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双碳”目标,即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出台,坚定了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决心,发展绿色经济成为全球共识。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及产业转型势在必行。随着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逐步搭建,绿色金融发展驶入快车道。面对新的发展机遇与历史新使命,商业银行更要加大绿色金融业务发展力度,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创新绿色金融工具,积极把握绿色金融的发展机遇,助力“双碳”目标的早日实现。
二、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双碳”目标带来的资金缺口达到百万亿元,目前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发展势头良好,主要推出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理财等金融产品,密集出台战略转型政策,绿色产品和服务层出不穷,各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1. 商业银行助力绿色信贷稳步增长
在我国绿色金融的领域中,商业银行业绿色金融相关业务主要包括发放绿色贷款、承销或发行绿色债券,其中绿色贷款是主要的绿色金融业务,近几年我国总体绿色信贷规模保持稳步增长。如图1所示,短短3年时间,绿色信贷余额已翻倍,2022年中国绿色信贷余额达到22.03万亿元,同比增长38.5%,而国内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20.6万亿元,占比高达93.5%,集中度高。可以看出,“双碳”目标的实现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企业、社会融资、国家的贡献远远不够,商业银行仍然是主力军,在绿色信贷传导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绿色信贷已经纳入MPA考核和银行评级政策,评级越高的银行会取得较低的费率,激励商业银行加快绿色贷款。同时,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金融市场,绿色金融发展前景广阔,资金需求规模在未来会不断扩大,这也为商业银行的提供新的业务增长点与发展机遇。
图 1我国绿色贷款余额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2. 绿色金融债券发行迎来井喷
2022年全国绿色金融发债行情爆发增长,据Wind数据显示,2022年政策性银行发行绿色金融债17只,发行额度达到834亿元,而商业银行发行绿色金融债券52只,发行金额高达2678.57亿元,其中2022年商业银行的发行规模同比增长近3倍。从债券特点来看,绿色金融债券成本低,期限3-5年,一般为固定利率债券,发行规模从数亿元到上百亿元不等,2022年中国银行以200亿的巨大发行规模位列之首。从募集用途来看,主要用于支持绿色金融项目投放和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等产业项目。从发行数量和金额来看,商业银行远超政策性银行,是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的主力军。
3. 绿色金融政策文件战略升级
政府层面,自2016年以来,《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绿色信贷指引》、《关于绿色金融债券发行管理》等文件的密集出台,为绿色金融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银保监会等部门发布的《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中国绿色债券原则》等文件,为商业银行搭建管理体系提供了方向。“双碳”目标下商业银行绿色金融战略升级,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ESG等方面进行了业务布局,构建绿色金融发展基本体系,为支持绿色金融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银行个体方面,中国银行搭建了“1+1+N”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制定了《中国银行“十四五”绿色金融规划》,力争成为绿色金融服务的首选银行;走在绿色金融前沿的兴业银行将目标放在绿色低碳资产的业务机会和碳资产的投资布局上,着力打造绿色金融名片;浙商银行设立了能源金融部,引导信贷资金向绿色领域倾斜;重庆银行制定了“绿色方舟”计划,稳步推荐绿色金融体系创新发展。此外,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广发银行、恒丰银行等发布了绿色金融战略规划或碳达峰碳中和服务方案。
4. 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多样化
“双碳”目标的出现将绿色金融推向行业发展风口,商业银行加速零售业务的转型,将绿色金融元素纳入零售业务,打造特色化的绿色零售产品及服务。
绿色金融理财产品方面。商业银行不断深化绿色金融的理念,对理财产品方面进行了业务拓展。例如,兴业银行于2016年面向个人投资者发行的“万利宝-绿色金融”开放式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规模达到20多亿元,主要服务于绿色项目的升级和绿色债券的发行,让广大投资者参加到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中;青岛农商行自主研发的产品——“青岛农商银行绿色金融主题创富优享417号”面向社会发售,该产品上线短短8天,实现资金募集1789万元,该产品为投资者参与绿色金融建设搭建了桥梁;国内首支ESG理财产品于2019年由华夏银行推出,在此基础上,将ESG因素纳入债券基金等资产类投资过程中,截止2021年末,华夏银行ESG主题理财产品规模达到近264亿元。绿色金融理财产品主要为固定收益类居多,产品期限较长,风险等级低,业绩比较基准在3%-5%之间。随着绿色金融发展理念的深入推进,商业银行有关绿色金融的理财产品有望加速。
绿色信用卡方面。多家银行以绿色低碳为着力点,推出绿色低碳信用卡,鼓励持卡人进行绿色消费,并推出激励机制引导资金从日常消费向绿色低碳过渡,从而支持国内经济的转型发展。近几年,可以看到多家银行针对用户使用需求推出特色化信用卡,如兴业银行中国低碳信用卡、光大银行绿色零碳信用卡、中国农业银行金穗环保卡等,使用范围覆盖出行、购物、缴费等生活场景。从激励机制来看,不少信用卡通过优惠活动及红利强化持卡人进行绿色消费,从而获取绿色低碳能量换取更高的积分奖励,积分可兑换消费券和APP会员等专项权益,从而引导消费者养成绿色低碳的消费习惯。另一种方式,则是按绿色消费者支付金额的确定捐款比例,如中国建设银行发布的“红松龙卡”以及“一卡通”,与客户消费金额数挂钩,每消费到一定金额,建设银行便向红松保护基金捐款,让信用卡用户间接参与绿色项目的建设。
绿色供应链金融服务方面。绿色供应链金融是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和绿色供应链三者协同合作,服务涉及企业、供应商、金融机构,绿色供应链金融服务是实现企业融资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手段。绿色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是商业银行通过提供信贷支持,并运用供应链金融的模式,与企业合作构建绿色信息评级系统以筛选供应商,实现供应链金融与绿色金融的有效融合。从具体的运作模式来看,银行一方面为供应商提供票据、应收账款质押、数字信用凭据融资等供应链金融工具,发放中短期信贷资金;另一方面通过银行承兑汇票确保及时回款,银行主要承担授信、挂链、投放工作,有效保障供应链与上下游企业资金的运转。2019年,兴业银行在国内率先制定并发布了《绿色供应链金融业务指引》,界定了该行绿色供应链金融业务范畴,全面搭建绿色供应链金融产品体系,并从行业、客户等维度细化绿色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策略。
三、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
1. 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不完善
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是连接商业银行与企业客户的重要桥梁,是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基础,但在实际运作中面临巨大挑战。首先,对绿色金融的认定标准不一致,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产品之间不能有效衔接,统计口径纳入不及时,对于绿色金融从业者没有清晰的划分。其次,绿色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绿色产业的边界不确定,绿色产品的生命周期与实际情况脱节,对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保险等不同的金融工具应制定统一标准,以方便信息披露,减少信息不对称。
2. 信息披露不规范
主要体现在披露内容不充分和披露标准不一致两个方面。绿色金融业务涉及领域广,流程复杂,并没有搭建有效的信息数据平台。商业银行披露的数据主要体现在绿色信贷规模等基础数据上,对于所开展的绿色金融业务不够深入,绿色资金所投入行业信息也不完整。此外,商业银行主动披露信息的意识不足,监管机构、银行和企业之间的责任尚未厘清,本该由企业披露的信息却是银行承担,这无疑增加绿色项目的管理成本。监管机构和银行对待绿色金融的标准是不一致的,在围绕产品标准、绿色评级、披露标准、统计分类上较为模糊,缺乏统一的披露指标体系。
3. 绿色金融业务收益低,风险管控难
目前,影响商业银行经营机构发展绿色融服务的一大痛点是收益偏低。由于绿色金融项目具有公共品属性、投资周期长、回报率偏低的特性,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主要依靠国家补贴等优惠政策。但优惠政策涉及的范围不广,加之与商业银行机构追求短期盈利的属性存在矛盾,因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动力不足。风险管控有待加强,商业银行绿色信贷资金多数投放在三高企业,绿色转型任务重时间紧,商业银行管理风险的计量办法还未成熟,容易发生信用违约事件。银行信贷客户群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代表,这类客户信用高、实力强。另一类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代表,其特点在于规模小、数量多。商业银行面对不同客户采用的标准化管理不同,在审批和贷后管理方面,商业银行面对多数企业信用评级低、担保措施弱、信息共享差、缺乏连续财务报表信息等不利因素下,中小企业融资过程比大型国有企业更难管理,使得商业银行承担的风险上升,管理成本增加,较难把握绿色金融业务的定价,影响商业银行投放信贷资金的积极性。银行在传统的风险控制模式下,以现有的信贷人员数量和信息技术水平,很难实现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4. 绿色金融竞争激烈,资源配置不平衡
银行倾向于配置相对“优质”的绿色资产,造成绿色金融市场竞争激烈,区域中小型项目、民营企业、制造业等领域可获得的绿色金融资源相对较少。出于降低风险、提高经济回报的考虑,当前绿色信贷、绿色债券项目往往集中于央企、地方国企及大型上市公司等,因为上述公司的绿色项目通常发展较为成熟、更易获得稳定收益、财务状况更为稳健,银行将绿色贷款投向这些公司所承受的风险较小。据中金公司测算,区域性银行如南京银行、宁波银行、上海银行、北京银行、常熟银行的绿色贷款户均余额均处于4500-6500万元/户区间,远高于其对公贷款的户均余额(180-560万元/户),绿色贷款对公客群下沉不足。因此大型商业银行资金成本较低、流动性充足,在给予大型绿色项目利率优惠、期限优惠等方面具备独有优势。中小型商业银行应错位竞争,利用自身的地缘优势加强与当地绿色项目和地方政府的合作,下沉绿色民营项目客群,一方面可以开拓绿色增量市场,另一方面也可以争取更高的贷款收益。
四、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策略
1.加强顶层结构设计,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首先,我国绿色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顶层结构的不足约束绿色金融的发展。完善绿色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在《商业银行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上纳入绿色金融因素,为银行开展绿色金融等活动提供保障。其次,我国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的覆盖面窄小,仅局限于环保节能等高能耗领域,单一的绿色金融标准不适合绿色全产业链的发展。国家层面上,各地方应遵循同一个原则,规范绿色金融行为。
2.加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提升“双碳”战略引领能力
目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产品结构较为单一,融资服务集中在传统信贷,碳金融产品种类少,因此需积极加强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推出更丰富的绿色产品,打造多样化的绿色金融生态。比如,加强运用绿色供应链金融,对企业上下游经营环节提供信贷产品,不断扩大绿色信贷的服务宽度。商业银行应把“双碳”目标纳入规划中,跟随国家政策,引领战略升级。在绿色金融市场方面,2022年我国的碳市场全年成交额突破100亿元,商业银行应以此为依托,助力碳金融产品体系建设,发展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以此促进商业银行良性发展。
3.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建立风险防控体系
商业银行要完善披露机制,制定标准化的披露体系,逐步提升信息披露水平,按照要求将每季度的绿色金融开展情况、绿色资金使用情况如实披露。在相关绿色业务方面上,及时披露企业环境信息等情况,以减少信息不对称,促进信息透明化,充分保护投资者。另一方面,“双碳”目标下,商业银行转型会给银行带来收益,但绿色金融业务资金回收期长,银行会面临巨大信贷风险。要建立成熟的绿色贷款商业模式,就必须要求银行针对绿色项目长期限、强外生性、低利率的特点建立针对绿色产业的授信评估和风险管理体系,从而提高绿色贷款经济效益并降低违约风险。总之银行需强化降低风险手段,加强识别风险管理的研究,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合理调整资产结构,打造商业银行与企业转型双赢的局面。
4.健全内部管理体系,打造专业化人才队伍
首先,健全内部管理体系,商业银行可设立专门的绿色金融部门。结合绿色金融的发展特点,针对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业务制定专项政策,实行差异化管理。做好员工的绩效考核工作,增加绿色金融的比重才能提高工作积极性。其次,人才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基础,绿色金融涉及面广、业务新、要求高、专业性强,必须要打造专业化的团队。组织员工学习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等流程,加强引进金融、法律等复合型人才,推进绿色金融稳定发展。
五、结语
“双碳”目标的提出使得绿色金融成为新的国家战略,同时,面向房地产、传统基建等信贷投放逐渐下降,商业银行需寻找新的转型方向。发展绿色金融已成为国际共识,商业银行应抓住绿色转型机遇,开拓广阔的绿色项目融资市场,创新多层次多领域的绿色金融产品,做好绿色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深入践行绿色金融发展理念,探索出一条高质量的可持续经营之路,为国家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方琦,钱立华,鲁政委.金融支持“双碳”目标的新趋势——2022年绿色金融趋势展望[J].金融与经济,2022(01):3-14.
[2]胡际权.“双碳”目标下商业银行的支持策略[J].中国金融,2022(05):63-64.
[3]王志远,赵丽佳.“双碳”目标下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2(09):74-76+79.
[4]王重润,郭江山,郑晓慧.绿色债券对银行盈利的影响及作用机制[J].会计与经济研究,2022,37(01):117-134.
[5]张胜轩,陈亚芹.兴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实践[J].中国金融,2022(01):33-34.
作者简介:谭芮庆(1997—),男,汉族,广西钦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绿色金融,单位:广西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