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为临床高发的退行性疾病,多与患者长时间姿势不当所导致的颈椎慢性劳损有关,典型症状为眩晕和颈椎疼痛等,部分患者还伴随头痛症状,该疾病的病程长,彻底根治难度高,对于患者的工作及生活均产生较大影响。目前对于颈椎病患者通常采用非手术疗法进行治疗,与此同时配合科学的护理干预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患者的康复效果[1]。中医在颈椎病患者的治疗中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医学中注重人体自身具有的完整性与统一性,并且认为与自然界之间相互联系,人体各组成部分在结构上密切联系且不可分割,同时在功能上相互为用且相互协调,表现在病理上亦为相互影响。在护理工作中需结合昼夜变化对于患者疾病的影响,密切昼夜间病情监测,防止发生病情突变,并开展情志护理。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坚持整体观和辩证观,运用中医八纲辩证法对患者病情进行分析和归纳,从而确定证型,明确潜在的相关健康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因时、因人、因地而异的临床护理措施与健康指导,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进行护理干预有利于提升患者的护理干预价值,以下将重点探究针对颈椎病疼痛患者通过开展中医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
1资料以及方法
1.1临床资料
抽取2017年10月~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76例颈椎病疼痛患者,依据护理模式分组,即观察组:38例,男/女:20/18;年龄36~76岁,均值为(49.6±0.3)岁;颈椎病病程9个月~13年,均值(4.6±0.3)年。对照组:38例,男/女:21/17;年龄34~78岁,均值为(48.9±0.5)岁;颈椎病病程7个月~13年,均值(4.5±0.5)年。2组临床资料对比P>0.05。
患者入组标准:(1)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晓并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2)患者入院后经X线片或MRI检查等,明确诊断为颈椎病;(3)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出现改变,并伴随不同程度的肩颈酸痛和头痛等临床症状。患者排除标准:(1)合并重要脏器功能损伤者或恶性肿瘤疾病者;(2)处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的女性;(3)患者存在语言、精神或者认知等方面的功能障碍者。
1.2方法
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即做好颈椎病疼痛的健康知识宣教,向患者讲解在日常生活中和治疗中的相关注意事项,同时指导其开展适当的颈部锻炼等;同期观察组则在该基础上运用中医综合护理,措施有:(1)中医膳食调理:需结合病人中医辨证分型针对性的给予膳食指导,例如风寒湿痹患者可指导其多食用胡椒根、羊肉、大蒜以及蛇肉等,对于气滞血瘀患者可多食用丹参以及山楂,而对于存在上肢麻木情况者可以适当食用一些葛根猪骨汤;(2)中医穴位按摩:对于患者背阔肌、头夹肌、肩胛提肌、颈夹肌、岗上肌以及项韧带等,依据从上而下的顺序实施捏拿和推按,需要反复按摩5~10遍左右,之后对患者风池穴、肩井穴、百会穴以及太阳穴等实施点压按揉,上述各个穴位均需要进行一分钟左右的持续按揉,每日可穴位按摩一次;(3)起居护理:维持患者室内的空气流通和清新,降低噪音的影响,为患者营造安静、舒适且温馨的疗养环境。叮嘱其外出时对肩部进行有效的防寒保暖,防止冷风对肩颈部进行直接吹拂,夜间睡觉时防止长时间维持同一个姿态,同时确保枕头的高度和拳头尺寸之间相当,尽可能选择仰卧位,颈部和躯干两者呈现直线状态。如若保持侧卧位,需要尽可能使颈部和肩峰维持适当距离,确保头部和床之间尽可能平行,日常学习及工作中需要挺直腰背部,还需注意不定时的更换身体姿势。指导家属给予患者肩颈部按揉等;(4)中医锻炼指导:指导患者采取五禽戏、太极以及易筋经等方式开展中医运动锻炼,同时对其肩颈部肌肉进行放松锻炼,可通过金龙回首、仙鹤点头以及犀牛望月等姿势来进行肩,颈部肌肉的锻炼,在锻炼过程中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尽量保持动作的和缓轻柔,确保肌肉能够得到有效的放松;(5)中医情志护理:中医将喜、怒、忧、思、恐、悲、惊的心情和情绪称之为七情。认为外界精神刺激或者持续精神刺激或持续时间延长,容易导致患者情志兴奋或者抑郁,并诱发人体阴阳失调、经络阻塞以及脏腑功能紊乱进而诱发疾病。在情志护理中护士需要通过运用语言、行为、气质、表情、态度和姿势等来影响并改善患者情绪,帮助解除患者的心理顾虑与烦恼,提升其康复信心与意志,进而消除引起患者痛苦的相关不良情绪及行为,确保患者能够维持最优的心理状态进行治疗及护理,促进其尽早康复。在护理过程中应做到热情诚恳给予患者全面照顾,以诚恳热情的服务态度给予患者体贴和关心。护理中除了需要注重护士自身的语言与态度之外,还需特别关注病室环境以及周边他人对患者产生的影响,向患者主动讲解院内的规章制度以及同病室的病友等情况。为患者安排安静舒适的病室环境,使患者能够感到如同家庭一样的舒适温暖与亲切,从而帮助其尽快安下心进行治疗。此类患者的患病时间长,在长时间的治疗过程中容易产生较大的精神压力,同时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考虑生活预后以及工作等情况。因此需热情主动地为患者提供各类生活护理,并向其实事求是的描述该疾病治疗的方法和难易程度及规律等。可邀请治疗效果理想的患者现身说法,针对住院时间较长而产生思念家人的情况,需邀请家人多给于患者探视和陪伴。
1.3评价标准
(1)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于患者在入组时以及护理干预一个月后的颈椎疼痛程度进行评估,0
(无痛)~10分(剧烈疼痛);(2)通过运用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对于患者入组时及护理后睡眠质量情况测评,此量标准涵盖入睡时间、睡眠效率以及睡眠时间等七个不同维度,满分为21分,得分与睡眠质量间成反比。
1.4统计学方法
涉及数据以SPSS19.0分析,数据标准差以(±s)描述,组间数据t检验,P<0.05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入组时VAS、PSQI评分比较中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VAS、PSQI评分降幅均高于对照组,且P<0.05。
表1 两组VAS、PSQI评分比较(±s,分)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以及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大,使得临床中颈椎病发病率显著上升,该疾病也是发病率较高的退行性疾病,患者的病理特征表现为颈椎指增生、颈间盘突出以及椎间隙狭窄等[2],症状多为头痛、颈部僵硬以及颈肩酸痛等,对于患者的正常工作及生活均产生较大影响。此类患者在治疗期间运用科学的护理干预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其康复效果,中医综合护理为临床中的科学护理模式[3],并且近年来在颈椎病患者的治疗中也具有广泛应用。中医学将颈椎病纳入到“痹症”等范畴中,并且认为其病机在于寒邪入侵、气滞阻络以及血运不畅[4]。运用中医综合护理分别从穴位按摩、中医锻炼、膳食调理以锻炼指导等各个方面给予护理干预,来帮助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在膳食调理中通过指导病人多食用一些具备散寒、祛湿以及化淤祛邪等功能的食物,来促进经络疏通并缓解疼痛感。在穴位按摩中对于患者颈椎肌肉拿捏,同时对颈椎穴位开展点、揉、按压能够有效刺激肌肉组织,并对相应穴位形成刺激作用,因此可解除患者颈部肌肉以及韧带等局部的痉挛状态,帮助调节关节紊乱情况,有利于改善神经血管和骨赘生物之间的相对位置,因此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病情。在起居护理中,结合患者生活当中存在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有效规避,进而有利于避免致病因素。在中医情志护理中,结合中医理论对于患者负面心理状态有效调节,同时中医理论认为人的情志失调非常容易造成机体当中阴阳失衡进而致病。所以加强中医情志护理,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并提升其依从性和康复效果。在中医锻炼指导中针对患者的病情对其开展肩颈部的计划性中医锻炼指导,有利于促使患者肩颈活动度逐步得以改善,有利于提升患者的康复效果。从本次的分析结果中来看,观察组经护理干预后疼痛评分以及睡眠质量量表评分的改善情况好于同期对照组,表明运用中医综合护理可有效提升颈椎病疼痛患者的护理价值,有利于缓解其疼痛症状,对于加速患者的康复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分析原因在于运用中医综合护理能够将中医理论作为基础,为患者提供具有综合性、针对性和系统化的临床护理模式。在护理方案的制定中以患者的颈椎疼痛度相关影响因素作为基础,并将此类患者治疗期间各方面护理需求与相关危险因素纳入到考核范畴中,通过护理措施的实施来满足患者相关方面的要求,从而为其提供更具针对性和全面性的护理服务。运用穴位按摩和膳食调理和情志护理以及起居指导等多方面护理,能够帮助缓解其疼痛感,减少病痛对于患者的折磨,有利于维持其心情愉悦,从而能够达到更良好的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针对颈椎病疼痛患者运用中医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疼痛度并提升睡眠质量水平,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高秋菊.中医综合护理对颈椎病疼痛患者康复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9,17(17):138-139.
[2]侯莉萍.中医综合护理对颈椎病疼痛患者康复效果观察[J].养生保健指南,2018,(25):242.
[3]潘文莉,蒙锦霞.观察中医护理联合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对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J].饮食保健,2019,6(7):262-263.
[4]李萌,盖海云,王丽媛.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辨证施护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9,17(16):1953-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