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牡蛎是世界著名而常见的贝类,我国牡蛎产量占世界牡蛎养殖产量的首位,目前我国对牡蛎的开发主要是加工其可食用部分,在利用了可食用部分的同时,大量贝壳作为垃圾被丢弃,这些废弃的贝壳中残留的有机物在长期堆放的过程中腐败发臭,危害居民生活,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1]。
粉煤灰是燃煤火力发电过程中各种有机和无机组分在1200~1700 ℃燃烧后产生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其中约60%作为水泥材料被回收,但是,其余40%以上的垃圾被填埋在附近的垃圾填埋场。粉煤灰的成分复杂,处理不当会造成水土污染,引起生态破坏和环境危害。但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煤炭的低成本以及自然资源替代品研发的不稳定性,导致以煤炭为能源的比例仍居高不下。预计到2035 年,煤炭所占能源的比例仍将高达24%。据统计,全球每年粉煤灰的产量约为4.5亿吨。其中,中国作为世界主要产煤国家之一,燃煤历史悠久,并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煤炭作为主要能源的格局不会发生变化,每年粉煤灰的产量约为1亿吨[2]。
2 牡蛎壳及粉煤灰的利用价值
目前国内建筑市场中,水泥和优质砂的短缺日益增加,因此,考虑到未来建筑市场的规模,迫切需要研发出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替代材料。如果可以使用牡蛎壳和煤灰替代建筑材料,不仅会解决环境问题,更能带来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国研究学者积极地探索将粉煤灰回收作为市政建筑材料方法,但是关于回收牡蛎壳作为建筑材料的研究却比较少。
在本文中,牡蛎壳和粉煤灰用于制作不需要压实的流态化回填材料。回填材料是建筑物底部地埋管周围的空区域,它可用于填充道路底部、地铁路基下方的空腔,也可用于填充挡土墙的背面或土墙的背面。
在传统的回填方式中,挖掘过程中产生的残余土壤直接被废弃,再购买优质砂作为回填材料并压实。水泥和沙子的制作过程对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并且在回填压实过程中具有噪音大、振动强、管下压实困难、压实效率低等问题。但是,利用废弃牡蛎壳和粉煤灰做流动性回填材料,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它可以作为一种无需压实使用的液体回填材料,该材料消耗能源少,同时可以解决牡蛎壳及粉煤灰的污染问题,将这些废弃资源二次商业化。
3牡蛎壳及粉煤灰的处理方法
牡蛎壳取自大连旅顺口区露天场地废弃的牡蛎壳,用自来水洗涤3次去除盐分,然后在80℃的干燥箱中干燥12小时去除水分。煅烧时,将盛有干燥牡蛎壳的氧化铝坩埚放入高温电炉中,以5℃/min的速度升温,在1000℃下保温2小时,待电炉完全冷却后将试样取出。将煅烧或干燥的牡蛎壳粗粉后,再放入砂锅中磨成细粉。将其过125目筛分级,过筛的粉末用于研究[3]。
粉煤灰取自大连市电厂粉煤灰填埋场,采用粉煤灰和底灰混合灰。粉煤灰在80°C下干燥12小时,过125目筛分级,过筛后的粉料用于研究[4]。
4 制作回填材料
将原料(牡蛎壳、粉煤灰)准确称量混合,加入含有(1%)消泡剂的水并用高速搅拌器高速搅拌10秒。将充分混合的浆液倒入模具,同时用药匙搅拌充分混合,压实表面避免表面出现空隙。将装有浆液的模具在10℃水浴中放置12小时除去混合过程中产生的热量,然后在空气中或20℃水浴中固化。
5 单轴抗压强度及流动性测试
牡蛎壳在自然状态下为碳酸钙(CaCO3),粉煤灰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铝或二氧化硅,二者之间无法直接发生反应,因此无法测试其强度。因此,为了将牡蛎壳用作不经煅烧而固化的原料,必须额外添加促进固化反应的成分。在本研究中,使用牡蛎壳(CaCO3)和粉煤灰作为主要材料,水泥作为固化剂。随着水泥量的增加,试样的强度逐渐增加,牡蛎壳与水泥按3:1比例混合的试样的强度为14.5 kgf/cm2,牡蛎壳与水泥按1:3比例混合的试样的强度为95 kgf/cm2。
流动性测试过程中,仅含牡蛎壳的混合物的流动性为12.4 cm,但随着水泥添加比例的增加,样品的流动性逐渐增加,牡蛎壳与水泥的比例为1:3的试样的流动性是18.6 cm。在考虑可流动的回填材料时,最重要的特性是流动性和单轴抗压强度。流动性与施工时的工人数量和生产率密切相关,单轴抗压强度用作可施工性和未来重新挖掘的指标。流动性测量是指装满样品的流量锥被提升时的平均扩散直径。实验使用JHS A 313模具(直径=8cm,高度=8cm),15 cm以下为低流动性,15-20 cm为中流动性,20 cm以上为高流动性。根据这些标准,牡蛎壳与水泥的比例为3:1的试样表现出低流动性,而牡蛎壳与水泥按1:3比例混合的试样表现出中等流动性,。适合作为回填材料的单轴强度为3.5~7.0 kgf/cm2,相当于密实土承载力的2~3倍。该结果表明,以牡蛎壳和粉煤灰为主要材料进行充填,水泥为固化促进剂,可以制备回填材料。
6 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使用废弃牡蛎壳、粉煤灰做回填材料的方法。目前使用的水泥、沙子做回填材料,成本耗资较大,但本文提出的方法,只使用废弃的牡蛎壳和粉煤灰,非常经济,并且与使用煅烧牡蛎壳的常规方法相比,该方法使用CaCO3型牡蛎壳,因此不会产生过多的烧制能源成本,因此更加经济且易于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淇.牡蛎壳废弃物综合利用探讨[J].科技资讯,2018(2):107-108.
[2]孙红娟,曾丽,彭同江. 粉煤灰高值化利用研究现状与进展[J].材料导报,2021,35(3):03010-03015.
[3] Min-Jin Kim, Xue Wang, Je Joo Lee, Sang Ho Lee, Sung Bae Kim, and Chang-Joon Kim. Development of Flowable Backfill Material Using Waste Oyster Shell, Coal Ash, and Surplus Soil [J].Clean Technology,2013(4):423-429.
[4] Xue Wang, Sung Bae Kim, and Chang-Joon Kim. Development of Sulfated Oyster Shell-Based Solidifying Agent for Flowable Backfill Material [J]. Clean Technology,2018(4):315-322.
作者简介:常明洋(2001.03–)男,满族,辽宁省绥中县人,本科在读,大连科技学院,研究方向:化工材料
黄金泽(2000.07–)男,汉族,辽宁省凌源市人,本科在读,大连科技学院,研究方向:化工材料
王雪(1988.11-),女,汉族,辽宁省大连市人,化工博士,大连科技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化工材料
吕萌(1990.08),女,汉族,辽宁省大连市人,教育学硕士,大连科技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化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