汉江段铜鱼种群的年龄和生长特征,2017年7月—2018年12月,在武汉江段逐月收集了435尾铜鱼样本的基础生态学数据、年龄鉴定材料,并进行数据分析和年龄鉴定。结果显示,样本体长分布范围为152.1~325.2 mm,平均体长(233.2±73.4)mm;体质量分布范围为33.1~429.8,平均体质量(182.40±85.4) g。样本年龄由1~5龄组成,其中2龄和3龄组为优势组,占总体的75.6%。雌雄性别比例为1∶1.07,与1∶1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不同的体长组中差异显著,其中雄性在小型个体中居多,而雌性则在大型个体中占据优势。鳞片边际增长率分析表明,年轮形成周期为1年,形成时间在一年中的7—9月,与水温有关。总体(♀+♂)体长—体质量呈幂函数指数关系:W=7×10-6L3.11(R2=0.963 3),属于匀速增长类型,且雌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种群体长—鳞径呈线性关系:L=52.983R+72.439 (R2=0.678)。总体(♀+♂)生长符合von Bertalanffy生长模型,其体长生长方程:Lt=482.7{1-exp [-0.22 (t+0.25)]};体质量生长方程:W_t=1 573.7{1-exp[-0.22 (t+0.25)]}3.11。生长的拐点年龄为5.15龄,对应的体长和体质量分别为335.6 mm和501.7 g。研究表明,武汉江段铜鱼属于匀速生长类型;种群年龄结构简单,生长速率较慢,需要采取相关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