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观念是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生物学的本质和意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高中生物学教学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理解的问题,导致学生缺乏对生命观念的深入理解和应用。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本文进行了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核心概念教学实践研究,旨在通过核心概念的教学,促进学生生命观念的形成。
一、核心概念的收集整理与教材分析
(一)核心概念的收集整理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对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核心概念进行收集整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教材,确定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遗传与变异、生态系统的保护等核心概念,并明确了这些概念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教材内容分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以核心概念为主线,构建了系统的知识框架。在教材中,核心概念通过具体的生命现象和事实进行呈现,并通过实验、案例等方式进行深化和拓展。通过分析教材内容,本研究确定了核心概念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教学实践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二、教学实践的设计与实施
(一)问题化教学设计
问题化教学设计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策略。在教学设计中,本研究注重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核心概念。例如,在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教学中,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如“细胞为什么需要细胞膜?”“细胞核在细胞中的作用是什么?”等,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二)概念图谱构建
概念图谱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工具。在教学实践中,本研究通过构建概念图谱,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核心概念。例如,在遗传与变异教学中,构建了遗传物质、遗传规律、基因突变等概念之间的关联图谱,帮助学生理解遗传与变异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结构化情境创设
结构化情境创设是培育学生生命观念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本研究注重通过创设真实、具有挑战性的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现象,探索生命的奥秘。例如,在生态系统的保护教学中,通过展示生态系统破坏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生态系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四、教学实践的效果评估与反思
(一)效果评估
为了评估教学实践的效果,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课堂观察、成绩分析等方法。结果表明,通过问题化教学设计、概念图谱构建和结构化情境创设等策略,学生的生命观念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入,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命现象;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提升,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探究活动;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得到了增强,能够关注生态系统的保护问题。
(二)反思与改进
虽然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部分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参与度不高,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究的意识;部分教师对于核心概念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掌握不够熟练,需要进一步加强培训和学习。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本研究提出了以下改进建议: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探究活动;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学习,提高教师对核心概念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掌握水平;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注重对学生生命观念水平的评价和反馈。
五、案例分析
(一)案例一: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教学中,为了形成学生的生命观念,我们可以采用问题化教学和概念图谱构建策略。首先,通过提问“细胞作为生命的基本单位,其结构和功能如何支撑生命的存在?”等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对细胞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接着,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构建细胞结构的概念图谱,明确各部分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在此过程中,教师需强调细胞结构与功能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如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线粒体提供能量等,以此加深学生对生命本质的理解。通过反复强化和拓展,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生命观念。这种设计旨在通过问题化教学和概念图谱构建,使学生深入理解细胞的生命意义,从而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
(二)案例二:遗传与变异
在遗传与变异的教学中,采用概念图谱构建和结构化情境创设策略,确实能有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相关概念并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例如,教师可以先构建遗传与变异的概念图谱,明确遗传物质、基因、遗传规律、变异类型等核心概念及其关系。随后,设计结构化情境,如“探究豌豆的遗传规律”,让学生观察豌豆的性状遗传,通过杂交实验理解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入遗传图谱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和遗传距离。在基因突变的教学中,本研究展示了基因突变导致疾病的案例,如囊性纤维化、镰状细胞贫血等,通过这些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突变对生命的影响,并构建基因突变与遗传疾病之间的关联图谱。这些案例可以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基因突变的危害性和重要性,进而激发他们学习遗传与变异知识的兴趣和动力。通过情境创设和图谱构建,学生不仅能够掌握遗传与变异的基本概念,还能深入探究生命现象的内在规律,形成科学的生命观念。
(三)案例三:稳态与环境
在生态系统的保护的教学中,采用问题化教学和结构化情境创设策略,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首先通过问题化教学,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引导性问题,如“生态系统中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成分?”“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有哪些影响?”等,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这些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思考生态系统的保护问题。其次,结合结构化情境创设,教师可以模拟真实的生态系统场景,如湿地、森林、海洋等,让学生在情境中观察和体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生态平衡的原理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威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形成尊重生命、珍惜资源的生命观念,认识到人类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
本文通过对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核心概念的教学实践研究,探讨了促进学生生命观念形成的有效策略。研究表明,通过问题化教学设计、概念图谱构建和结构化情境创设等策略,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生命观念水平,促进深度学习。这些策略对高中生物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以为其他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
[2] 朱建中,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技巧分析,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
[3] 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18。
[4] 生命观念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