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阶段,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参与度不高、实验效果不理想等。因此,优化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探讨几种有效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优化策略。
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落后,实验教学地位边缘化
部分教师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认为实验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配角,处于从属地位。没有必要过多投入时间和精力,导致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被边缘化,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验教学不仅是单纯验证理论知识的工具,更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更新教育观念,提升实验教学的地位,是改进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
(二)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学方式单一也是一个突出问题。教师往往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按照教材上的步骤进行实验演示,学生则被动地观察、记录数据。这种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深化其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需要探索更多元化、创新性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主策划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激发其主动性。
(三)实验教学实施不当,忽视能力培养
在实验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实验结果的正确性,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只需要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操作,缺乏自主思考和探索的空间,限制了其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潜能。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着重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并鼓励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提升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优化策略
(一)创设实验教学情境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物理学科中较为抽象的概念和原理,他们往往缺乏深入的理解和全面的把握。特别是在物理实验的学习上,他们的认知和理解较为片面或肤浅。因此,教师可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精心创设实验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以“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个平面镜实物,并给予学生时间来观察平面镜的外形、材料、成像效果等特性。接着,教师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提出问题,如“你们知道舞蹈演员在舞蹈室是怎样利用平面镜来矫正自己的身姿吗?”或者“牙医是如何利用平面镜来检查口腔疾病的呢?”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为了更生动地展示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教师还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例如,用平面镜去照教室内的钟表,让学生观察镜子中的时间与实际时间之间的差异,帮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类似的情境,如平静的水面、光滑的金属表面、干净的大理石地面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平面镜的替代品来观察物体的成像。教师在开展物理教学时,巧妙运用生活实例和简单小实验来创设情境,将学生的目光吸引至课堂之上,从而真正感知物理知识的魅力和实用性。
(二)教师规范演示实验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应深入理解实验教学的育人价值,不应过度依赖教材和辅助材料,而应将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紧密结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应将实验的注意事项、安全因素、实验步骤等要点牢记在心,并不断提升自身的演示实验能力,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以“摩擦力”的实验教学为例,为让学生探究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和接触面压力大小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使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其在水平长木板上滑动,进而测量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接着,教师在木块上增加砝码,以改变木块对长木板的压力,并再次测量摩擦力。通过对比不同压力下的摩擦力大小,引导学生发现摩擦力与压力之间的关系。然后,教师换用表面粗糙的长木板,保持木块上的砝码不变,再次测量摩擦力,让学生观察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最后,教师结合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同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也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运用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让学生深入了解摩擦力的特性,体会物理实验的价值。
(三)引导学生亲自操作
教师应鼓励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操作,赋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教师应注重培养他们的主动性、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实验猜想,如“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的电压之和是否等于总电压?”或“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是否相等?”等,促使他们主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步骤,如选择实验器材、搭建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操作等。以“串、并联电路中电压规律”实验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应自主完成实验步骤,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总结。通过对比实验结果和猜想,学生可以得出结论,如“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或“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实施以上优化策略,教师得以有效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质效。这些策略不仅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在日常的物理教学中,教师还应继续探索和优化实验教学策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琼鹏.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进与创新[J].新课程.2021,(2).
[2]朱舒雁.基于学生经验的初中物理实验优化策略—以"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为例[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2,51(36).
[3]徐海东.在初中物理实验中融入科技制作的教学实践—以初中光学实验部分为例[J].广西物理.2022,(4).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