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念合一:角色观念转换与可持续发展
王佳霞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王佳霞,. 意念合一:角色观念转换与可持续发展[J].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2022.6. DOI:10.12721/ccn.2022.157166.
摘要: 20世纪是人类科学取得巨大成就的时期,科学使人类生活质量迅速提高的时期,然而也是地球环境急剧恶化的时期。人类自产生之后便把征服自然当成人类一项任务,将自然生态环境作为人类索取对象,作为供养人及其社会经济资源而存在,随着社会发展,人类对待自然态度开始转变,由“人类中心论”向“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转变。
关键词: 生态危机;自然;态度转变
DOI:10.12721/ccn.2022.157166
基金资助:

一、引言

当前,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已成力制约经济发展、危及人类生命安全的全球性问题,反思其产生的根源,探索解决这一题的途径,已成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所面临的重大任务。笔者认为,全球性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角色观念转换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缺失。因此,要消除生态环境危机就必须重新认识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和作用,转换人类是自然界主导者的角色,从而实现人和自然可持续的协调发展。

二、生态的“价值”

生态危机的产生,让我们不断关注生态,那么什么是生态?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意思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从定义上来看生态或生态系统,我们仅仅看到的是理性的判断,那么,我们用理性判断、行动是正确的吗?生态危机的到了给了我们明确的答复——不是。那我们该如何去转变的人类角色观念的理性化?我想应该是在认识生态恶化的威胁与其价值后。那生态或自然究竟有什么价值呢?

经济价值:自然的事物种类繁多,具有巨大能量,因而大自然具有丰富的实用潜能,人类可以加以利用。消遣价值:大自然的景色需要人们用心体验,可以使人们获得惬意的、休闲的、具有创造性的娱乐。科学价值:自然科学研究大自然,对毫无价值的东西研究在本质上是不可能有价值的,自然本身的丰富性值得研究。因而,自然是有价值的,意思是自然能产生价值。自然生态系统拥有的客观内在价值,人类有义务去维护和促进自然的美丽、完整和稳定。

三、如何和谐相处?

在认识到生态的价值后我们应如何更好地去改变自身价值观念与行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呢?

(一)人与自然生态的相互适应

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自然界为中介折射出人与人的关系。自然界的原态稳定表明,人对自然界的行为如果造成了任何局部的破坏,都有可能影响到整个地球环境的恶化,失去平衡的自然界就会对人类进行各种形式的报复。人如何对待自然界的问题实质上就是人如何对待自身的问题。一定的个体或群体对自然界的不道德就是对其他个体或群体的不道德,也是对子孙后代的不负责。人对自然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

人与人的关系也影响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人的不道德行为往往会导致人与自然的冲突。首先是非正义战争。两次世界大战以及百余次的军事冲突,不仅给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也使得地球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同时,军备竞赛也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财富以及一些非常稀缺的资源,生化战争、生态战争和核战争至今仍然威胁着人类的安全和自然界的平衡;其次是殖民主义者的掠夺和吞并行为,它给自然资源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人类内部的不和谐导致了外部自然界的不和谐,人对他人的不道德行为通过自然界将反馈回自身。

(二)人与自然的共同进化

人的进化与自然的进化的统一,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共同进化,它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相互渗透、相互合作。在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相互依存、协调发展,保持着协同性质。任何一个物种既是为了保存和延续种的利己存在,又是为了协调其他物种存在和发展的利他存在,具有利己和利他两种属性。人既然是一种动物物种,要生存和发展就摆脱不了协同属性。

那么为了保证人与自然的共同进化,就必须在人类社会生产中考虑生态因素,克服以单一的经济增长为目标的传统经济学模式,把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复合系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以解决自然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进化为任务。这样既强调经济规律又强调生态规律,把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统一起来,处理好保护自然和利用自然、建设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辩证关系,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三)利用科学技术对自然正负反馈

科学技术是联系人与自然的桥梁,为社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但盲目地发展科学技术是错误的。现在,人们完全沉醉于科学技术的发现以及它所取得的成就,结果我们虽然掌握着巨大的技术力量却不知道怎样合理使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取决于人类如何利用科学技术,取决于人的发展和完善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完鲟的统一,这种统一在两者的相互作用中体现出来。自然规律将水远和社会规律一起制约人的存在和发展。

四、意念合一:价值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在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下该怎样可持续发展这个问题摆在了我们的眼前。下文将以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为例,来具体说明如何在可持续发展下进行价值利用最大化。

塞罕坝机械林场在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位于浑善达克沙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在京津冀生态协同圈中处于京北高原生态防护区,是一道横亘于内蒙古高原南缘的绿色屏障,是浑善达克沙地南移的重要阻滞带,是滦河和辽河两大河流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对京津冀区域阻沙源、涵水源意义重大。而在清中期至建国前塞罕坝却经历过生态退化。

塞罕坝生态退化后,局部小气候相对变暖,围场境内水土流失、洪水泛滥、及沙尘等自然灾害频率增加。塞罕坝生态环境修复期开始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塞罕坝逐步摒弃了污染环境的发展方式,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出积极尝试,集中体现对场区资源科学合理利用,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具体有:取消林区木材加工厂,杜绝污染大、消耗资源多和高排放企业进入,创建低能耗、低排放社会环境。科学合理采伐利用,年采伐量远低于森林增长量,现有固碳2647吨,每年新增固碳51.3万吨,同时职工群众对生产性枝柴、废木等进行加工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生态旅游,建成七星湖湿地公园、木兰秋狝文化园等多个生态旅游景点,实施营养加工、金莲花产品开发、山野菜加工等非木质林产品利用,最大限度利用可再生资源。

通过建立塞罕坝机械林场种植大量人工林并进行经营管理,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塞罕坝生态演变过程,人类始终处于相对主动地位,人类活动能够破坏自然,人类活动也能修复自然生态并与自然协调发展。那么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类应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这是值得反思的。

五、小结

“自然是由有着诸多部分和功能的动态系统构成的,最突出就是生态系统,人类是生态系统一部分,并参与了改变生态系统的过程”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应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和原则,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人与自然关系既不是保持自然原生态,也不是对大自然进行无秩序索取。应该致力寻求人类活动与生态承载力耦合点与失衡点,进而探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可持续发展之内在机理。

作者简介:王佳霞(1999-) 女,汉族,籍贯: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