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卫生部《中国公民的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试行)》规定了66条中国公民的健康素养要点。2015年,《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正式颁布,从健康理念与基本知识、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等维度进行了解释,助力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更好的保障人民健康进行了制度性安排,其中,对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塑造自助自律的健康行为提出了要求。2020年,国家卫健委发布了2019年全国健康素养监测结果,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上升至19.17%,比2018年提升2.11个百分点。但是,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的要求,到2022年和203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低于22%和30%,我们仍然要奋力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全面部署了健康中国战略,总书记关于健康和发展的解构,以及对健康素养发展理念的认知高度回答了时代之问。要求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纲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十三五”全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规划》等要求,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提升健康素养是健康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大的民生问题,需要政府、企业、社区、家庭共同努力,持续推进;无论是民生需求还是国家建设,都需要把提升国民的健康素养放在重要位置。
1 阳明学身体思想下强戒男性康复理论解构
1.1 阳明学身体思想是强戒男性康复理论创新的思想源泉
1.1.1 知行合一的身体思想
知行合一的世界是指“心即理、致良知”的具体化世界,阳明学不是超越性和观念性思维的层面,而是侧重洞察天理的哲学,行是良知的发用,是身体行为的自我事实,而人是通过良知成为世界主体的,自我是认识与思考的主体,也是身体行动的主体。阳明学中良知与实践是贯穿一体的,只是方法上区分了知与行,知是行的主体,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阳明学的认知和实践的共时、统一的观点,并不是依靠讲习与讨论后而进行实践,先知后行论是当时人们向外穷理的弊端,是沉迷于功利而忽视自我实现的思想源头;而阳明学阐明人学之知不是穷尽外化物的知识,而是良知天理之命,通过身体体悟感受身体之本知而趋于天理,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的实践,致意味着通过恢复天理良知达到与万物相融之境界。
同样,阳明学中:“良知人皆有之,良知不伴随行那还算不上良知,不伴随实践的知不是真知”。因此,在知行合一中,身体思想是将已知范围内的良知转换为可知范围外的知,起到引起良知发用的主体向心作用,并设定了能够完成良知的行的主体。分析认为,阳明学身体思想为确立新时代体育哲学的身心观提供了重要理念,它是无需任何假设的真知,是不证自明的实在,是根据自我而执行的主体和先验的东西。
1.1.2 体用相即的身体思想
哲学视角上,体与用根源有一,有了“本体”即会产生对应之用,人们普遍认为本体与学习是合一的,阳明指出:“良知是本体,致良知是工夫”。阳明学强调了良知主体的自发性与能动性,人的修养应该围绕自己的身体和心灵来完成。阳明学强调了自我决断的重要性,主张通过修身积累体验性,体验与理解应该比书本学习更具优先性。从内心去体会不是单纯的经验反省,而是洞察天理、向善向好的导向性。因此,阳明学倡导通过自我体验发展知识思维的过程,其逻辑的根本形式是遵循儒学范式的,即体用理论,在《大学问》中被称为“立体达用”。
体用的逻辑中,体与用关系是根本性的,所谓无水不成渠,无渠水用不达。通俗上可以认为实体和作用、主体和现象,只要不过分关注他们的概念规定,就不会有实质的影响。体用相即是阳明学的基本逻辑,从体用原理观察身体,就能看出“体=用=心=身”。这种哲学思维是合一性的身心关系论,消除了运动康复训练术语中的“身体/身心”使用争议的哲学思维。戒毒所运动康复训练的学科基础是体育学,而体育学中精神和身体的二元分离思想依然存在,这源于精神高于身体的笛卡尔二元论理论,是西方哲学思维的产物,其实在以往的东方传统哲学中并不被推崇,阳明学的体用相即恰是运动康复训练中身心合一促进健康的哲学基础。
1.2 阳明学身体思想下强戒男性运动康复理论创新
从知行合一与体用相即的身体思想看,通过良知确立的世界主体-自我,是思维的主体也是身体行动的主体。健康视角下,阳明学身体思想有积极的指导意蕴,对人的健康素养发展有积极作用;阳明学身体思想作为人存在价值的哲学思想超越了二元论理论,摆脱了身体与精神二元对立,对运动康复训练促进强戒男性形神二元合一运动戒治康复理论有重要意,可有效应对传统康复训练中急速科学化发展带来的身体本体弱化、精神活动的偏向性、人性沦丧等问题。所以,应该以阳明学身体思想为理论基础探究应用于强戒男性的运动康复戒毒方案,为其健康素养提升提供思想引领。目前,强戒场所的运动康复戒毒研究的重点应是重新定义身体的意义,这是运动康复戒毒措施有效实施的理论基础,也是健康素养提升的第一性存在。而着眼于康复训练领域,身体第一性存在的认识必须着重加强,在治病(强制戒毒)与后期的防病(自我戒治管理、回归社会与回归生活)时空上意义重大,彰显了新时代对传统文化挖掘与保护的基础上,对东方身体哲学的传承与应用创新。
2 健康素养的调查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以促进和保持良好健康的方式,获得、理解和使用健康信息的能力。本研究的健康素养调查维度将医学与公共健康领域结合,涉及三领域与四环节龚12个维度的矩阵。见表1:2.1 调查目的与方法
2.1.1调查目的
强制隔离戒毒所(强戒所)为戒毒者提供了健康重建的机会,使其能以更好的健康状况回归生活。强戒所是相对封闭的场域,在已经提供优质的健康促进设施与环境基础上,如何与戒毒者需求契合,并结合本地域文化进一步提升戒毒效果的研究不多。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强制隔离戒毒成年男性(强戒男性)的健康素养现状,审视限制因素与群体特征,对健康素养提升策略提供支撑。
2.1.2调查方法
研究在绍兴九里强制隔离戒毒所进行,对象是强戒男性。受试者没有不受控制的精神健康障碍,或者理解能力和书面、口头交流能力困难的情况。定量调查了54名,并对20名进行了定性半结构化访谈。通过定量和定性的混合方法设计分析,定量分析可以确定健康素养的限制水平,半结构化访谈的定性分析增加研究深度。
2.2 定量数据与结果
2.2.1 定量数据搜集内容与工具
通过与10名强戒男生进行个别讨论来确定干预措施,研究选择了与健康行为、卫生知识和社会心理健康有关的调查内容,包括:2.2.2 定量数据结果与分析
使用SPSS对54名强戒男性的数据样本进行计算,确保能准确识别局限性的分布,以及与健康素养之间的关系,数据分析可知:
①人口特征中,吸食毒品包括冰毒或海洛因,平均隔离时间为12个月。
②HLS-EU-Q47调查,82%的得分在受限范围内,说明健康素养受到限制(40%不足、42%有问题)和80%健康知识不足(15%足够和5%优秀)。
②躯体症状,50%患有一种以上的躯体症状,睡眠困难52%、背痛54%、感到疲倦或精力不振49%。
③心理情况,由HAD-A和HAD-D测得的轻度、中度焦虑或抑郁的得分分别为39%和32%。在积极的SPANE子量表上平均得分为20分(共24分),在消极子量表上得分为15分,平均总体影响力为5分。
④体质健康,94.4%达到合格水平,但良好与优秀达标率仅9.25%。
分析认为,在强戒所的健康促进措施保障下,戒毒者的精神上整体健康观是正面的,但是,也应该看到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力的驱使与作用。数据显示,健康知识的缺乏在强戒者中是普遍的,是影响健康素养提升的第一因素。据报告,在戒毒者健康素养的所有三个领域中,各领域的限制水平都很高,其中最大的限制是自我主体的健康促进(80%),其次是疾病预防和医疗保健(79%)、理解与执行(76%)。综合分析,健康素养有限的戒毒者往往处于较低的IEPS状态,并报告抑郁和负面影响得分较高,积极影响得分较低,睡眠、恶心和疲倦的问题更多,表明存在身心分离的突出问题和本体认知的障碍。焦虑的增加(HAD-A)和积极情绪的降低(SPANE-P)在预测健康素养发展局限性方面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焦虑记录的OR为1.36,在HAD-A上每增加一个单位量戒毒者健康素养限制的可能性会增加1.36倍。积极情感评分(SPANE-P)是健康素养发展的独特预测因子,OR值为0.79<1,表明SPANE-P分数每提高一个单位受访者报告健康素养限制的可能性就降低0.79倍。健康素养有限的戒毒者与身患疾病有关,在受限制空间呆的越久,焦虑和抑郁的得分会增加,而与此相关的健康问题也会随之出现。虽然,体质健康水平测试中良好及以上水平不足10%,但它对健康素养的解释是正向的。
2.3 定性数据与结果
2.3.1 定性测量内容与实施
开发了主题指南来指导半结构化访谈。问题包括:在这里如何影响和增进你的整体健康?你是如何在这里保持健康的?你能在这里告诉我你的医疗保健经历吗?谁通常在你的健康方面为您提供支持?你遇到了什么样的健康增进困难?由于强戒所内的安全限制,采访没有录制音频,研究人员在访谈中记下了书面笔记,随后进行了编码和分析。
研究人员通过每周的开放日与戒毒者面对面接触,招募了参与者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在强戒所的综合报告厅及康复训练室进行了访谈,大约持续了一个小时。所有定量数据分析均在SPSS 22.0中进行。分析着重于健康素养连续性的三个层①生病或在医疗机构中作为病人;②在疾病预防系统中处于疾病风险中的人;③在健康促进工作方面的人。将总体健康素养得分和三个子域中的每个领域的得分相加,并转换为一个统一的指标,该指标的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50,其中0表示可能性最小,而50表示最佳可能。确定了健康素养的阈值,包括“不足”(0-25),“有问题”(25-33),“足够”(33-42 )和“优秀”(42-50)健康素养。为了检测弱势群体,将“不足”和“有问题”的级别合并为一个级别,称为“有限的健康素养”(0-33)。
计算健康素养水平的平均值、标准差和百分比分布。进行了初步探索性单因素分析,以确定与健康素养相关的人口统计学和与健康相关的特征。有限健康素养人群的比例较高,将健康素养的指标输入到多变量线性回归模型中,并将逻辑回归与总样本一起用于建模有限健康素养水平的预测指标。定性半结构化访谈的书面记录进行了转录和分析。进行了主题分析,以探讨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在研究者对转录本的深入的了解基础上,根据健康素养子域进行编码和索引,与研究团队讨论了编码和主题。
2.3.2 定性结果与分析
从定性数据中得出了六个主题。其中包括:①焦虑症;②医疗保健;③清洁和卫生;④人际关系中断。
①焦虑症;长时间的活动区域受限制,提升了焦虑水平,而该所的“同心渡”项目降低了此方面的影响。大多数强戒男性描述自我戒毒生活的规律化(惨淡、乏味)景象,自我意识层面的抗争与纠结容易引发自身的焦虑。而运动康复戒毒对身体感知觉的提升有帮助,并且在调整诱发积极正面的情感上具有显著作用。
②医疗保健;强戒男性更在意与医护人员的互动,因为他们自认为缺乏有关预防和自我健康管理的方法;而强戒所的“三家平台”医疗互动平台建设,突出做好家属学校、家庭治疗、家庭回访服务,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③清洁和卫生;强戒男性描述了强制隔离制度内保持整体环境卫生的努力和成果,为他们自身清洁卫生提供的机会和便利。许多强戒男性回应自身在个人控制上的挫败感,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控制自己和周围环境的清洁度。
④人际关系中断;联络中断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影响,强戒男性思考了与其强制隔离经历有关的广泛问题,包括与社会世界、自然环境的联系中断。谈到了与家人、社会断开联系所面临的极端挑战。但是,强戒男性描述了家人的鼓励,戒毒民警的支持使他们尝试并努力使自己重回正轨。强戒所开展的“家人开放日活动”让他们深切的感到温暖,并帮助保持积极态度,鼓励探知天理本性,回归幸福生活。强戒男性反思了远离大自然的挑战,但是他们还描述在所里是一种“温馨的强制隔离”。
3 结论与思考
这项研究通过在具有多重和复杂需求的强戒者中研究健康素养,扩展了基于健康素养的证据。研究发现,82%的强戒男性在强制隔离戒毒期间报告的健康素养水平有限,这些限制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等常见健康特征相关。健康素养与吸毒行为之间的关联可能会与心理健康、体质水平发生相互作用,这可能比单纯的健康素养对行为产生更大的影响。
许多强戒男性进行了反思,他们经常出于自我需求考虑,反而损害了自身的健康,个人对自己健康素养的提升并非积极有效,与之对应的强戒所的系统化、全面的健康促进、卫生保健等支持对戒毒者的健康素养的积极影响。强戒所除了严厉的限制外,还广泛参与并负责戒毒者的生活,例如安排非接触医疗保健、健康促进活动、开展康复训练等,但却遇到戒毒者个体身心分离与本体认知障碍的影响;虽然戒毒者在被动的康复训练、戒毒生活中表现出了适应,但是身心分离与本体认知障碍的狭隘身体思想可能会带来自身的挣扎和痛苦,这可能会阻碍健康素养的进一步提升。此时,阳明学身体思想哲学理论价值更加凸显,应该借助绍兴文化优势,深度打造“同心渡”品牌,在强戒男性的身体思想塑造与主观能动性调动上发力并促进。
从阳明学的知行合一与体用相即的身体思想看,通过良知确立的世界主体自我,不仅是认识或思维的主体,也是身体行动的主体。在现代社会的健康视角下,阳明学的身体思想具有积极的指导意蕴,对人的全面身心健康发展、健康素养提升有积极作用;阳明学身体思想作为人存在价值的重要身体哲学思想超越了西方的二元论哲学观点,摆脱了身体与精神二元对立关系的束缚,他的身体思想对运动康复训练促进强戒男性素养提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体用相即的角度来看,阳明学身体思想表现为“体=用=心=身”的动式,这种哲学思维的潮流是现有的身心二元论关于身心关系论述的升华。21世纪,阳明学身体思想可以有效应对健康素养困境,应该对传统康复训练中急速科学化发展带来的身体本体弱化、精神活动的偏向性发展、人性的沦丧等各种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积极探究理论指导实践的使用方案,对强男性康复戒毒工作,以及戒毒者健康素养的提升进行指导。
目前,广义的康复训练和强戒所场域的康复戒毒训练的研究重点在是重新定义身体的意义,认识到身体的重要性,这是康复训练有效实施的理论基础,也是健康素养提升的第一性的存在。再者,着眼于康复训练领域,对于身体第一性的认识必须着重加强,在治病(强制戒毒)与后期的防病(自我戒治管理、回归社会与回归生活)时空上意义重大,是新时代对传统文化挖掘与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的东方身体哲学的传承与应用创新。
参考文献
[1] Nutbeam, D. (1998), “Health promotion glossary”, Health Promotion International, No. 13, pp. 349-364.
[2] Kaur, N., Vedel, I., El Sherif, R. and Pluye, P. (2019), “Practical mixed methods strategies used to integrat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community-based primary health care research”, Family Practice, Oxford Academic, Vol. 36 No. 5, pp. 666-671.
[3] 金振娅. 我国居民健康素养十年增幅约15%[N]. 光明日报,2022-02-20(001).
[4] 董建,陈颖,田向阳.中国门诊患者健康素养具备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22,38(02):213-217.
[5] 刘东,徐慧,余金明.健康素养干预示范医院创建对患者及家属健康素养的影响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2021,37(09):805-809.
[6] 郭克强,李宇阳,郁希阳,孟佳瑜,颜聪聪.家庭社会资本通过健康素养对健康状况影响的路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1,24(10):1249-1253.
[7] 王蒙,杨美娟,黄佳苑,马海燕.环境与健康素养内涵探析[J].医学与哲学(A),2017,38(03):18-21+40.
[8] 陈亚妮,吕旺盛,王冬,许亮文,卓朝勇,吴校君,刘婷婕.男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健康素养现状调查及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9,25(04):212-215.
作者简介:张岚,教授,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体育部,浙江绍兴,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