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及资源枯竭是新一轮能源革命发生的根本动因。化石能源的利用,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繁荣。同时,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金融科技是一种颠覆性的力量,它改变了企业和个人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态度和行为,并可以成为撬动经济发展的强大杠杆。当前,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在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冲击下,行业信心指数依然保持高位水平,2021年金融科技行业未来发展信心指数平均值为82,企业对未来发展依然充满信心。金融科技工具的广泛使用,促进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支持实体经济向低碳转型,更好推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
碳核算是测量向地球生物圈直接和间接排放二氧化碳及其当量气体的措施,是对碳排放相关参数实施数据收集、统计、记录,并将所有排放相关数据进行计算、累加的一系列活动(引用)。目前国内主流碳核算平台有金融壹账通碳排放数据管理平台、腾讯碳引擎、蚂蚁碳矩阵、恒生电子地方碳账户。本文以蚂蚁集团为例,分析探讨在企业端碳矩阵及个人端蚂蚁森林碳账户的应用,在双碳目标下,金融科技如何推进企业、个人减排,并对此提出建议。
二、文献回顾
(一)金融科技通过推动绿色金融助力碳减排
绿色金融作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金融工具,国家高度重视并将其提升到了战略高度。而金融科技则是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增加绿色金融产品的供给和创新、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水平、创新监管工具等方式全面赋能绿色金融,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4]。绿色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在金融科技深入应用的过程中得到了显著提升,相关生产方式、投融资方式逐渐向绿色转型。我国应从认定标准、信用评级、信息披露、政策支持等方面提升金融科技的应用效能,构建绿色金融发展格局,走上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道路[5]。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殷红表示,双碳目标的实现,意味着经济社会将面临深刻的系统性变革,涉及能源结构、工业交通、生态建设等各领域,需要从能源生产、能源消费和固碳三端发力,需要科技创新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未来,以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提升绿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适配性,可在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发挥更关键的支撑作用,保障经济社会稳健、有序转型[8]。
(二)金融科技通过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促进碳减排
碳市场建设是完成"双碳"目标的重要保障,而个人级碳交易作为目前企业级碳交易的有效补充,将会助力"双碳"目标的高效达成[9]。何清素在研究区块链技术在碳交易中的应用发现,企业的生产、经营、资产等至关重要的信用信息作为“碳行为”的直接反应,并借助区块链技术使碳金融加快发展,不断为企业增值,同时,碳金融的发展将有助于加快我国向低碳经济转型,这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13]。新疆财经大学的周亚军利用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数据,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金融科技的碳减排效应及其作用机制[14]。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可以降低本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但不会对周边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产生显著影响[14]。他认为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时代目标下,金融科技可以凭借其数字技术提高金融服务绿色产业的广度与深度,为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撑。我国应注重引导传统金融数字化转型,继续推动金融科技发展,利用其数字技术精准实现绿色项目高效落地,通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助力新旧能源平稳转轨,助推“双碳”目标实现[14]。
三、 案例分析
(一)蚂蚁集团碳矩阵
1、案例介绍
蚂蚁集团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构建碳价值生态链,促进产业创作和价值创造,让社会于经济发展更高效、更绿色、更健康,让企业拥有更多的机会,更具有社会责任感,蚂蚁集团推出了企业数字化碳中和综合管理平台——碳矩阵,并于2021年如期实现运营范围(范围一、二)碳中和,“碳矩阵”深度参与了蚂蚁集团的碳中和目标推动进程,提供了数字化碳盘查、认证机构线上对接等服务,蚂蚁集团对外发布的2021年度碳排放及碳中和数据,也是基于碳矩阵的服务完成的。
碳矩阵是一款基于区块链技术,帮助企业对自身碳综合进行全流程管理,并与外部生态伙伴进行可信数据交互的saas产品。碳矩阵可以实现企业碳排放统一管理及数据可视化,以及链上第三方专业机构认证和颁发证书,通过区块链安全计算的能力,帮助企业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披露环境相关数据。碳矩阵还为企业提供绿色产品管理,包括产品碳足迹计算和绿色产品评价、认证等,助力企业建立产品碳足迹、碳标签及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碳矩阵已为国内多个头部电商平台提供绿色产品解决方案。目前,碳矩阵已经用于蚂蚁集团的碳中和管理中。未来,蚂蚁集团将继续通过技术不断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碳矩阵以连接为核心,为企业提供可信协作生态网络,基于区块链链接生态,链接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人生机构等生态伙伴,定向披露,多方可用。
图 1碳矩阵生态链
图片来源:碳矩阵官网
其核心优势源自蚂蚁区块链,共享蚂蚁领先的LOT、数字身份、可信存证、AI等技术能力,链接碳生态企业、机构组织,助力碳数据、碳足迹安全可信流转。
其应用场景主要有四个,一是集团企业,碳矩阵为集团企业提供一站式碳中和解决方案:包括碳盘查管理和优化、碳盘查认证、ESG数据输出、碳目标设定与监测跟踪等,用数字化帮助企业推动节能减碳,帮助企业绿色发展。二是工业、产业园区,针对园区双碳压力、降本增效和绿色转型等需求,提供园区能碳监管、能源分级管理和谈数据披露等服务。三是大型活动,碳矩阵可以服务大型展会、赛事、企业活动,科学核算活动边界内的碳排放,通过可视化手段披露并与公众互动;根据核算结果实现碳中和,树立良好公众形象。四是电商、采购平台,碳矩阵提供绿色产品认证在线服务、产品碳足迹核算和一键披露,打破出口碳管理壁垒,抢占绿色市场先机,助力企业绿色产品、绿色品牌打造。
2、助力碳核算体系完善
2022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系统部署我国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以往的传统金融机构未必能够精确识别企业的碳排放数据或是其他污染数值,这时就会出现“漂绿“项目占用了绿色项目资金的情况。而金融科技具有场景、渠道、数据和技术优势,能高效形成规范化的绿色信息披露报告,助力企业绿色项目符合监管要求,同时降低企业信息披露成本。通过海量碳核算认证经验,第三方评估机构构建数字化碳核算系统,以实现碳排放数据的“可操作、可计算、可验证”。数字技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优点得到最大化运用。对服务“双碳”的绿色金融,更需要对碳减排效果进行精准量化,金融科技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碳核算体系的完善有助于企业以低成本实现自我碳盘查,摸清碳家底,挖掘节能减排的能力,提前完成企业碳资产的部署。企业主动完成碳盘查可以参与碳披露项目和相关报告,建立企业低碳形象,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满足产品和服务的低碳管理要求;掌握自身温室气体排放的情况,为未来发展相关低碳项目提供数据依据;遵守国内外法规,规避相关政策和降低绿色贸易壁垒的风险。
3、提升企业ESG等级
ESG是Environmental、Social、Governance的英文缩写,即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包括信息披露、评估评级、投资指引三个方面,是一种关注企业环境、社会、治理绩效而非财务绩效的投资理念和企业评价标准。其各种指标体系被公司用来规范和监督自身行为,是责任投资对于企业或资产的考量标准,也会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层面,国务院国资委明确将ESG纳入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点工作。
首先,金融科技可以提升企业环境绩效与公司治理。一方面,金融机构通过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能够搜集到企业环境治理的整体表现,信息不对称缩小,金融机构的话语权更加强,企业想要获得更多的信贷优惠,就要加大环保投入,提升环境绩效和公司治理结构,以增强其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金融科技企业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服务器的高效利用,从而实现减排。例如蚂蚁集团的绿色计算技术在2921年实现总节电量46769.4MWh,工减少碳排放21883.63tCO2e。其次,金融科技可以助力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金融科技通过数字化,充分渗透到公众得生活中,为人们提供更便捷得生活服务;通过云服务等技术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向数字化转型;通过大数据,缓解了与贫困群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帮助弱势群体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二)蚂蚁森林
1、案例介绍
蚂蚁森林是鼓励人人践行绿色行动的互联网公益平台,通过支付宝平台对用户的行为信息进行收集,以用户的行为数据为参数依据公式,碳减排量等于行为数据乘碳减排因子计算出用户的碳减排量。蚂蚁森林发挥蚂蚁集团的优势,基于支付宝的影响力,连通网商银行开发了金融领域的低碳场景,例如“绿色银行”场景中,用户可以通过网上银行线上开户,减少出行、纸张、银行卡片等消耗,获得蚂蚁森林绿色能量,还有网商贷线上借款和网上银行线上还款都可以获取蚂蚁森林能量。
图 2蚂蚁森林绿色能量收集攻略
2、平台化环境治理让公众参与低碳减排
实现“双碳”目标不仅需要企业在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方面的转型升级,还需要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绿色消费、低碳生活。蚂蚁森林将“碳账户”平台化,将所有的环保行为都以“移动支付”为基础,嵌入用户不同生活场景并通过在线互动技术计算,是互联网碳交易平台的一个典范。蚂蚁森林的“碳账户”受到了年轻群体的青睐,发掘了青年用户的碳交易潜力,创造性的引用“游戏化”和“社交化”策略,既吸引了年轻用户群体,又在人们心中种下一个绿色生活观念,与环境治理相适应,被称为一种新型的企业社会责任。
四、 结论与建议
(一)数据是金融科技推动双碳目标的关键
数据是金融科技的优势,利用金融科技的相关技术可以简便、快捷获取相关碳排放、碳减排的数据,利于企业、金融机构、政府金融碳排放的管理。此外,还可以利用机器学习等前沿的金融科技技术来获取企业ESG的相关数据,进而对其进行全方位的ESG评级,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在这个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就是资产,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及应用是金融科技发展的必备要素,要更好的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金融科技的发展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数据采集是基础,驱动数据价值链发挥作用,金融机构应利用大数据平台、数据库技术等创新技术保证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完整性,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做好充足的准备。第二,数据分析不仅有助于主体之间加强联系,也是创造自身价值的关键。先进的数据分析能力能够提高效率,做出明智的决策,而数据分析能力的提高需要工具技术的支持,例如碳矩阵基于收集的碳盘查、碳足迹的数据,利用上云上链等技术支持进行全面分析之后为企业做出碳综合管理方案。第三,数据安全是强化金融科技治理的重要方面,目前国家在数据安全方面也出台相关的政策法律,社会各层面都应该为构建数据安全保护机制、强化数据安全技术发展、加快数据安全能力建设、推进金融科技行为监管做出努力。
(二)个人消费端向低碳转型需要金融科技支持
引导个人走向绿色低碳生活不能仅仅依靠宣传倡导,还要有平台化的移动客户端让公众参与其中,金融科技提供高效的技术支持,解决了碳减排行为涉面广且分散,数据信息真实可靠与否以及用户关系的信息泄露问题,提供科学统一与精准的测算。但是目前,地区的减排重点还是面向企业,个人端激励机制不够吸引广大公众,个人对于碳账户还停留在认知层面,且其运行机制不健全使得公众的使用意愿不高。金融科技平台作为绿色低碳的引导者,应该基于自身优势,将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连通到各个业务模式中,推广绿色的生活方式。多元化的激励机制是吸引用户的重要方式,金融科技企业、金融机构应该不断优化激励机制,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推陈出新,推动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等多方参与,连接消费与生产,形成资源运用闭环。此外,除了个人碳账户,金融科技面对消费进行绿色金融的创新,不断推出绿色金融产品,例如绿色支付、绿色信贷、绿色投资、绿色保险等(三)制度完善和政策建设保驾护航
当前,我国的金融科技发展方面的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在政府层面,相关的部分和监管机构应该根据金融科技的发展出台新的政策,加大信息披露,鼓励高校以及科研团队培育金融科技复合人才,完善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有关碳数据的核算标准。企业方面, 金融科技公司可以制定绿色发展计划,加大对绿色金融科技的资源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探索绿色农业、企业碳账户的构建和科学碳核算方法。
参考文献
[1] 胡金焱,张晓帆.“双碳”目标下金融科技的碳减排效应与绿色政策的调节作用研究[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23,43(01):3-16.DOI:10.19559/j.cnki.12-1387.2023.01.001.
[2] 吴庭.金融科技发展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应用研究[J].农场经济管理,2022(11):14-17.
[3] 夏平.“双碳”目标下绿色供应链金融发展的若干思考与对策建议[J].金融纵横,2022(09):3-10.
[4] 黄卓,王萍萍.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发展:机制、挑战与对策建议[J].社会科学辑刊,2022(05):101-108.
[5] 郑剑辉,闫怀艳.金融科技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应用探索[J].海南金融,2022(06):13-21.
[6] 彭笑慧.金融科技的发展困境与路径——绿色金融视角[J].中国外资,2022(10):37-39.
[7] 王耀羚,王绚,江澜.双碳目标下的科技赋能绿色金融发展研究[J].数据,2022(05):50-53.
[8] 殷红.科技赋能绿色金融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J].金融电子化,2022(02):37-39.
[9] 叶强,高超越,姜广鑫.大数据环境下我国未来区块链碳市场体系设计[J].管理世界,2022,38(01):229-249.DOI:10.19744/j.cnki.11-1235/f.2022.0017.
[10] 李海棠,周冯琦,尚勇敏.碳达峰、碳中和视角下上海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上海经济,2021(06):61-75.
[11] 李华林.让区块链技术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J].环境与生活,2021(06):82-83.
[12] 赵桐.基于区块链的“双碳”数据管理新模式探究[J].中国金融电脑,2022(03):58-60.
[13] 何清素,韩庆芝,刘志远,张兆师.区块链技术在碳交易中的应用研究[J].综合智慧能源,2022,44(03):23-28.
[14] 周亚军,齐志渊.金融科技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22(11):26-36.
[15] 蔡钊.金融科技双循环,开启数字化转型下半场[J].中国金融电脑,2021(04):8-11.
[16] 范程程,张芳.金融科技支持碳核算的应用模式[J].金融纵横,2022(09):49-53.
[17] 【“碳”智】以消费端绿色金融创新引导和鼓励绿色需求 碳中和智享会.2022.04
作者简介:赵玉玲(2000.06-),女,壮族,广西崇左人,硕士学历,研究方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