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会议中都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其上升至民族政策高度。新时代背景下,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要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推进民族统一与民族团结,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在这一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育需要立足于中小学生实际情况,加强专业教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深度融合,加强中小学生对民族团结的高度认同,对于促进新时代中小学教育高质量开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
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认知水平、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都正在形成与发展之中,需要加强民族教育,巩固树立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小学生提供意识指引,夯实意识形态基础。通过良好的教育引导,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广泛交往、深入交流,加强民族融合。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就需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加强教育指向,帮助中小学生在人生道路上行稳致远。
(一)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一体化机制
农村中小学教育应从顶层设计角度出发,促进制度建设与体系建设,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与中小学教育系统产生融合。此过程中,需要注重幼小衔接、小初衔接等重要阶段教育机制的建设,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形式融入。在教育内容设计方面,需要打破学科学段壁垒,注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一体化推进。按照由浅至深、层层递进的原则加强教育连贯性,确保教育机制能够衔接不同学段的所有学生[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教育手段,需要利用机制建设的方法,帮助学生获取系统教育支持,能够在教学中形成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认知,形成民族认同。
(二)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协同机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农村中小学教育中的实践应用,是一种意识形态建设工作,需要联合多部门、多主体构建教育协同联动机制,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切实落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农村中小学教育中一体化推进提供制度保障。在这一方面,西和县西高山九年制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教育工作小组,小组成员囊括了各学段、各年级、各学科的专业教师,并由校领导担任小组组长,负责统筹协调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各项具体工作。在这种机构设置和部门合作的基础上,有效实现了协同机制的建设,对于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效性、高效性与协同性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组织常态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
立德树人作为中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融合,对于促进中小学生意识形态建设,加强思政教育的渠道拓宽,有利于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育人价值。此过程中,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同学科教学融合,可以突出思想内涵,强化思想引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力量。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需要组织常态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活动,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常态化渗透与日常融入。
(一)立足学校特色与课程资源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
首先是加强课程融入。充分挖掘学校学科教育中蕴含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元素,并将其融入落实到各教学环节,实现学校课程教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深度融合。与此同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自发学习。西和县西高山九年制学校围绕“讲史论道”主题开设了系列课程,在教学中融入了党史教育、民族教育,让中小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了解党的革命历史、发展历史,并加强各民族的文化了解,努力上好“行走的思政课”[2]。其次是发挥地区红色资源优势,创新开展特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西和县西高山九年制学校创新开展了“教育行动+特色专栏+实践活动”教育模式,每周组织一次“红色课程”与“党史教育”活动,每月组织一次“启蒙党课”以及民族教育实践活动。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一家亲”等主题规划设计校园文化。
(二)着眼特殊节日与思政教育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根基
中小学校应借助国庆节、六一儿童节等节日活动,组织各民族学生一同参加活动表演,组织民族表演活动实现不同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形成以交流交往交融为最大特色的“民族风”校园环境。西和县西高山九年制学校将每年七月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将其作为思政教育开展的主要渠道,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根基。西和县西高山九年制学校在新生开学第一课中,以“红色精神”“红色基因”“民族团结”以及“民族共同体”等主题,按照不同学段进行思政教育的分层化实施。同时在新生入学阶段,组织集体演讲、座谈会的活动,促进学校全体师生牢记“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民族团结、民族统一等观念的入心入脑。在多样的活动教育中,让学生能够建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都能够学会相关的红色爱国歌曲,人人传颂。学生可以在体验中学习与感悟,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与品格,坚定理想信念。
(三)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手段
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新媒体平台的普及与应用,这对于中小学教育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更全面的平台与载体。利用新媒体技术,中小学校能够打破时空限制,推进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效衔接,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课程教育、思政教育的多渠道融合。从媒体发展历史来看,新媒体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信息传播平台,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渠道与方法。因此,对于农村中小学校来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开展需要运用新媒体技术打造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手段,获取丰富的互联网资源,打造出一批具有互联网特色的教材与课件,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空间,提高教育质量[3]。西和县西高山九年制学校借助信息技术组织开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专项讲座,让中小学学生在信息设备屏幕中接受思政教育与民族教育,使其幼小的心灵中种下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种子。
结束语:
综上所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进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维护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的时代课题,是成为全社会、民族工作,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时代性主题。立德树人是中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需要发挥教育行业的主阵地作用,立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积极推动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以及民族教育进学校、进课程、进学生头脑,使学生能够加深“五个认同”,真正成为继承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地合格公民,树立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决心和意志,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严庆.转化与实化:基层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关键[J/OL].学术探索,1-6[2024-08-16].
[2]陈纪,黄泰博.民族中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政教育路径研究——基于北京、上海、天津的实地调查[J/OL].民族教育研究,1-13[2024-08-16].
[3]洪雷.学校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价值及其实现[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2(02):159-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