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无论是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还是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积极意义。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断探究、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以保证教学的高效性。本文重点讨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培养良好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许多学生容易在数学计算中出现错误,主要原因在于缺乏良好的计算习惯,小学阶段正是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对学生有更加严格的要求,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促进数学学习的进步,同时推动其学习整体情况的完善。首先,认真审题是前提。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在解答计算题时看清每一个数字和符号,同时保证抄写在草稿纸上的数字、符号准确无误,避免出现简单的错误。其次,书写规范、认真计算是保障。许多学生由于书写不规范,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现数字看错、小数点移位、符号写错等情况,这样就会导致下一步计算错误,最终花费了时间,但无法得出正确答案。最后,验算步骤不可缺少。养成验算的习惯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计算中的错误,同时也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还能够不断加深学生对相关计算方法的印象。
二、将数学计算贯穿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
“被数学支配的恐惧”情景会在每一年的校园里发生,但是没有足够的练习就不会带来计算能力的提高,所以,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教师要尽其所能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贯穿数学计算。例如,把学校打扫卫生活动设置为比分制,每天值日生未能按时完成卫生打扫任务的需要每人扣0.5分,课间主动擦黑板的同学能够获得0.3的奖励分,上数学课主动到黑板上进行计算,抢答的学生每人加2分,学期期末把总成绩与平时的成绩按照3☒7的比例进行取值,分数的前10名学生能获得相应奖励。教师要根据班级的发展状况不断改变发展策略,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加强日常练习,巩固计算基础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需要不断的练习,只有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才能达到对知识的巩固。同样,在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中,学生也需要加强计算训练,不断巩固计算基础。传统形式单一的计算练习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进而可能导致学生产生敷衍的态度,既花费了时间和精力,又难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可以不断丰富计算练习的形式,通过游戏、竞赛、抢答等方式带领学生开展日常练习,不断增强数学计算的乐趣。例如,在学习了“四则运算”后,为了锻炼学生的口算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口算接龙”的练习活动。教师将不同的计算题展示在多媒体课件上,从第一位学生开始,对第一道题目进行口算,需要起立快速说出答案并坐下,再由第二位学生接着计算第二道题目,直到最后一位学生完成。在第一轮练习结束后,由教师总结计算错误的题目,然后由出错的学生继续开展第二轮接龙练习,直到所有学生都能做到正确口算。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在刺激的氛围中增强参与兴趣,同时,紧张的环境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逐渐学会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沉着冷静、仔细答题,这样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在数学计算中进步,同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还有积极作用。
四、借助网络技术,创新教学方式
近些年来我国网络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各行各业都开始广泛应用网络技术,尤其是在教育方面。网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自身的工作压力,方便了课堂教学的开展,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技术为学生展示更丰富的教学资料,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例如,学生在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为学生讲述基础的计算方法就可以通过网络为学生播放名校名师的讲解过程。多媒体播放能够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让学生更加投入其中,往往能取得更高的课堂效率。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第一时间听懂名师的讲授,所以仍然需要教师在课堂中亲自带领学生进行计算。练习三位数乘两位数,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具有很大难度。因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并不完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需要不断重复计算过程、不断地让学生到黑板上来体验计算的过程,这样才有利于在学生的记忆当中形成稳定模式。当学生基本掌握计算过程,当学生完全掌握计算方法后就会进行应用题的练习。学生课本上的应用题更具针对性,但是题目内容陈旧,往往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需要用网络为学生提供更多现代化的数学题目选择、让学生练习更感兴趣的应用题目。只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才能有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可能。
五、创设教学情境,激发计算兴趣
兴趣是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类前进的重要动机。倘若学生能够对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不仅能够促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还能够源源不断地激发其热情和潜能,进而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突破与进步。因此,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在积极参与和探索发现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情境创设是数学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方式,结合所教学的内容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一方面能够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便于学生准确理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理论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为生活化教学的开展打下基础。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法”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超市购物的场景,并引导学生进入这一生活情境:同学们,现在让你们去超市采购物品,需要购买3.5元的笔记本、15元的水果、13.4元的牛奶以及20.6元的牛肉,那么请问一共要花多少钱呢?在买完这些物品后,发现笔记本的型号购买错误,于是回到超市退掉,请问最后一共花了多少钱呢?这样的方式能够带领学生迅速进入情境中,学生通过想象自己在超市购物的场景,对相关数据进行加减计算,同时积极地进行探讨交流,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还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最终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六、结语
总而言之,数学计算能力贯穿于每个学生数学生涯的始终,每个人在生活中也都会无意识地应用着数学知识,所以,数学计算能力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小学阶段的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处于启蒙阶段,是需要教师和家长格外注意的发展阶段。教师首先要提高学生对计算能力的重视程度。学生的态度往往与教师的行为有着直接密切联系,所以教师首先要做好自身的任教工作。其次,教师和学生一定要做到良性互动。教师也要寻找更适合的授课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努力培养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新时代素质教育下的受益者。
参考文献:
[1]陈丽贞.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J].求学,2021(35):29-30.
[2]李琴.验证让学生的心里有杆“秤”——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验证能力培养的误区与对策[J].新课程,2021(32):142-143.
[3]黄新红.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提升策略探究[J].天津教育,2021(22):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