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属于常见肛肠疾病,其中肛腺感染、直肠内异物或肛管直肠损伤等,是导致疾病发生主要原因。疾病诱发因素导致患者的直肠、肛管与周围皮肤相通,最终形成瘘管。肛瘘多由原发性内口、继发性外口以及瘘管组成。部分患者仅有内口,或是仅有外口[1]。疾病发生后,患者多伴有肛周瘙痒、流脓、疼痛等多种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同时存在头痛、发热等不适症状。挂线疗法是临床常用肛瘘治疗方案,既往术中多应用橡皮筋。但随着中医治疗方法的不断普及和重视,中药挂线在肛瘘手术中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基于此,本文以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入院的肛瘘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常规挂线疗法、中医挂线疗法的应用效果,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以住院的肛瘘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144例进行研究,分组法是抽签法,每组72例。纳入标准:(1)患者入院后均进行肛肠检查,满足《中国肛肠病诊治彩色图谱大全》中肛瘘的诊断标准;(2)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肛门水肿与肛门疼痛症状;(3)患者均为成年人。排除标准:(1)有肛瘘病史,既往进行肛瘘手术治疗患者;(2)存在凝血功能异常患者;(3)存在严重器质性病变患者。对照组,男/女是40/32,年龄20-73岁(46.70±13.28)岁,病程3月-10年(5.13±3.25)年。观察组,男/女是39/33,年龄20-72岁(46.48±13.26)岁,病程1月-10年(5.02±3.23)年。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挂线疗法),左侧或右侧卧位,腰麻麻醉,进行常规消毒铺巾,应用亚甲蓝溶液在外口推注着色,应用探针探入,将局部皮肤切开,顺着探针走行将纤维化坏死组织彻底清除,直至引流通畅可到达齿状部位。利用探针将橡皮筋从患者瘘管外口送入瘘管中,从内口完全拉出,收紧橡皮筋。
观察组(中医挂线疗法),操作步骤及流程同对照组,但不使用橡皮筋,使用自制中药线。中药线制作方法如下,在锅中放置赤石脂20g、白矾20g、朱砂20g、炉甘石20g、芫花20g、紫草20g、熟石膏20g、硝石20g、白芷20g、紫草20g,加水煎煮,获取药汁后清除药渣,在药液中放入10号丝线,持续浸泡24h,然后取出丝线,取代挂线治疗中使用的橡皮筋[2]。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的(1)手术疗效,评估标准如下,治愈:患者的肛门水肿及疼痛症状全部消失,肛肠功能恢复正常。好转:患者的肛门水肿及疼痛症状显著缓解,肛肠功能恢复部分。无效:未达到上述治愈及好转标准。(2)肛肠动力学指标,包括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静息压与直肠静息压。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手术疗效评估
观察组手术有效率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一。
表1 两组手术疗效(n/%)
2.2肛肠动力学指标评估
观察组手术后的肛管最大收缩压高于对照组,肛管静息压与直肠静息压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二。
表2 两组肛肠动力学指标(x±s,kPa)
注:与同组比较,△P<0.05。
3.讨论
肛瘘是一种容易反复发作,难以彻底根治的肛肠疾病。该病治疗的关键是内口准确彻底处理,但是高位肛瘘患者的内口累及肛管直肠环,若采用常规方案治疗,会对肛门括约肌功能造成严重损伤,术中还需一次性将肛管直肠环有效切断,患者术后容易发生肛门失禁这一并发症,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因此,高位肛瘘多在常规切除的基础上联合挂线治疗[3]。挂线治疗是现今比较推崇的一种方案,不仅可有效治疗疾病,还可彻底清除病灶及死腔组织,且可保护人体肛管黏膜不受损伤。现今临床进行挂线治疗时,多应用橡皮筋与中药丝线两种。中药丝线是结合肛瘘疾病与手术特点,采用相应中药材熬制为药汁,在药汁中持续浸泡丝线24小时后制成的一种中医丝线,用于肛瘘治疗,丝线中吸收的药物可在病灶部位发挥药效,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加速患者的手术创面愈合。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有效率和肛肠动力学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可见采用中医挂线疗法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挂线疗法治疗的效果,这与中医挂线吸收了促进切口愈合的药物,可持续在创面上发挥作用,不仅具有橡皮筋的作用,还具有较好的药物作用相关。
综上可知,挂线疗法可作为肛瘘的首选治疗方案,但考虑到中医挂线同时具有药物作用,更建议实施中医挂线疗法,提升治疗效果,保护肛门功能。
参考文献:
[1] 吴洪,弋坤,赵红波. 不同切开方式中医挂线疗法治疗肛瘘临床疗效及对肛肠动力学指标和复发的影响[J]. 解放军医药杂志,2021,33(1):108-111.
[2] 吴梦颖,李远. 中医挂线疗法治疗肛瘘疾病患者94例及对肛肠动力学指标变化的影响[J]. 当代临床医刊,2018,31(3):3893-3894.
[3] 高献明,吴才贤,黄璇,等. 挂线疗法对高位复杂性肛瘘盆底肌电参数和肛管直肠测压数据的影响[J].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4):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