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中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实践探索
刘海靳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刘海靳,. 小学数学教育中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实践探索[J]. 国际教育论坛,202011. DOI:.
摘要: 小学数学教育中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实践探索有助于提升学生主观幸福感,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并提升整体的课堂教学质量。小学数学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作为学科教学目标及任务之一,结合学情优化设计教学目标,高度重视情感态度目标,精心组织学科教学过程,尝试多种实践教学对策,科学设计学科作业,全面发展学生多元学习能力,始终坚持多元教学评价,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在多措并举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确保学生始终保持正能量,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成长及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实践
DOI:
基金资助:

引言

素质教育和新课改高度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反复强调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准则。小学数学教师应结合教学改革进程重新调整教学重心,着重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和发展铺路。基于小学数学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比较复杂,要求教师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表现、内心诉求和情绪情感,关注学生的心态变化,真正做学生的心灵导师。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平稳的情绪和高涨的求知欲及好奇心,实现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一、积极心理品质的基本内涵

积极心理品质是一种积极正向的人格特质以及持久的、积极的情绪和体验,具有正向性、进步性、积极性的特点,包含正向的认知方式、乐观的生活习惯、积极的情感体验、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主动的学习工作方式,这一心理品质能够为个人的社会化、良性发展以及人类进步提供正能量和原动力。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与个体的知识、智慧、求知力、人际社交、恒心、毅力、节制与谦让以及公正和合作密切相关。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中积极心理品质教育渗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倡导教师着重培养学生创造力以及思维能力,关注学生的数学问题分析,强化学生知识的印象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数学问题。数学教师应立足于教师育人的全过程高度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结合数学学科特征以及课程属性将与积极心理品质相关的内容融入课堂,逐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准。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实践意义

首先,有助于提升学生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周围环境、自我生活状态的积极评价和正面情绪体验,较强的主观幸福感有助于小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时常保持乐观情绪[1]。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时,教师主动调整师生角色,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与学生建立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给予学生力所能及的帮助,鼓励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朝着目标不懈努力,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快乐感、成就感。在教师当代性指导下学生的自我认同感迅速提升,幸福感水平越来越高。

其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积极心理学高度重视个人的积极力量以及潜在的建设性,良好的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学生秉承创造性思维,自主变换视角出色解决数学问题,实现高效学习、快速吸收。在个性化探索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了激发,对数学学习更加上心。

最后,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及水平。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实践符合立德树人的育人初衷,考验着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要求教师适时适度地渗透心理教育,灵活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自由宽松、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在反复试错和不懈努力下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越来越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迅速提升,整体的数学教学质量也能够得到保障。

三、小学数学教育中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实践探索

(一)优化设计教学目标,高度重视情感态度目标

教学目标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时间及精力安排,在灵活融入积极心理品质内容时教师应从教学目标着手,深度分析目标的导向作用,将目光聚焦于情感态度目标,朝着这一目标指导学生认真探索学习知识的奥秘。首先,教师应遵循统一性和整体性的原则,结合学情定位教学目标。新课改后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变化较为明显,包含数学思考、问题解决、知识技能及情感态度等多个层面,不同层面互相独立、密切交融。教师应兼顾多维目标,在确保学生透彻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数学推理能力,锻炼学生综合素养,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提升学生情商,丰富学生的内心精神世界。确保学生的更好地从学校走向社会,以较强的竞争力和适应力实现人生理想。

其次,教师应深度剖析数学教学内容特点,针对性地渗透积极心理品质。从课程内容来看,小学数学包含图形与几何、数与代数、综合与实践以及统计与概率等多个板块,每个板块都潜藏诸多的积极心理品质内容[2]。比如在数与代数中,教师可以结合这一基础板块优化设计教学任务,科学定位教学目标,鼓励学生主动克服困难,经历问题解决的具体过程,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学会与他人合作,做到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勇于质疑、理性思考。又如在图形与几何板块中,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的推理能力,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期待和身心发展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鼓励学生自主分析数学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做到异种求同、同中求异,理性判断及推理数学概念及图形性质,形成较强的创造力。在优化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综合考量教学内容,确保教学目标统领下的教学内容契合学生的认知期待,顺利落实情感态度教学目标,实现积极心理品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渗透和前后贯穿。

(二)组织学科教学过程,尝试多种实践教学对策

作为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及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阵地,小学数学课堂的育人作用不容置疑。教师需要深度分析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心理特征,立足于学科教学具体过程尝试多种渗透对策及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应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分析数学知识背后潜藏的积极心理品质,将题目分析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融为一体,实现无缝衔接[3]。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圆的概念”时,教师可以讲解我国最早发现圆周率的故事,展示与祖冲之相关的介绍视频,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自信心,鼓励学生认真学习数学,将祖冲之作为自己的榜样,形成较强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其次,教师可以设置积极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正面学习情感,让学生顺利进入学习状态,深入感知数学情境,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新课标要求教师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用情境活跃学生思维,辅助学生出色解决数学问题,促使学生大胆探索、自由想象,用积极的情绪体验探索数学知识奥秘。教师可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主动创设契合学生心理特点以及认知期待的问题情境,将课堂打造成学生的心理空间,唤醒学生的知识印象,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认真分析数学知识并感知生活化数学情境,在细心观察、理性分析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保持高涨的学习兴趣,自主克服心理障碍,重拾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最后,教师应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活动,逐步优化合作学习小组,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具有较强合作能力的学生往往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新课标也反复强调了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的重要性。在小组合作中学生能够跳出自己的“小世界”,形成团结合作精神,学会自由表达、理性思考和自主反思,深入体验合作的快乐,实现群策群力。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科学布置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将选择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合作互助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小数的性质”时,教师可以提前预设学生的合作学习时间,留出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在小组内部充分探讨和交流,自主归纳学习成果,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进入相互熟悉的状态,保持高涨的合作热情。

(三)科学设计学科作业,发展学生多元学习能力

在完成基本授课任务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思维短板优化设计学科作业,发展学生多元学习能力,用作业强化学生知识印象,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数学逻辑数学思维,灵活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形成积极心理品质[4]。首先,教师可以优化设计分层作业,面向全体学生提升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准则,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设计分层作业,在满足学生普遍性发展需求的同时综合考量不同层次学生的特征,确保各个层次的学生能够在已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其中学优生的知识吸收能力较强,教师可以设计综合性作业,挖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创造力。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所面临的数学难题更多,教师则可以密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控制好题目的难度。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对数学学习比较抵触,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反复练习基础知识,给予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用层次化作业开启学生智慧大门。

其次,教师可以优化设计趣味作业,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小学生天性爱玩,新奇多变的事物往往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始终保持亢奋状态,顺利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则可以设计亲和性和童趣性作业,让学生实现乐学善学。最后,教师可以设计探究性作业,激发学生创造力,提升学生思维高度。传统的作业设计备受诟病,只能够强化学生的知识印象,书面作业、重复作业较多,学生学习任务过重,存在负面情绪。为了突破这一教学传统,教师可以设计有助于学生深度思考、自主操作和独立探究的探索性作业,让学生成为“冒险家”,在大胆探索和个性化试错的过程中独立完成作业,留下深刻的知识印象。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完“轴对称图形”后,教师可以布置独立设计轴对称图形的作业,引导学生自主利用一切工具,充分发挥想象力认真设计轴对称图形。很多学生跃跃欲试,有的学生利用橡皮泥捏泥人,有的学生迁移美术知识自行设计楼房图案,有的学生则创作剪纸作品,只要学生能够画出轴对称图形,教师都应给予学生公开表扬。

(四)坚持多元教学评价,全面提升学生认知水平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高度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学习热情,通过教学评价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在基于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开展教学评价时,教师应变换视角,以多元教学评价为主导,稳步提升学生认知水平。首先,教师应站在学生视角鼓励学生自主反思,增强学生辩证意识,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中的主人。评价尺度的把握尤为关键,在多元评价时教师应客观理性地分析学生的课内外学习表现,完善构建互动多元立体的评价机制,培养学生公正客观的品质,全面挖掘学生的潜能。多元化评价内容的整合是前提,教师应综合考量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数学成绩、积极情感体验、学习情绪以及心理素质,基于特定的数学情境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丰富评价主体,将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在学生自评中指导学生综合分析个人的做题正确率、书写完整性、整洁性以及解题方法,强化学生的自我认知,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个人的闪光点以及不足[5]。针对学生的短板,教师应用委婉的语言及时指出学生需要改进的地方,保障评价内容的客观性以及得体性,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增进学生之间的情谊,培养学生客观评价事物的能力和态度。

其次,教师应注重激励性评价,帮助学生树立的理想信念。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和反馈作用较为明显,为了发挥教学评价的心理作用,教师应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站在学生视角科学评价学生的思维态度、情感意识以及学习能力,通过教学评价塑造学生成功信念,鼓励学生认真追求进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抓住契机充分赞扬、激励、肯定学生,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与动机,认真努力的学习数学。最后,教师应注重发展性评价,高度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和认知水平。在教学评价中教师需要站在学生视野了解学生的点滴进步,将学生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综合考量学生的素质提升情况,不再简单进行分等排序,而是在肯定学生出色表现的同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分阶段推进教学评价,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逐步发展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时,数学教师应站在心理层面分析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知期待和思维习惯,适当放慢教学节奏,从细节着手,高度关注学生的认知期待,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科学定位教学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确保学生能够保持平稳的心态、乐观的情绪和端正的学习态度,真正享受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乐观主动地解决数学中的难题,灵活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实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和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 陈红.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7.

[2] 孙言言.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培养积极心理品质[J].华夏教师, 2024(15).

[3] 夏亚男.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策略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2(9):3.

[4] 刘邦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品质[J].新课程, 2020.

[5] 王洋.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