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文献综述
(一)关于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存在问题的研究
第一,农村金融机构服务水平不足,段小力(2015)[1]认为,在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初期,存在以下问题:单一的金融产品、人才的缺乏、具体配套措施及法律法规不完善等,这些问题对于村镇银行的发展有着制约作用。金峰(2018)[2]提出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并未根据自身实际、因地制宜转变生产经营理念,一味的依靠政府的政策,而非通过市场手段解决。刘丽枫(2018)[3]认为村镇银行作为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其存在的问题依然显著,配套设施缺乏、中间业务薄弱、资金来源短缺等问题依然存在。李梦(2018)[4]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农村金融机构在我国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发展存在的问题包含吸收储蓄存款能力较弱、社会认同度较低、客户基础不牢固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童欣(2022)[5]认为农村金融机构服务水平不足主要体现在产品结构单一、员工学历层次偏低、专业人才匮乏。第二,信贷风险防控能力不足,童欣(2022)[5]认为,银行信贷风险防控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缺乏有效的信贷风险识别流程和信贷风险预防与控制手段。段洪阳(2022)[6]认为村镇银行贷后管理形式化。部分村镇银行在实际运作中“重贷轻管”,缺乏系统的贷后管理流程,贷后管理形式化现象较为突出,难以发挥贷后管理对于风险预防的作用。第三,缺乏专业化支农队伍,段洪阳(2022)[6]认为,小额信贷队伍建设面临以下三个问题:其一,人员构成大多来源于发起行以及其他银行跳槽人员;其二,人员数量和质量不足,人员培训沿用传统的信贷培训模式,信贷人员的涉农专业知识缺失;其三,信贷队伍不稳定,人员招聘中的学历门槛过高,而小额贷款是极为辛苦的工作,高学历极易引发较高的离职率。第四,农村金融机构与其服务宗旨相背离,王璞(2012)[7]对农村金融发展中有关于涉农贷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2005年开始,我国涉农贷款投入占比不断增加,但农村地区仍然长期且普遍存在金融服务匮乏、融资困难的问题。李长健(2020)[8]在对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分析,指出受农村经济条件、产业结构、信用担保体系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农村金融机构仍存在“不敢贷”的现象,且由于我国农村人员较分散、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足、农村金融投资利润低等原因,使得资本不愿在农村开展银行业务。杨中梁(2013)[9]认为在农民贷款融资方面,由于农村地区和银行间信息差的存在,导致农民贷款难,在无担保、无抵押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不愿为其提供贷款,且由于多数农民无法提供抵押物,也增加了银行贷款的风险。牛晓霞(2013)[10]提出由于农村地区存在交通不便、基础环境相对较差等问题,商业银行为农民提供贷款的成本相对较高,且收益较少。林小艺(2016)[11]通过实地走访烟台地区的村镇银行,调研发现其较多的村镇银行普遍存在与其服务宗旨相背离的情况,其较多的延用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的原因,农户的贷款需求无法得到及时满足,不利于村镇银行的发展以及当地经济的发展。阮小莉(2014)[12]认为,村镇银行的主要客群为农户、小微企业主,从其风险角度研究表明,其收入来源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而信用普及在广大农村地区较薄弱,这也为村镇银行的经营产生了不确定性的风险。魏泽霖(2014)[13]在针对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研究后表示,随着农村商业银行等新型金融组织形式在农村不断涌现,再加上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农村信用社面临存贷利差缩小,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胡江辉(2022)[14]认为,银行的基本原则是安全性、效益性、流动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日常经营的过程中,为了自身能够获得更多收益、有效规避风险,使得农村商业银行会倾向于向风险低、收益高的工商业和城镇投入信贷资本,这种单纯追求速度而与主业严重偏离的现象普遍存在,最终导致“三农”的贷款额度明显减少,支农力度降低。段洪阳(2022)[6]通过对村镇银行的调查分析后发现,现有村镇银行的经营理念仍旧按照传统模式,信贷客户大多为国企、央企以及大型民企,对于个体资金需求者而言,要求客户具有充足的抵押物、稳定的收入来源等,而农村地区由于经营不问题、缺乏良好的抵押物等原因,资金需求仍无法得到满足。欧阳文杰(2022)[15]指出,因面临成本投入较高、收益回报不确定、激励政策不到位等困境,金融机构在推动和帮扶农村地区的经济活动和经济主体进行组织化、市场化和现代化改造的过程中,出现动力和投入不足的问题;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新型经营方式和多样化活动形式不断涌现,而农村金融供给主体的产品体系和服务模式未能实现较快的适应性匹配;因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数据孤岛大量存在、农村相关主体的数字化能力欠缺等,金融机构的数字化产品和金融科技在农村的应用遭遇“水土不服”,难以实现完整对接和顺利运转。
(二)关于优化金融机构服务“三农”机制和对策的研究
为提升金融机构信贷风险防控能力,欧阳文杰(2023)[15]认为农村金融机构要充分利用金融科技和市场循环来优化农村金融供给生态,从产业链、供应链的拓展延伸入手,将金融产品和服务内嵌到农村经济的运转活动之中,并拓展延伸到整个链条的资金运转循环。例如,中国农业银行应用卫星遥感与图像识别等技术服务“三农”信贷管理,提高“三农”信贷的风险管理水平,并在未设立网点的乡镇布放1300余台自助设备,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从风险控制和服务布局方面来优化农村金融供给生态;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围绕企业上下游产业链场景,建成“邮e链”经营快贷平台,将金融服务嵌入各类农业产业链和涉农商圈场景,打通农业生产、销售、物流、融资全环节,沿着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商业关系网络优化农村金融服务供给生态,并搭建“三农”金融数字化发展架构,持续推动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设,通过数字化技术推动农村金融生态转型升级。胡江辉(2022)[14]指出,要把各个有关单位的农村地区客户的数据集中整理然后交给总行,总行再建立相关的信息数据系统,从而更加快捷的进行客户风险的评估工作。
为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赖一波(2018)[16]提出村镇银行的发展首先应明确目标,确定市场定位,完善其经营发展体系,创新经营模式,不断规范业务流程。同时应加大宣传的,提高知名度,使更多的人们认识到其的存在,优化自身发展。胡江辉(2022)[14]从客户的角度出发,提出银行要打造出更加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惠农信贷产品,优化服务流程,提高信贷业务的办理效率,彻底的摒弃传统的信贷产品管理理念,要针对农村地区的住房贷款、小额信用贷款等各项业务施行单一化的管理。陈一闻(2018)[18]指出,商业银行应当设计出可以满足相关“三农”发展的业务种类与产品,从发展策略层面向“三农”事业倾斜,并服务“三农”产业发展期间。刘胤(2018)[19]认为,在当前情况下,地方政府需要颁布并实施有关”三农”事业信贷业务的税费优惠与税费减免措施条款,从而充分吸引商业银行将更多的资金转移至“三农”事业当中。欧阳文杰(2023)[15]提出,在业务开展方面,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市场要做适应性调整,包括服务方式和产品设计等,将业务下沉到田间地头,降低服务门槛。针对农村地区的资源利用方式、生产经营方式、生活消费方式不断出现新的变化,要积极开辟新领域,创新农村金融的服务方式,以满足新的金融服务需求。
为打造专业化支农队伍,童欣(2022)[5]指出,银行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一方面,银行要积极服务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村“双创”人才、乡土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农村专业人才等群体,助力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激活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另一方面,银行应当大力加强内部人员的培训强度,从而让银行内部从业人员能够具备更为专业的银行业务操作处理能力与银行业务拓展水平,提升银行内部从业人员处理各项事务,进行银行内部信贷管理、产品业务控制与产品创新等能力,为银行从事多元化的金融业务活动起到有效的帮助。胡江辉(2022)[14]认为高素质人才团队的合理构建是农村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基础。要构建高素质的人才团队,其一,银行应对工作人员自身专业化能力以及学历程度进行有效提高,对于高学历背景人员进行全面、合理的引进;其二,妥善合理的构建与自身契合的培训体系,实现工作人员数据分析水平和风险辨析水平的提高、银行内部凝聚能力和系统化能力的提升。
二、国外文献综述
(一)农村金融机构的作用研究
Keeton William(2005)[20]总结了当地社区银行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其在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了乡村地区融资困难的问题,支持了当地中小企业的发展,为其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信贷资金,同时也一定程度改善了当地大型银行不愿进乡村发展的现状。Avery Robrt B、Samolyk、Katherine(2004)[21]对1995-2001年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通过研究实证发现,社区银行的数量在逐年增多,且呈上升趋势,当地的中小企业在社区银行贷款的数量越来越多,市场份额逐年扩大,对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Anderlik John M、Cofer Richard D(2014)[22]通过调查研究指出,现阶段乡村地区居民人口连年减少,社区银行主要任务在于发放专门的农业贷款,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口流失对乡村地区发展造成的影响,使美国当地乡村地区的收益和资产质量未受到较大冲击。
(二)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存在的问题
Matutes(2005)[23]认为金融机构与农户、小微企业主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对农村信贷市场有着消极影响。Mark D.Wenner、Francisco J. Proenza(2015)[24]认为,受风险较高、信息不完整和交易成本较高的影响,处于农村地区的大多数客户群体无法获得传统意义上的正规金融服务。在一些金融机构看来,由于缺少抵押品,贫穷客户往往具有较高的信用风险。Dumisani Chirambo(2016)[25]在对美国的一个农业地区在农村金融网点的市场框架结构进行探究时,认为美国地区的农村金融缺乏一套完整有效的金融政策体系,金融制度构建不完善。
(三)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对策建议
Muhammad Yunus(2016)[26]提出乡村银行要采用“五户联保”的方式来降低农户信用风险,从而提高农户金融可获得性。Thorsten, Levine(2015)[27]通过对以研发为主要资金投入的金融机构进行研究,发现相关金融机构的科技研发对于技术创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提出金融机构的研发和技术创新之间存在正向的相关性,农村金融机构应加大技术创新,提高研发投入。Allen(2005)[28]认为伴随着金融全球化发展,不同规模的银行将面临着不同发展路径和模式的选择,而“小额、分散”的细分市场将是美国社区银行成功的重要因素。
三、文献评述
通过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可归纳总结出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发展主要存在四个问题,第一,农村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单一、人才匮乏、具体配套措施及法律法规不完善;第二,缺乏有效的信贷风险识别流程和信贷风险预防与控制手段,导致信贷防控能力不足;第三,缺乏专业化的支农队伍,对员工的激励机制与农村金融业务不匹配;第四,由于农村客户缺少优质抵押品、收入来源不稳定、农业易受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等原因,导致农村资金需求仍无法得到满足。
针对以上问题,国内外学者们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首先,学者们认为针对风险防控问题,一方面可采取新的模式,从外部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减缓风险,另一方面可从金融机构内部入手,充分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将金融服务嵌入产业链、供应链全环节,加强风险识别与风险监控;其次,针对业务水平不足问题,学者们普遍认为要丰富农村金融产品,推出更加符合农村经济环境的产品,同时,合理利用高科技,加强电子银行建设,向数字化经营模式转变;第三,针对支农队伍建设问题,学者们认为一方面,银行应对反乡创业者、职业农民等群体提供更加优惠的金融产品,鼓励更多人加入农村经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另一方面,引进适合农村金融业务的人才,加强“三农”员工的内部培训强度,提高员工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段小力.印度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及借鉴[J].西部金融,2015,(12):13-16.
[2]金锋.关于经济区的贫困问题及对策浅析[J].宁夏农林科技,2018,(06):16-22.
[3]刘丽枫.我国普惠金融金城与发展-互联网+助力普惠金融创新发展[J].大众投资指南,2018,(09):5-18.
[4]李梦.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18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实证分析[D].重庆工商大学,2018.
[5]童欣. 新形势下江西省商业银行服务“三农”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22.DOI:10.25155/d.cnki.gjxcu.2022.001813.
[6]段洪阳,王培霞,陈月.乡村振兴背景下深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信贷模式研究——基于村镇银行内部控制视角[J].世界农业,2019(01):104-110.DOI:10.13856/j.cn11-1095/s.2019.01.015.
[7]王璞.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2.
[8]李长健.多元化主体参与乡村治理的风险防范研究[J].农业经济,2019,(04):5-9.
[9]杨中梁,张春芳.新兴村镇银行发展的思考对五连天池惠丰镇银行经营情况的调查[J].农村金融,2013,(9):9-24.
[10]牛晓霞.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J].时代金融,2013,(5):8-10.
[11]林小艺. 烟台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发展研究[D].烟台大学,2022.DOI:10.25435/d.cnki.gytdu.2022.000450.
[12]阮小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探究[J].改革与策略,2014,(4):5-19.
[13]郭灵英,魏泽霖.农村信用社国际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现代商业,2014(02):29-30.DOI:10.14095/j.cnki.5392/2014.02.182.
[14]胡江辉. 张家港市农村商业银行支农服务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2.DOI:10.25409/d.cnki.gxbnu.2022.001521.
[15]欧阳文杰,陆岷峰.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金融改革面临的现实状况与路径选择[J/OL].西南金融:1-15[2023-02-1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1.1585.F.20230115.0843.
002.html
[16]赖一波.新常态下农村地区民间借贷发展探析——以萍乡地区为例[J].财经界,2015(14):26-25.DOI:10.16266/j.cnki.cn11-4098/f.2015.09.016.
[17]胡江辉. 张家港市农村商业银行支农服务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2.DOI:10.25409/d.cnki.gxbnu.2022.001521.
[18]陈一闻.银行营业网点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J].当代经济,2018(18):40-41.
[19]刘胤.C区建设银行支行“三农”管理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8.
[20]Keeton.William.The effecfs of geographic expansion on bankefficency[J].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2003(12).
[21]Avery,Robrt.B,Samolyk,Katherine,What do we know[J].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2004(9).
[22]Anderlik,John M,Cofer,Richard D,Community bank efficiency and economies of scale in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J].2014.
[23]Matutes. Finance and growth: Schipeter might he right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5(4):108-109.
[24]Mark D. WennerFrancisco J. ProenzaFinancing village enterprises in ruralBangladeshVange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velopment Issues.2015(9):593-594.
[25]Dumisani Chirarambo. Addressing the renewable energy financing gap in Africa to promote universal energy access: Integrate renewable energy financing in Malawi [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16,14(OS):1304-1306.
[26]Muhammad YunusRegulatory issues related to financial innovationlnlCecd I oumal:Financial MarketTrends,2016(2):91-121.
[27]Thorsten,Levine.Sampling on energy-norm based sparse grids for the optimal recovery of Sobolevtype functions in Hy[J].Journalof Approximation Theory,2015,15(02):210-212.
[28]Allen N·Berger 2005 Does Function Follow Organization Form? Evidence From The Lending Practice Of Large And Small Banks [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59-61.
作者简介:杨凡(1997-),男,汉,重庆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金融,广西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