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干旱频繁发生,叶笃正等分析指出,1961~1990年长江流域旱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约占整个气象灾害损失的78%,而干旱就占其中的50%,干旱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荣县位于四川南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干旱致灾在全省范围属于中等危险区。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干旱是荣县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受灾地域广、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对农业生产特别是大春生产危害特别大。因此,笔者利用荣县1961~2010年50年逐日降水资料,按照四川气象干旱统计标准,结合目前荣县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提出应对干旱灾害的决策气象服务措施,有助于指导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为农业的稳产增产提供科学的技术手段。
1 荣县干旱特点
1.1 干旱气候标准
依照《气候术语》(DB51/T582-2006),春旱是指3月1日~5月5日连续30天降水量小雨20mm的时段,夏旱是指4月26日~7月5日连续20天降水量小雨30mm的时段,伏旱是指6月26日~9月10日连续20天降水量小雨35mm的时段。干旱气候标准见表1,春旱的分级标准见表2,夏旱、伏旱的分级标准见表3。
表1 干旱(雨量)统计标准
表2 春旱分级标准 (单位:天)
表3 夏旱、伏旱分级标准 (单位:天)
1.2 降水气候特征
荣县年平均总降水量为951.5mm,降水年际变化大,年最多降水量为1543.7mm(1962年),年最少降雨量为600.1mm(2011年),最多与最少相差943.6mm。春季平均降雨量为167.6mm,夏季平均降雨量为564.6mm,秋季平均降雨量为186.6mm,冬季平均降雨量为32.8mm;夏季降水最多,占全年降水的59%,秋季降水次之,占全年降水的19%,春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18%,冬季降水最少,仅占全年降水的4%。一年中,7、8月降水最多,可达200mm左右;1、12月降水最少,月均降雨量不足10mm。由此可见,荣县具有冬季降雨偏少,夏季多雨,冬春易旱的气候特点。
表4 1961~2010年荣县月平均降水量月际分布
1.3 干旱气候特征
根据干旱气候标准和分级标准,统计得出出荣县1961~2010年的50年中干旱气候特征。由表5可见,荣县以春旱发生频率最高,达70%,发生轻、中、重、特旱的频率分别为36%、14%、10%、10%;夏旱发生的频率次之,为68%,发生轻、中、重、特旱的频率分别为21%、9%、2%、2%;伏旱发生频率为48%,轻旱、中旱和重旱的频率分别为40%、6%和2%,无特旱发生。
表5 1961-2010年荣县干旱发生频率(%)
2 干旱对大春粮油作物生产的影响
荣县任何季节都可能发生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制约较为严重,尤其是春、夏、伏旱对全县大春生产的危害最大。春旱影响大春作物的播种和移栽,夏、伏旱影响大春作物的拔节、开花授粉、灌浆乳熟,造成籽粒不实而减产。
2.1 春旱
春季由于降水少,日照充足,空气干燥,升温快,易发生春旱,春旱出现后春耕春播受阻。玉米播期(3月上旬~4月上旬)干旱,无透墒雨,推迟播种期,对出苗不利;三叶~七叶期(4月上旬~4月下旬)干旱根系停止生长,叶片卷曲,严重时茎叶干枯死亡;水稻苗期(3月上旬~5月上旬)遭遇春旱,导致无法正常播种或影响出苗,若高温连晴天气造成秧苗蒸腾作用加强,水分亏缺严重,秧苗扎根、返青困难,秧苗细弱,健苗、壮苗少,甚至导致死苗。
2.2 夏旱
夏旱发生导致大春作物生长受阻,作物受害,虫害猖獗。在此期间,玉米拨节抽穗(5月上旬~5月下旬)为需水临界期,若前后二十天内无透雨,田间持水量≤60%,;孕穗抽穗期(6月上旬~7月中旬)是对干旱最敏感的时期,水分供应不足时影响水稻的开花受精,花粉粒发育受阻,颖花数减少或花粉发育不全,致使粒数和产量明显降低,故有“稻怕花干”之说。
2.3 伏旱
在玉米(6月下旬~7月上旬)、水稻(7月中旬~8月上旬)乳熟期的伏旱天气易引起高温逼熟,成熟过早,籽粒灌浆不足籽粒充实不良、千粒重降低而减产。
3 干旱防御对策
3.1 水利建设
因地制宜兴修水利,并根据降水规律蓄水和有计划地用水。荣县降水多集中在5~9月,尤其是6~7月最为集中,因此在这个时期不仅要注意防汛,确保水利设施的安全,也要有计划地做好蓄水工作,提高防旱能力。今年小井沟水库已开始蓄水,对荣县农业生产用水提供了非常有利的保障。
3.2 加强空中云水资源利用
人工增雨是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的主要途径。在荣县双溪水库库区上游原有的3个炮点基础上,科学安排、合理布局,对已开始蓄水的小金沟水库增设更多的炮点,三七高炮与移动式火箭增雨车等设备相结合,形成完美的人工增雨作业系统,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开展联合人工增雨作业。据统计测算,在一定条件下对冷云进行催化可增加降水量10~25%,人工增雨的投入和收益比在1:30以上,是一项投资少、收益大、收益面广的抗旱措施。
3.3 科学合理调整种植结构
农业对干旱最为敏感,也最为脆弱,受干旱影响较大,根据荣县干旱发生的规律和水资源条件,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选种抗旱作物和推广耐旱品种,调整作物播期,趋利避害,减轻干旱威胁。
3.4 加大抗旱技术推广
加大抗旱技术推广,提高科技抗旱能力,各级有关部门及时指导农民科学抗旱,大力推广旱地节水湿润灌溉、少耕免耕,抗旱育苗和地膜覆盖栽培等适用技术,提高科技对抗旱保增收的能力。
3.5 加强对干旱灾害的监测预测,提高干旱气象服务水平
重视加强对干旱的监测,在大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基地、粮食和经济作物主产乡镇等重点区域,建设农田小气候观测站、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的自动化气象监测站,目前在富顺建有1个小气候观测站,市区两县各建有2个土壤水分观测站,可以获取较为准确及时全面的干旱监测资料;加强干旱成因研究,提高干旱的短期气候预测水平,并能及时就干旱灾害区域内农业生产和水资源影响提供科学的气象决策服务。
参考文献
[1]叶笃正,黄荣辉.我国长江黄河两流域旱涝规律成因与预测研究的进展、成果与问题【J】.地球科学进展,1991,6(4):24-29.
[2]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气候术语【S】,四川省地方标准DB51/T582-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