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境类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导下,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解决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1]。高校思政教育应打破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壁垒,保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在专业课程施教过程中应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2]。环境类科学是一门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问题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的交叉学科,具有课程思政教育得天独厚的学术、教学优势及极其丰富的思政元素,如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3],是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的极佳范本。因此,如何从战略高度看待高校环境类人才的思政教育,如何通过协同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现实的时代性和必要性。
二、环境类课程思政教育的不足
只有专业知识而没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大学生,是不能满足立德树人要求的。当前,我国高校环境类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这与工程教育大国的要求还是不匹配的[4],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育人理念与课程设计存在一定的矛盾
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通识类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挥培育理想、陶冶情操的功能,但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模式与大学生的接受方式、学习习惯不相适应,没有很好地实现全面育人的功效,其重要原因与环境类专业在育人理念上的偏差、课程体系设计的合理不合理有一定的关系。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更注重的是学术,而非传道,理念和认识上普遍存在一定的偏差。且教学时间长,任务重,原有的课程体系缺少思政要求甚至为了思政而思政,在教学中没有打破思政与专业知识间的观念而从课程的设计上引入思政教育。
(二)环境类专业立德树人和协同育人机制建构不足
水污染控制工程专业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力量。但是,部分高校没能及时的引导、促使教育管理者、专业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形成思政教育合力的态势,弱化了现有思政课程的育人功能。也就是说,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撑、科学的制度安排和有效的监督评价体系,还没有能够建构起完整的协同育人机制。
(三)环境类专业思政教学存在一定的困境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学习过程中,专业教师主要集中在对废水处理和治理的基本理论、技术方法、设备原理、设计计算、工程实践、应用进展等方面的讲解中,十分重视专业知识,而对于人文社科类的知识掌握相对来说比较淡薄,从一定程度上导致在思政理论和教学方式上存在欠缺,难以将思政理念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教师是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关键[5],现有的课程没有涉及到思政教育的要求中,因而教师积极主动开展思政教育的功力不足。
三、环境类课程思政建设方法探索
课程思政旨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构建融多门类课程于一体的立体化课程体系。以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中心目标,通过课程体系设计、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无缝对接,全方位落实思政教育。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课程设计体系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思政的的基础在“课程设计”,要遵循课程自身的运行规律,切实强化课程建设管理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从课程体系设置、课程教学大纲制定上进行提前设计,深度挖掘课程内容,整理课程内部知识结构,把课程体系介绍清楚,同时使学生能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境的政策及特点。加强水污染控制的实践应用,注重将所学知识与我国当前环境的具体实践领域有效结合。专业知识要有时效性,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要及时的对接当前环境发展的新情况,才能保证学以致用,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全面的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
(二)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路径
课程思政建设离不开专业课程的设计创新,同时需要探索合适的实施路径。近年来,环境类专业致力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建设工作,专业认证所提倡的OBE理念与立德树人秉承的思政育人理念非常契合,能够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建设过程中强化思政教育,真正将思政教育纳入环境类专业建设过程中[6]。水污染控制工程思政教育的实施通过课程体系设计,明确管理者、施教者、受教者在培养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引导专业教师积极投身于融入思政元素的课程教学改革中,以学生为中心,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力争建设国家级一流专业;将相关思政理念纳入培养方案、课程大纲、教学评价及毕业要求中;以“优化教案、模式改革”作为教学理念、行动标准,使课程体系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持续改进[7]。
(三)课程思政建设要贯穿学习全过程
课程思政的目标是立德树人,那么就应当把“育人”这一目标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中心环节,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师要优化和完善教学大纲,不仅仅把课程思政局限在课堂上,还要设计丰富的课堂学习形式和课外实践,要求学生考虑实践工程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把知识和理念延伸到课堂之外,形成课内课外协同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能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良好的职业操守。同时,要不断完善环境类专业教学培养方案,突出思政引领,形成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架构,真正落实有效的教学机制,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让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和职能部门“共建、共享、共益”,形成全方面、多维度的育人体系。
四、结语
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成为环境类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点议题。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类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在遵循课程自身建设规律的前提下,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研究,让专业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深度融合,让专业教育更加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将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更加良好的环境理念。
参考文献:
[1] 许琼波. 基于协同育人机制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以某高校“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为例[J]. 教育现代化,2019(37):225-226,253.
[2] 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2):50-58.
[3] 张勇,胡诗朦,陆文洋,周天舒,杨凯,陈小勇,刘婕. 生态环境类专业的课程思政—以“环境问题观察”MOOC 建设为例[J]. 中国大学教学,2018(6):34-38..
[4] 人民网.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EB/OL].(2017-10-16)[2020-3-1].http://edu.people.com.cn/
n1/2017/1016/c367001-29588440.html.
[5] 田娟娟. 金融学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乡镇企业会,2020(7):245-246.
[6] 曹文泽.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创新育人手段[N].学习时报,2016-12-26.
[7]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