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遗资源数据指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规定的六类非遗,及其相关社会活动的概括性知识描述数据,是以数据形式承载非遗内涵和特征的文化资源。分享动力是分享非遗资源数据所需动力的产生和作用机理,以及维持和改善该机理的各种经济社会关系、组织制度等系统性要素的总和。
一、非遗资源数据分享的价值与意义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指明了前进方向,规划了实施路径。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要求健全文化资源数据分享动力机制,关联不同领域、不同形态的文化资源数据。然而,目前各类非遗资源主体普遍缺乏分享动机,导致“数据孤岛”遍布,严重阻碍着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
非遗的数字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本质上是某一群体或个人进行文化实践的过程。前期资源建设过程中要考虑非遗传承人与非遗项目的整体性关系,将重点集中在传承人对这一文化事项的认识与理解、传承人的社会实践过程、项目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项目所处的文化生态等方面。非遗资源的特殊性依赖数字化、信息化的建设,数字资源海量、异构如何分类、组织、传播是当前非遗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引入系统动力学,构建非遗知识库,能打破各机构资源共享程度低、非遗传承和保护不到位、非遗资源利用流于形式等问题,数字人文技术的进步为非遗知识库的完善提供新契机。基于数字人文中的数据关联、知识图谱、GIS等技术能够实现非遗资源的有效组织与展示,实现非遗资源的智慧化。如何整合资源,加强协同效应,激发非遗主体的分享动机,最大化地推动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成为当今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非遗资源数据分享行为的系统动力
(一)系统动力学理论与相关研究
上世纪20年代以来,复杂的社会问题催生了系统科学,系统理论的兴起和迅速发展则引起了思维方式的极大变革。系统动力学主要关注具有多变量、高阶次、非线性、多回路、动态、开放的,以及自组织耗散结构的反馈系统。针对如社会组织、生态等复杂适应系统,系统动力学力图最大程度地拟合观测现象,从而寻求具备“最优解”的预测效果。系统动力学应用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研究近年来取得的研究成果集中在机构层面的模型构建、行业层面的动力分析、社会层面的动力机制等,建构了如图书馆服务价值共创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数字图书馆的系统动力流图模型、文化遗址公园的IPAT概念模型和ROMCPE活化开发模式。这些研究借助系统动力学理论和工具,开发因果反馈模型,开展模拟仿真实验,探索出一条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新路径,也为非遗资源数据分享行为进行系统动力分析,提供了思路。
(二)非遗资源数据分享系统动力学模型
系统动力学模型是现实系统的简化和代表,主要由代表因果关系的反馈机制构成。建模的基本思路是针对随时间变化并源自反馈结构的问题,明确边界、定义变量、参数和函数关系,描绘因果回路及其极性,进而区分状态变量、速率变量、辅助变量和常量,最终形成映射现实系统的模型。
非遗资源数据分享系统动力学模型,主要从分享动力作用范围的广度空间、分享动力作用程度的深度空间、分享动力作用方式的效度空间三个维度来探讨其动力机制。
第一个研究维度是代表分享动力作用范围的广度空间。研究者、管理者、消费者、经营者、生产者、传播者、保护者、传承者8类行为主体是能够对非遗保护与传承产生影响,或接受影响的个体、群体和组织机构。本维度的研究对象包括政府、文化事业单位、企业、媒体、行业组织、社区、非遗传承人、研究者和消费者。研究内容包括行为主体的分享意愿、价值认同、信息公平、利益均衡、数据需求、信息素养和分享行为时空特征。本维度重点考察行政部门的引导与监管,文化产业的有序与创新,社会组织的协调与自律。研究目标是厘清行为主体的非遗分享动机,明确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和作用方式。
第二个研究维度是代表分享动力作用程度的深度空间。项目数据、服务数据、消费数据、管理数据、研究数据6类非遗资源数据是分享动力的作用对象。本维度的研究对象包括数字化的传统口头文学(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游艺,以及与这些非遗相关的产品、服务、消费、管理、研究等要素。研究内容涵盖数据的生产与采集、传播与管理、加工与利用,具体包括数字资源科学分类和规范标识,数据托管与众包协同,数据权利与数据伦理;数据生命周期与管理流程再造。本维度重点解决关联问题(基于ISLI的零散资源数据关联、多领域资源数据关联、多形态资源数据关联、数据源与实体关联),技术问题(元数据、本体、资源描述、语义映射、区块链、云存储、云计算、NFT、人工智能),标准问题(数据案例标准、数据入库标准、标识解析体系、资源评价标准)。研究目标是分析非遗资源数据的属性、结构、功能、价值、关联,梳理从生产、加工、管理到开发利用的全流程要素。
第三个研究维度是代表分享动力作用方式的效度空间。安全风险、顶层设计、监督管控、市场调配、技术赋能、环境保障、社会运作7种非遗资源数据分享动力体现了行为主体对非遗数据的作用方式。本维度的研究对象包括作用方式、方向和程度各不相同的强制力机制、支撑力机制、调节力机制和抑制力机制。研究内容涵盖牵引、助推、协同、反制、约束、支撑、自洽等不同类型的分享动力的来源、属性、向量、作用机理、均衡策略、合成效率、用户体验和功效评价。本维度重点利用Matlab和系统动力学建模,进行仿真实验,构建演化博弈模型,分析行为主体的策略稳定性、系统均衡点,并动态预测各类动力对分享效率的作用关系,分析分享行为特征,测量耦合贡献度。研究目标是考察分享动力的作用向度与作用模式,合理配置非遗资源数据分享活动要素,探索高效的动力机制,揭示动力机制运行的本质规律和优化路径,打通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要求的从文化资源到文化生产,再到文化传播、文化消费的关键环节。
三、非遗资源数据分享行为系统动力的路径探究
数字文化遗产协同治理的逻辑框架主要由主体协同、资源协同、服务协同与技术协同构成,并在实践中有所验证。其实现路径包括:缔造多主体合作网络、创设统一化标准方案、打造各色多元资源服务、提供可操作技术方案。
(一)建立标准化数据库平台
数据库建设标准化是实现资源获取和信息共享的必要条件。数据库的检索系统和著录规则不统一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资源与数据的兼容性,很难实现数据的交换、互操作、共享和传播。传统意义上,限于局域网浏览未提供分享和下载路径简单关联链接,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资源数据的交互。但这种简单的非遗资讯、知识介绍等信息的传递显然不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非遗资源开发和传播能力不足,无法提高资源共享的程度。前期资源建设过程中要考虑非遗传承人与非遗项目的整体性关系,将重点集中在传承人对这一文化事项的认识与理解、传承人的社会实践过程、项目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项目所处的文化生态等方面。
(二)提升非遗的精准配送和个性化服务水平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AR\VR 等技术的发展使人类逐步走进智媒传播的时代,非遗智媒传播是数字化传播的新高度。这就需要发挥目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优势,对非遗智媒传播进行探索研究,通过改进一对一传播的服务质量,提高非遗传播过程中受众与受众、受众与非遗、受众与媒介、非遗与媒介价值匹配与功能整合的程度,实现非遗传播过程中的个性化与精准化服务能力。在智媒传播时代,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全球化进程加剧,地方之间的信息壁垒进一步被打破,数据的价值更加重要,数据分析与获取的能力也将更加重要,个性化非遗文化需求将得到更进一步满足。
结语:
数字化时代,非遗的数字化传播是一个多元的、复杂的体系。因此必须在非遗传播中,以系统动力学来进行考察,在内容多样、数字展示形态多元以及传播受众差异之间,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非遗数字化传播模式和发展路径。
[1] Wijesundara C , Sugimoto S . Metadata Model for Organizing Digital Archives ofTangible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Linking Cultural Heritage Informationin Digital Space[J]. LIBRES: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ElectronicJournal, 2018, 28.
[2] 程焕文,陈润好,肖鹏.“后申遗”时代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进展[J].图书馆论坛,2018,38(12):1-7.
[3] 高书生.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技术路线与中心环节[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23):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