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根据辩证分型将感冒分为伤风和时行感冒,前者指普通感冒,,根据症候不同,分为风寒、风热、风燥、暑湿型等。后者指流行性感冒,也称时行感冒。中医认为,在不同季节,不同当令的风热、暑湿、燥湿、风寒等往往裹挟病毒侵入导致机体受损,则易发病,且病情多较严重,互为感染。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认识我国传统中医学中的各型感冒。
一、风寒型感冒 以秋冬季多见,常因熬夜或睡眠不足后外感风寒、贪食寒凉食品等原因所致,故患者多有严重畏寒,低热,不或少量出汗,鼻塞,饮水后流清涕,肌肉酸胀痛,颈项强痛等症状。证候分析:风寒外束并上受、卫阳被遏、清阳不展、络脉失和、肺气不宣,故导致上述症状出现。中医主张以辛温解表为治,可通过泡热水澡、饮热水等方法帮助排汗;另推荐中药方剂:茯苓15克,荆芥、防风各12克,前胡10克,独活、羌活各9克,柴胡、积壳各8克,薄荷、桔梗各6克,甘草3克,生姜3片,表寒重无汗伴见咳喘者可配桂枝9克,麻黄6克,杏仁6克。
二、风热型感冒 是最常见的类型,夏季多见,多因风寒、风热侵袭机体过久所致,俗称“上火”,通常有高热,或伴扁桃体炎,痰液粘稠且成黄色,并伴有畏风,发汗不畅,头昏胀痛,鼻塞,口渴欲饮等症状。舌苔薄白微黄,脉浮有力。征候分析:风热上扰导致头昏胀痛;风热侵袭肌表,热气郁结于肌腠,体表调节温度能力失衡,因此发热,畏风,汗液排泄不畅;风热损伤呼吸道,故致干燥口渴,鼻腔有浑浊分泌物;风热侵袭肺脏肺,自我清洁异物能力降低,则咳嗽症状明显,伴痰稠微黄,为风邪侵犯肺脏的表征。主张以辛凉解表为治,可饮菊花茶、薄荷茶、竹叶茶等;药物可用银翘散加减,配方组成:芦根15克,桔梗、甘草各8克,薄荷6克,生姜3片,头痛较甚者另加桑叶、菊花各6克,可清利头目;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加杏仁12克,前胡10克,象贝各9克;或加瓜萎皮12克,知母、黄芩9克,可清热化痰;胸中实热过重者加黄芩、蒲公英各10克,大青叶10克,白果6克,可清热解毒;热重无津液者加天花粉、南沙参各15克,有清肺润燥的功效。还可选用中成药物银翘解毒片4片口服,3次/日,禁忌服用理肺丸、羌活丸等辛温药物。
三、暑湿型感冒 常发病于夏天,与“中暑”类似,多因外感暑湿所致,患者通常有发热,汗出后热不退,畏冷,口淡无味,头昏并胀痛,尿少偏黄,身重倦怠等症状,偶伴有腹痛腹泻。以清暑、祛湿、解表为治。证候分析:夏季暑湿,表卫不和,故持续发热,畏风,排汗不畅,四肢酸胀;暑热湿邪上犯,导致头昏头痛;侵袭肺脏,肺脏混杂,因此咳嗽咯痰;暑热影响机体体温调节平衡,口干无津液,口渴,口渴,小便减少颜色加深。推荐中药方剂:连翘、金银花、鲜扁豆花各15克,香薷20克,暑热重者加竹叶9克,黄连3克,可清暑泄热;里湿偏重者加半夏、防风各9克,陈皮6克,薏苡仁30克,可和中化湿。中成药可选用藿香正气胶囊3粒口服,3次/日,也可选用藿香正气液或是颗粒。若伴有腹痛、腹泻,加服复方黄连素片,不宜服用保和丸、养胃丸等。
四、寒包火感冒 多发生于冬季,多为久治不愈或温差过大导致,为风寒性与风热型的叠加感冒。其症候为内有湿热、外感风寒,表现为发热,咽喉干燥疼痛,眼睛肿胀,疼痛,大便干结等。推荐银翘解毒丸9克口服,3次/日,若病情较重,需入院治疗。
五、时行型感冒 为流行性感感冒,俗称“流感”,多因病毒侵袭引起,其症状与风热型感冒相似,但病情更重,有流行病学特征。患者多表现为突然高热、恶畏寒、头昏胀痛、胸痛、身重倦怠、鼻塞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舌质红苔黄,脉浮数有力,重症可累计下呼吸道、心脏等其他系统。治疗以解表疏邪、清热解毒为原则。分为四型:(1)热邪犯肺型,治疗以清热泄肺为原则。推荐中药方剂:茯苓15克,黄芩各15克,鱼腥草12克,桔梗6克,金银花3克;(2)风热型,治疗以清热、疏风、解毒为原则,同风热型感冒治疗;(3)外寒里热型,寒热侵袭肺脏,以肺热型多见,治疗以发汗祛湿为原则。推荐中药九味羌活汤加减,配方组成:川穹12克,羌活10克,天花粉、苍术各9克,栀子10克;(4)邪入少阳型,治疗以和解少阳为原则,推荐中药方剂:柴胡、栀子各15克,神曲、瓜蒌各9克,杏仁、天花粉各8克。除此之外,所有时行感冒都可适量加入贯众和板蓝根。
六、中毒性流感 是时行型感冒的特殊类型,多见于病毒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或侵袭入血引起的出现全身中毒症状的感冒,有传染性,病死率高。除有以上感冒症状外,还可表现高热不退、谵妄、昏迷等,可致血压急骤下降或并发中毒性休克,需立即送医院隔离并积极治疗。
七、体虚感冒 指的是体虚之人,复感外邪,病程缠绵。常见有气虚外感和阴虚外感。气虚外感则益气解表,多用参苏饮加减,常用药物:党参15克,甘草6克,茯苓15克,苏叶15克,葛根15克,前胡15克,半夏6克,陈皮15克。阴虚感冒则滋阴解表,多用加减葳蕤汤加减,常用药物:玉竹15克,甘草6克,大枣10克,百合20克,桔梗10克。
总之,感冒一般预后良好,病程短容易愈。但是在流行季节需要积极防治,劳逸适度,饮食规律。同时可以每天按摩迎香穴,冬春服用贯众汤,夏季可服用藿香正气液,大面积流行则用板蓝根、贯众、甘草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