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大数据和科技发展迅猛的新时代,人工智能的出现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技术手段,传统的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必将会被淘汰。在2016年12月,习近平指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开拓创新新的技术手段,充分运用好人工智能,让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好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一、人工智能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人工智能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1)、人工智能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促进资源的优化
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他人的过程中,教育者可以不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和教材的局限,可以充分利用好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方便快捷的获取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这在很大程度丰富了思政课堂的内容,使得课堂变得活跃和多彩。教学方式和内容的多样化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此同时,教育者在施教的过程中也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和感悟,实现教学相长。比如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思政教育者会运用像慕课,智慧树,雨课堂等辅助技术来作为向受教者施教的媒介。这可以使得教学设计更具有个性化和高效化,提高了教育者的工作效能,在一定程度上也节省了教育者的时间,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效率。
(2)、人工智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性,因此教育者要根据受教者的不同进行因材施教,采取更多个性化的方法,满足不同受教者的要求。人工智能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使得相关的信息资源搜索,计算更加的快捷方便。在很多高校,思政课的考察评估方式一般都是由机考(客观题)和纸质试卷(主观题)两部分构成,机考属于机器阅卷,它运用人工智能对客观题目进行阅卷不仅可以实现快速准确的计分,而且对于总体分析也能够快速高效的完成。这种人工智能的评估与反馈给思政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精确度。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教育者的时间,可以让教育者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专业领域的研究。此外,人工智能还能帮助教育者统计出每个受教育者的学习情况,分析个别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增强其时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主要是指人们积极的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积极的讨论,主要表现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对其具有信仰,从中获得满足感。运用人工智能,人们可以及时的从网上搜看一些当下的时事政治,及时的了解到政党相关信息,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此外,随着人工智能的逐步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都能随时随地上网,因此充分利用好人工智能,让人们通过这些智能技术及时了解思政信息,让思想政治教育入目、入耳、入脑、入心,最终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2、人工智能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1)、人工智能可能会削弱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和地位
人工智能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使得它形成一个有机体系。人工智能的出现还会给一部分教师带来失业危机,特别是一些老教师,他们对于这些智能化的技术并不熟悉,只能从事一些程序化的教学工作。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教育者就必须具有创新精神,要敢于去挑战新事物 ,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如果缺乏创新性,照本宣科的思想政治教育最终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此外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无需教育者亲自动手就可以在人工智能下完成大部分的思政教学内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地位和权威会受到影响。
(2)、人工智能可能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弱化影响
由于人工智能的局限性,它不能自动的过滤一些有害的信息,这些复杂多样的信息会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患。就目前来看,使用人工智能最多的就是青年,而青年正是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于互联网上呈现出的多种信息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并没有很好的判断能力。这从一定程度上就使得青少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在学校所接受的正面教育及其正向引导,最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向引领功能和育人功能失效。
二、 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
(1)、人机交互协作,共同发展
在当今时代,教育面临着很大程度上的变革,有些传统落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发展状况。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工智能的出现成为了推动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学习和利用人工智能,从而实现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充分融合。能够及时准确的获取信息资源,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评估。此外,应该不断增强和提高思政教育者利用人工智能的技能,实现思政教育者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以此来强化思政政治教育的效果。
(2)、提升受教育者辨别是非的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在受教的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每个受教育者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可以自觉的接受和发送各种意见和看法,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进行信息的加工和创造。受教育者对于信息的加工和理解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以此来提高受教育者分辨是非的能力,让他们对信息具有敏感性,分得清对错。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受教育者要主动地去适应这种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增强运用人工智能的素养,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不偏离。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和提升思想道德修养,积极主动的适应智能化时代背景下的发展。
(3)、设立人工智能监测部门
人工智能技术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产生出了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有关的监管部门做出布局和设计,把一些具有安全隐患的信息资源扼杀在摇篮之中。政府部门是制度保障的制定者,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因此对全国的思政工作必须做出顶层设计和整体上的把握,严格的监管好各方面的内容。监管的内容应该包括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从设计到发放再到反馈的全部过程。其次,人工智能技术并没有罪,但一些技术的开发者会利用其进行一些非法的操作,比如传播或发布一些不良言论来混淆受教育者的视觉。因此,这部分人应该受到问责,需要对他们自己的违法行为付出相应的代价,严重者应该追究其法律责任。
参考文献:
[1]张瑞敏.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20.
[2]于娜."人工智能背景下融合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实践".2020年第三届智慧教育与人工智能发展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Ed.. , 2020, 103-104.
[3]蒲志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0(04):14-16.
[4]杨烨阳,苏果云.“翻转课堂”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挑战与优化策略[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0,33(05):54-58.
[5]罗亮.人工智能驱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时代价值与实践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20(03):8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