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认为,引起黄褐斑发病的三大主要因素是照射日光、遗传易感性、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同时,黑素合成增加、炎症反应、皮损处血管增生及皮肤屏障受损均可导致黄褐斑[1]。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激光以及化学换肤。常用的局部外用脱色剂有氢醌乳膏、烟酰胺、熊果苷酸霜、维甲酸类、壬二酸等;口服药有维生素C、维生素E、谷胱甘肽片、氨甲环酸等[2]。
在古代中医典籍中,黄褐斑又名“蝴蝶斑”、“肝斑”、“面尘”、“黧黑斑”。其基本病机是“无瘀不成斑”,治则活血化瘀;辨证可分为肝郁气滞型、脾虚痰湿型、肾精亏虚型等。
1. 中医经典的认识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面部的皮肤色泽是由气血上容于面而形成的。生理状况下,五脏六腑十二精血向上敷布于头面,便使人皮肤润泽,气色焕发。《诸病源候论》曰:“面黑皯者,或脏腑有痰饮,或皮肤受风邪,皆令血气不调,致生黑皯。或痰饮渍藏,腠理受风,致气血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变生黑皯。”[3]外有风邪致病;内有脏腑不和,气血不调,或虚或瘀,或涩或浊,皆可导致黄褐斑。病因病机虽多,但不外乎是不和之血气郁结于面,变现为斑块。
2. 黄斑的辨证论治
2.1.从风论治
长时间日晒导致的黄褐斑,中医责之于风邪[4]。风邪常兼火热之邪侵袭肌表,火邪迫血妄行,燔灼血液,日久成瘀,瘀则生斑。中医基础理论认为,风为阳邪,其性开泄,使腠理开张,气液外泄,故常伴有脱屑。治以赵炳南老先生的经验方“荆防方”[4](荆芥、防风、僵蚕、黄芩、连翘、赤芍、薄荷、生地黄、蝉蜕、牡丹皮、怀山药、白鲜皮、白术、白芷、竹叶、甘草)为基础方加减变化,以疏风解表。
2.2.肝郁气滞型
《医宗金鉴》中记载有“原于忧思抑郁,血弱不华,火燥结滞而生于面上,妇女多有之”。[5]肝主藏血,若情志不畅,肝失疏泄,则影响肝藏血之功能,血瘀于面,症见黄褐色斑片,经久不退,面色不润,病情轻重受情志好坏变化影响,且月经前加重,此属肝郁气滞血瘀证型,治宜疏肝解郁。以柴胡疏肝散为基本方以疏肝、化瘀。此方中的柴胡行气解郁,川芎行气活血;枳壳与陈皮辅助柴胡行肝胆、脾胃之气,芍药与甘草则柔肝、养血。
2.3.脾虚痰湿型
脾能运化水湿,若脾气不足,则痰湿内生,与胃中浊气,一同上注于面,则可发为黄褐斑。方用参苓白术散合二陈汤加减。[6]参苓白术散中用四君子汤健脾,砂仁稳中醒脾化湿行气,桔梗开宣肺气,通利水道,白扁豆辅助四君子汤健脾化湿,薏苡仁利水渗湿,使湿从小便而去。二陈汤中半夏燥湿化痰,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生姜能制半夏之毒,乌梅能收,避免全方燥湿、发散过度。
2.4.肾精亏损型
《外科正宗》曰:“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色枯不泽”。肾藏精,精化血,若肾精亏虚,一方面水亏不能制火,一方面导致血虚,两者和而成血燥,燥血不容于面,则见颜面色素沉着严重,且多对称,且面色灰暗[7]。治以补肾祛斑汤加减,方中何首乌、熟地黄、女贞子、旱莲草填补肝肾之精血;益母草、川芎、白芍、当归补血活血;方中所含举元煎,即党参、白术、黄芪、升麻,能将药力及身体之精气血上达于头面;桔梗又为使药,可载药上行,使药力到达颜面。[8]
3. 中药面膜
自制中药面膜是将些许中药粉碎后,加入清水并调成糊状,敷于患处,保留30分钟后冲洗并清洁面部,临床实验证明有很好的疗效。朱慧慧[9]以玫瑰花、桃花各10g,茯苓、白及、白芷、白附子各20g做为面膜,并配合内服中药,共治疗三个疗程(即90天),黄褐斑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6%,相比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维生素C片、维生素E、并配合外用氢醌乳膏)总有效率68%,有明显优势。刘丽娜[10]用生晒参30 g,白茯苓20 g,白术20 g,白芷15 g,白附子20 g,冬瓜仁20 g,当归10 g,滑石15 g自制面膜,与内服丹栀逍遥丸或六味地黄丸一起内外合治,总有效率为100%,比单纯的中药内服(总有效率为90%)疗效更明显。
4. 针灸
据古代文献记载,黄褐斑主要与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以及足少阴肾经有关[11]。姜建芳给予黄褐斑患者逍遥丸加针刺治疗(主穴:阳白、颧廖、太阳、颊车、血海、地仓、三阴交、曲池、足三里)总有效率为92%[12]。范红梅、陈永干等对患者的黄褐斑皮损部位通过围刺进行手法针灸,同时,针刺外关、曲池、合谷、太冲、血海、三阴,并通过温针法针灸足三里,总有效率为95.74%[13]。
5. 结语
黄褐斑主要由于风邪,或肝郁气滞、脾虚痰湿、肾精亏损,以至气血运行失常,脉络失养,难以上达于颜面而成。中医治疗黄褐斑总体本着“有诸内,必形诸外”的原则,认为“无瘀不成斑”,治以活血化瘀、疏风解表、疏肝理气、健脾化湿、温肾壮阳的原则进行辨证论治,中药、面膜、针灸等方式多管齐下,可达到良好的治愈效果。
参考文献
[1] 何黎,许爱娥,等.中国黄褐斑诊疗专家共识(2021版)[J].中华皮肤科杂志,2021,54(2):110
[2] 李青.黄褐斑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21,20(1):111
[3]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校注[M].高文柱校注.第一版.北京:学苑出版社,2018
[4] 杨素清,周兢兢,王姗姗,等.王玉玺教授中医辨证论治黄褐斑经验[J].环球中医药,2017,10(11):129
[5] 齐东帅.中医治疗黄褐斑的理论研究与作用评价[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24):81
[6] 金奇霖,范海龙,康蕾,梁磊,黄月,等.近现代名医运用中医内治法治疗黄褐斑经验拾粹[J].养身保健指南,2019,11:269
[7] 苗凌娜,辨证治疗黄褐斑体会[J].河南中医,2004,24(7):78
[8] 李燕,中药分阶段治疗黄褐斑的体会[J].河南中医,2007,27(2):35
[9] 朱慧慧,养血祛斑汤配合中药面膜外敷对黄褐斑患者安全性与有效性分析[J].浙江中医杂志,2020,55(6):435
[10] 刘丽娜,中医药内外合治在黄褐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 健康大视野,2020,24:91
[11] 浪万英,李艳萍,杨峰.针灸治疗黄褐斑的现状[J]. 甘肃科技, 2019, 35(21): 145-148.
[12] 姜建芳.逍遥丸联合针刺治疗肝郁气滞型女性黄褐斑60例[J]. 中医研究, 2017, 30(3): 61-62.
[13] 范红梅,陈永干,陈宽业. 针灸治疗黄褐斑临床效果分析[J].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6, 3(8): 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