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改变传统应试教育下重视知识理论教学的观念,而是应该有效地将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实践中,结合教学内容以及高中生的学习需求来实施教学,让学生获得知识提升的同时,能促进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为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以及自身需求的现代化人才奠定重要的基础。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的开展意义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有一定意义的。首先,通过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可以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乐趣进行感知,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学生的主动性及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同时,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会迎难而上、不断探究,所以学生的物理认知能力、物理认识能力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其次,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从多个方面入手,并坚持下去,所以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学习态度、学习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物理学习的效率及质量。再次,核心素养的培养中提到了创新,所以,通过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可以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可为学生进行创新创造打下坚实基础。最后,想要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就需要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深入交流及互动。所以,学生间可以进行激烈的思维碰撞,可以形成较强的思维能力。由上述内容可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是有着一定意义的,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物理教学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高中物理教学情境,培养物理核心素养
根据新课程改革以及新课程标准相关要求,教师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尤其是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物理课堂,必须重视对学生物理观念的培养,明确学生对物理学科知识及物理现象的研究范围,激活学生的物理思维,使他们能够对整个高中物理学知识体系有更加全面且深入的认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鉴于高中物理学科知识有着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以及综合性,难免会使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时感觉枯燥无趣。因此,教师要能够借助于生活元素,融合情境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如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将高中物理问题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探究讨论。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方式参与到物理知识的学习中,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实现对物理学现象和物理知识规律的深入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物理观念。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中“时间位移”“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以及“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等知识时,这些物理知识在生活当中随处可见,如汽车行驶在公路上,就涉及物体的位移、速度和动态加速度等。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经历和生活经验,帮助他们理解位移、路程、速度、加速度等相关物理学概念,让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掌握这些物理知识、物理现象、物理问题的关键所在。此外,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也可以运用已经掌握的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从而为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二)合理设计多种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科学实验探究素养
严格来讲,物理学科是属于一项极为强调实践探究的学科,实验教学在物理学科教学过程当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同时,实验探究也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当中较为重要的内容之一,直接关系到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等相关素养的培养。物理知识与生活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说,几乎所有的物理知识均是从科学家对生活当中各种自然现象的观察、分析、研究、实验后总结得来的,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设计不同主题的物理学科实验,采取项目教学方法,以物理教材相关单元主题合理设定单元实验,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不同主题的物理实验活动。设计实验时需注意结合环保理念,让学生收集生活中一些较为常见的实验材料,在顺利开展物理实验的同时深化学生对物理学的认识,尤其要让他们感受到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性,也认识到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将物理知识运用于生活中,更能够体现出物理知识的意义。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情以及生活条件,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器材开展物理探究,培养学习兴趣,深化知识理解,提升动手操作能力、综合思维能力,提高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三)培养学生物理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高中物理知识的难度较大,具有一定的深度,需要具备一定的物理思维才能将其有效掌握,即教师需要为学生建造正确的、科学的物理思考方式。教师在课堂中进行训练是培养物理思维最好的方式之一,通过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实践探究等教学手段,促进对学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联想能力的提高。物理知识与思维训练二者相辅相成,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也要重视二者的搭配,构建高中物理知识结构,依据教科书、习题以及考纲建立知识结构并随着教学内容、命题方向等进行动态调整,在课堂中做到核心素养的随时融入,切实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
例如,在学习有关运动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多给出几组运动形式,展示平抛运动、圆周运动等内容,并让学生分析运动特征,对这几组运动之间进行对比,描述运动过程,平抛运动物体抛出后开始做抛物线运动,产生匀变速曲线运动,运动速度主要受到外力影响。教师可以多设计几组这样有关联的物理题组让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发现彼此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物理思维。
三、结语
高中物理教师需以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深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多角度创新设计课堂教学,优化和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科基础知识,并应用于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最终培养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结合具体课堂教学实例,以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为目标,探究创新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法的策略,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郑刃生.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手段优化研究[J].课堂内外(高中教研),2022(6):91-93.
[2]党越.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课堂观察研究——以人教版必修2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为例[J].中学物理,2022(13):55-58.
[3]孙鹏伟,于勇.以核心素养为统领的高中物理新教材习题及例题研究——以人教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单元为例[J].湖南中学物理,2021(7):21-24.
[4]李楞楞.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法及创新分析[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教育,2022(1):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