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多重平衡解读与实践探索
徐林泽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徐林泽,. 新高考背景下多重平衡解读与实践探索[J]. 国际教育论坛,202310. DOI:.
摘要: 新高考的实施对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多重平衡作为化学学科的重要内容,其教学面临诸多挑战。本文从新高考的视角出发,深入解读了化学多重平衡的内涵,分析了新高考背景下化学教学面临的多重平衡问题,包括平衡理论的抽象性与学生学习难度、实验教学的薄弱与操作能力培养、教学内容与新高考评价体系的不衔接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验教学、对接新高考评价体系等实践探索策略。通过这些举措,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践操作能力,优化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化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新高考;化学教学;多重平衡;实践探索
DOI:
基金资助:

引言:新高考的全面实施标志着我国教育评价体系的重大变革,对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多重平衡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内容,涉及化学反应机理、化学平衡等多个知识点,对学生理解化学本质、培养化学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新高考背景下,化学多重平衡的教学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如何深入解读多重平衡的内涵,破解化学教学中的难题,进行教学实践的创新探索,是当前化学教育工作者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新高考下化学多重平衡的内涵解读

化学多重平衡是一个复杂而深奥的概念,指在单一体系中同时存在多个相互关联的化学平衡,这些平衡动态共存,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体系的组成和性质。在新高考背景下,化学多重平衡的内涵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概念理解和计算技能,转而更加强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深入理解化学反应机理,熟练掌握化学平衡状态判断、平衡移动方向预测以及平衡常数计算等核心知识和技能,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决复杂的化学体系问题。同时,化学多重平衡与实际生活和工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工业生产中的平衡优化控制、生物体内的酶促反应调节等,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此外,多重平衡还涉及化学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等实践能力,这就需要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因此,新高考下化学多重平衡的内涵不仅包括知识的掌握,更注重能力的培养和素养的提升,对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1]。

二、新高考背景下化学教学面临的多重平衡问题

1.平衡理论的抽象性与学生的学习难度

化学平衡理论是化学学科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微观粒子与宏观性质的关系、反应进程与限度等抽象概念,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这些概念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时常常感到困惑和吃力。尤其是多重平衡体系,涉及多个化学平衡的相互关联和影响,更加增加了学习难度。学生需要同时考虑多个平衡反应,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对于大多数高中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模式,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解概念和计算方法,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究的机会。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得他们对平衡理论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层面,难以深入把握其本质。长期以来,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化学平衡理论产生畏惧心理,认为它是一个难以攻克的难题,从而影响了整个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2]。

2.实验教学的薄弱与操作能力的培养

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化学教学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重平衡相关的实验教学常常显得薄弱。这种现状主要受限于实验条件、课时安排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许多学校的实验设备和材料不足,难以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同时,有限的课时安排也使得教师不得不压缩实验教学的时间,以保证理论知识的讲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缺乏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难以通过实践深入理解平衡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即使进行实验教学,也多局限于演示实验或验证性实验,学生只能被动观察或按照既定步骤操作,缺乏设计实验、优化条件的锻炼。这种实验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无法有效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长期以来,实验教学的薄弱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与新高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形成了明显的差距。

3.教学内容与新高考评价体系的不衔接

传统的化学教学内容设置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偏重于知识点的罗列和计算题的训练,忽视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应用价值。这种教学内容安排与新高考的评价体系不相适应,难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化学素养。新高考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查,注重情境设置和开放性问题的考查。然而,目前的教学内容往往缺乏与实际问题和社会热点的联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学内容缺乏拓展性和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如分析、综合、评价等。此外,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学生难以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导致学习动力不足[3]。这种教学内容与新高考评价体系的不衔接,使得学生在面对新型试题时常常感到无所适从,难以充分展示自己的化学素养和创新思维。长期来看,这种不衔接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方向与考试要求产生偏差,影响其升学和未来发展。

三、新高考背景下多重平衡的实践探索策略

1.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在新高考背景下,化学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比如,在教学化学平衡这一抽象概念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动画、视频等形式直观地展示正反应和逆反应同时进行、反应速率变化、平衡状态建立等动态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本质特征。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现象、猜想规律、设计实验、分析数据等环节,主动建构化学平衡相关的知识体系。例如,在人教版高二必修一“化学平衡”一课中,教师可以设置“如何改变化学反应的限度”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发现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并总结勒沙特列原理。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分享实验设计思路,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些实际应用案例,如工业合成氨等,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平衡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价值。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探究实验、小组互动交流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在主动探究中体验获取知识的乐趣,发现化学学科的应用意义,从而提升学习化学的兴趣[4]。

2.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实验操作能力是新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教师要加强化学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在多重平衡相关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例如,在学习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通过改变温度、压强、浓度等条件,探究平衡移动的规律。学生在自主设计实验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深化对平衡移动理论的理解,还能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教师要加强实验教学的开放性,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开展创新实验的机会。比如,教师可以布置一个开放性的实验专题任务“多重平衡的应用探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医药合成、材料制备、食品加工等不同领域,自主设计探究实验,并撰写研究性报告。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在线实验平台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逼真的实验体验,突破传统实验教学的时空限制。此外,教师还要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全面考查学生的实验设计思路、操作规范、数据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不断进步与提高。

3.对接新高考评价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在新高考背景下,化学教师要积极优化教学内容,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实际应用价值,为学生提供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以人教版高二必修一“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一课为例,教师在系统讲解水的电离平衡、溶液pH计算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与实际生活、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延伸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引入自来水厂水质pH调控、土壤酸碱度改良、人体血液pH平衡维持等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资料查阅、小组讨论等方式,探究缓冲溶液的配制原理及其在工农业生产、医药卫生、生态环保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并尝试解决“如何配制pH稳定的清洁剂”“如何评估土壤酸化的环境影响”等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5]。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深化对pH调控原理的认识,还能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敢于质疑的批判精神以及勇于创新的进取意识。同时,教师还可以拓展学科视野,如结合pH指示剂的变色机理引入有机化学的相关知识,借助pH电极的测定原理渗透一些电化学方面的前沿进展等,充分展现化学学科的包容性和关联性。教师要立足新高考要求,着眼学生发展需求,优化教学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实践的学习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结语:新高考背景下,化学多重平衡的教学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深入解读多重平衡的内涵,分析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教学实践的创新策略,是当前化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验教学、优化教学内容等举措,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化学素养的全面发展。新高考是一次教育评价体系的重大变革,也是推动化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契机。化学教师要主动适应新高考要求,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多重平衡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叶秋耀.新高考背景下多重平衡解读与实践探索[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23(13):27-32.

[2]张文广,黄建国,邹良梅.多重平衡共存-互动思想及其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J].化学世界,2019,60(12):912-916.

[3]许修齐.浅析高中化学中对化学平衡原理的巧用[J].云南化工,2018,45(02):250-251.

[4]陆庆华.对多重平衡现象理解及解决方法[J].江西化工,2007(04):220-222.

[5]张文广,王祖浩.多重平衡现象与化学问题解决[J].大学化学,2007(02):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