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02年,中国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在天津大港举办的全国第十一届班集体建设理论研讨会上提出了“班主任专业化”的理念。班主任专业化的提出,可以从“中小学班级工作既是艺术又是科学”[1]这个角度来理解。两种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朱永新认为,班主任的专业发展是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的“三专”来实现的。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历和班主任的日常班级管理,呈现了出了别具一格的班级管理艺术。
一.将“懒惰”进行到底
我很“懒”,学生也说我“懒”,但我却决定将“懒惰”进行到底。
新学期伊始,我担任初二年级某班的副班主任。第一天刚开学,我新任的两个班级的英语课代表和收作业小组长就把假期作业整整齐齐的摆放到我的办公桌上。在我向班主任了解了其暑假作业之后,我才清楚意识到这些看似“整齐”的作业,其实数量和质量都是无法保证的。在不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情况下,我首先想出了一个策略:课代表对小组长负责,小组长对组员负责。任何一次的家庭作业,由小组长确认合格收后上报课代表,课代表统一上报给我。只有把查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各个小组长和课代表才能各司其职。对于那些作业忘带或是把相应的材料和试卷放在家里的同学,我不会浪费时间去问他们为什么没带,为什么忘在家里之类的无力说辞,我直接针对性地把情况当天反映给家长,一方面让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校的真实学习情况,另一方面希望家长积极配合,在家及时督促孩子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这样才能家校合力共同引导孩子争取更大的进步。
英语课前,我要求学生自己结合手中已有的教辅资料认真预习单词和课文。课堂上我会让学生主动讲解自己预习单词的效果和归纳文本段落大意或是分析文本结构以及找出文本中重点的语言知识点。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在阅读+理解,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力。一堂课上,我不会一直在自我为中心的讲,更多的我希望能引导学生主动开口,备好笔记本、眼、耳、手、脑共同合作。我一直坚信:如果一只小鸟光靠妈妈捉虫子给它吃,喂一条吃一条,而不知道自己找虫子,那么它永远不能独立生活。学习也是这样,如果永远等着老师给答案,学生将永远学不好。聪明的学生要学会思考,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要有自己的观点。
关于英语目标单元重要句式结构的背诵,刚开始我会给学生提示以帮助他顺利背诵完成。后面发现这样并未有助于其进行准确的熟记和默写。于是对于学生背诵课文,我不用操心,任何一个学生若落下一个英文单词就得从头再来……
二.打造“水”样文化
泰戈尔说:“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人格塑造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教室是值得班主任关注和雕琢的一块阵地,是班级文化最直观的显现。
教室环境布置要淡化“功利”
曾经在外教学实践学习中看到过有的教室是这样布置的:前黑板左上角是醒目的“距离××考试还有××天”的提示;黑板上方是标语“读书改变命运”;教室后方是黑板报“学习园地”,其中有“数学竞赛”“学习方法大比拼”等栏目;黑板报两边的宣传栏里用便利贴张贴着每个学生下一次具体的考试目标;在教室右侧的墙面上,班主任还别出心裁地设置了“状元榜”,张贴着在历次考试中获得第一名的学生的照片……我悄悄地问过一些学生,走进教室后的感受是什么,结果得到的最普遍的答案是紧张、压抑和忧虑。这样的教室布置肯定是出自一个责任心强、善于动脑筋的班主任之手。但这样的教室布置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缺陷:过于强烈的暗示,造成了学生心理紧张,抑制学生的思维,甚至诱发其逆反心理。
在新接手的班级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本班级浓浓的文化氛围:舒服、惬意、归属感。教室里有整齐摆放的学生柜子,柜子旁边有两个书架整齐摆放着学生从图书馆借来的供大家一起阅读的各类书籍,柜子上面有各种绿植,在班级一进门的右手边有一个公示栏,上面用挂满了每位学生和每位任课教师别具一格的生活照。让我瞬间感受到了浓浓的班级归属感,我们生活在一个集体中,携手共进。在讲台右手边的公告栏上公示了每天的考勤状况和值日班长和值日同学的具体分工任务。这样有助于每天的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在教室的后门一进来的左手边,有一块画板大小的支架,上面写有每日每人一句的人生格言。这样的方式能让每位同学都能感受到自己是集体不可分割的一份子。在后黑板的两侧还挂满了同学们在过去的一年中参加各类文体比赛时候的照片合集。欢乐与泪水并存,温馨与感动同在!在后黑板上面,挂有班集体各类获奖奖状。一进门就能感受到这是一个充满爱+智慧的团结班级!
三.别具一格的主题班会
开学将近半个多月,由于年级上的统一安排,我作为班级的副班有幸聆听并参加了刚参加工作以来的第一次家长会。本次主题班会,无关学习成绩,无关学生在校是否犯了什么错误,作业是否做得很糟糕。而是一次父母与孩子非面对面的,心与心的书面上的交谈。
班会主题是:十三四岁的他们在想什么?本次班会以青春期的孩子身心发展为导入,引出了青春期的孩子处于成长的叛逆期(有利有弊)。到底这个时期的孩子他们的内心经历着一种怎样的成长与蜕变,李老师带着各位家长走进了孩子的内心世界,静下来心聆听孩子的心声。李老师收集了孩子们关于“十三四岁的他们在想什么”这一话题内心的真实想法,并把其分为了三类:天马行空型+一心只有学习型+渴望被理解型
天马行空型的孩子:我在想我的数学什么时候会像黑马一样带着“闪现”,“狂暴”,“终结”,“净化”出现?我想去地下城打黑拳,当WWS的冠军“金腰带”
一心只有学习型的孩子:我会想每天我要做完些什么?上完晚自习我要干嘛?我该如何学习才能学好?未来我该考什么样的高中和什么样的大学?十年后的我们是否已经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学校,做着自己想做的事?
渴望被理解型的孩子我妈什么时候能友善“亿”点?重度抑郁是什么?为什么父母总是喜怒无常?为什么和朋友聊天就是不务正业?为什么非要考第一才有资格说大人说的话中有哪些不对?为什么大人总指着你说:“你一点都对不起我的付出”?为什么大人不愿听你发表自己的意见?为什么总是要拿我和别的孩子作比较?别人的优秀总是被你们发觉,而当我突破自我时,为什么得不到任何哪怕一句鼓励的话语?我在想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明白你们的世界,而你们也不了解我们的世界。人最大的折磨就是失去温情,我想懂得你们为何如此繁忙,我想你们可以让我们有一次诉说的机会。或许我们要的只是一次与你们陪伴的旅行;也许只是说上一会儿话,相互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为此针对不同类型的孩子,老师还给各位家长提出了不同的指导建议。
针对第一类天马行空的孩子,作为家长更多需要做的是学会保护孩子的内心,学会理解孩子内心的那份童真和单纯的小美好,同事也需要告诫孩子生活需要脚踏实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给与孩子日常生活中的挫折教育,并联系实际生活讲述生活的不易。如果有时间可以带孩子到农村或是到野外感受平安人的生活原貌。
针对第二类一心只有学习的孩子,学习中他们总会被无效的焦虑和各类作业所压垮,从而变成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为此,父母更多应该给予的是指引,少点唠叨,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去梳理去反思自我,并引导他们学会拓宽视野,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世界中发展变化的事物。在生活中少讲道理,把指导方法具体化。
针对第三类渴望被理解的孩子,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坚定原则,在家树立好家庭教育的榜样。很喜欢黄磊说过的一句话: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爸爸爱妈妈。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给与积极正面的引导,注重表达,能够抽时间坐下来和孩子心平气和的聊一聊学习生活中的哪怕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是给孩子最好的陪伴。
在本次家长会的末尾,老师也给各位家长布置了一个小小的任务:用一张纸写下自己内心想对孩子说的话:看着十三四岁的孩子,你在想什么?这个看似小小的活动,却是父母与孩子一次最真实的,最难能可贵的交流机会。希望此次家长会的分享交流能激起父母心中那片小小的有关亲情的涟漪。
作为班主任,工作中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跟家长细致的沟通交流孩子的学习成长状况,但是通过此种形式的家长会的召开,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助力家校合作以促进孩子青春期的成长。家长会的形式多样,此次家长会也充分体现了班主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管理智慧,让我为之叹服。我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
四.班级管理策略
在本班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理念汇总,始终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从习惯的培养、方法的指导、德育的渗透方面进行教育。
1. 多“唠叨”
老师对学生念叨得多了,学生反而不愿多听,有时为了让老师不再念叨,学生就会自觉起来。学生自觉的次数多了,就会养成习惯,这就真正达到了管理的最高境界——不管。每天一句温馨的话。班主任每天都会在家校本上用心与孩子交流。哪怕一个微笑,一句暖心的话语,一句:“老师我信你”,一句“没事,有我在!” 对孩子来说都是莫大的支持与鼓励。一句句简单而温暖的话语体现了老师对孩子成长的关注和鼓励。[2]老师是孩子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会在乎孩子所诉说的一切,而老师永远是那个耐心侧身倾听孩子内心的那个精神支柱。
每天找学生谈话。李老师每天都会找学生谈话,谈话内容涉及学习、生活、交友等多个方面,谈话的对象多为一些意志消沉的学生,谈话多以鼓励和开导为主。这样的谈话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取得比较好的教育效果。当学生犯错误后,老师会让学生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承认和反思自己的错误,以及对于今后如何改进错误的建议措施采取粘贴到班级公示栏里,同学们以此为鉴争取下次不出现同样的错误。每天琢磨一节课。李老师是政治老师,该课程不需要每天备新课,但老师会把学生的典型行为都变成教学素材,供上课时使用。这样既开发了教材,又让学生学起来通俗易懂,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久而久之,学生因怕老师把他们编入教学素材中,便逐渐收敛了自己的一些不端行为,尤其是在每周上政治课的那一天,同学们都表现得很好。在老师每天的这番唠叨下,学生们慢慢明白了是非、美丑、善恶的标准,逐渐变成了一个个积极上进、渴望成功的人。
2. 多疏导
班主任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加强交流,做一名倾听者。在心理健康辅导时,班主任扮演一名倾听者的角色,让学生把生活或学习中的不满都发泄出来,从而针对性的进行开导。[3]在此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把心里话讲出来,李老师更多的是启发和诱导,通过这种心理辅导方式及时处理问题,消除问题长期累积出现一次性爆发的后果,运用这种方式使学生感受到了他人的理解和尊重,从而更有利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其次,李老师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正确引导学生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例如李老师会让学生多做自我激励,写日记、写心里话等。这样可以不断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优化班级管理效果。
3.“多心”
首选,要有爱心,对学生有爱心是每一个教学工作者都必须要有的职业素养,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具有博大爱心的事业,用爱+智慧引导、感染和鼓励学生,这是作为学生的朋友应该做的事,更是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突出的关键。
其次,要细心,作为和学生朝夕相处来说,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就应该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观察,这对学生的帮助能够有一定的作用。这就需要班主任非常细心,发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发现学生的不良情绪以及一些失范行为的苗头(如谈恋爱、情绪和心思不在学习上),要及时地进行纠正和引导,保障学生的健康发展。
4. 多合作
在周一的例行班会上,李老师正在对班级上近期出现的一些学习和生活习惯等问题在班上进行个别教育。刚好有位被点到的问题同学作业不认真完成,自我情绪失控在班上对着李老师大声叫嚷起来。全班都被那位同学即刻爆发的情绪吓到了。过后李老师怀着沉痛却又非常怜悯的心情才了解了由于那位同学的妈妈由于身体出现不适被送到医院抢救,生命垂危。所以在课堂山才忍不住爆发了内心难过又悲愤的情绪。而他自己却由于极强的自尊心没有跟老师及时反映这个情况,为此导致了情绪的集中爆发。幸运的是,在李老师爱的开导和指引下,那位同学及时向李老师道歉并承认自己的错误。李老师也对孩子家里发生的事情表示了亲切的慰问。并告诉他任何时候还有整个班级还有老师陪伴在他身后。初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自己的辛勤沟通和交流感化这些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配合下双管齐下对后进生进行管理。幸运的是孩子的母亲转危为安,李老师也加强了和家长的合作与沟通,以便更好地引导孩子成长和更好地优化班级管理。
结语
总之,班级管理意识是班主任的职业素养体现,更是增强班级管理效果的重要保障。因此,班主任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用正确的方式实施班级管理,优化班级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汪媛.班主任专业成长[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贾玉荣.不要吝啬你的赏识——中学班主任管理艺术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7.
[3] 王桃英.试论班主任与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