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新能源在电力供给舞台上的位置也越来越重。传统的电力生产大多会存在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或者与之相关的环境问题,核能虽然在电力生产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先进性,但是其仍然会存在代谢废料的安置与处理等诸多问题。除此以外,还必须注意的问题在于,我国幅员辽阔,虽然在电力事业发展初期,集中的电力生产带来了不容否认的资金和技术发展机会,但是同样也意味着这种集中式的电力生产与跨地区的电力能源配给,除了会存在不可避免的能耗问题以外,更重要的是无法有效地满足区域内部的电力消耗潮汐。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新能源以其无污染的特征面世,很快就得到了普遍的肯定,尤其是其中的光伏发电,更是以稳定性强而著称。对于光伏发电项目而言,我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国内绝大部分地区都有着丰富的光产能,对应的光伏项目,也因此有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进一步从更为具体的角度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分布式光伏项目在我国是一个必然的选择。除了上面提到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外,更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于电力的需求同样存在普遍性的特征。这种供需同步呈现出分布式特征的局面,决定了在落实光伏项目的时候,也同样需要以分布式的形态予以展开。
一、分布式光伏项目的特征分析
首先明确分布式的概念与内涵。所谓分布式,就是指在用户所在场地或附近建设运行,以用户侧自发自用为主、多余电量上网且在配电网系统平衡调节为特征的发电设施,具有就近利用、产业互补、灵活高效的优点,是推动能源供给革命、推动非化石能源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能源利用方式。
从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对于新能源技术以及市场应用都保持着积极的关注态度。总体而言,在分布式光伏发电领域之中,早在2010年前后就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政策支持体系,用于加强对于光伏技术的市场应用推广。2013年,我国开始深入调整光伏产业政策,明确了光伏发展原则,确定了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范围,在电价制定等相关政策领域,以及相关扶持政策都做出了完善。截止2021年上半年,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容量8705.4万kW,占光伏总装机容量的32.6%,并且同年6月,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21年新能源上网电价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国家不再继续为分布式光伏提供补贴,这意味着光伏发电事业市场化的基本完成。
政府补贴的撤销,意味着在未来展开光伏项目的市场项目过程中,全部风险都需要通过市场主体来进行消化,因此加强风险管控与防范,就成为该领域市场拓展的一个重要任务。为了能够更好的对项目风险进行识别,有必要首先面向常见的市场主体展开分析。总体来说,档期啊的光伏项目市场主体大多可以归入三类:
首先,大型工矿企业。工业企业作为光伏项目的实施主体,通常会受到两个方面的推动力量影响。其一即电力消费本身压力,其二则是国家的节能减排政策要求。在这两个方面影响力的共同作用之下,大型工矿企业对于光伏发电有着天然的需求。同时很多大型工矿企业占地面积大,诸如油田等企业,便于实施光伏项目的布局。但是同时也要注意到,工矿企业工作环境比较复杂,可能会出现化工产品或者中间产品等复杂成分,腐蚀性液体也可能会存在于工业环境之中,因此在进行光伏项目布局的时候,技术风险要相对而言比较高。
其次,公共用户同样是光伏项目的重点市场主体。公共用户指在非生产性建筑物中进行社会活动的客户,主要包括党政机关办公楼、图书馆、学校、医院、交通服务建筑和商业综合体等。经过这些年光伏产业的发展,公共用户能够开拓的市场已经缩小了不少,主要是因为这一类的用户在光伏项目发展的初期阶段多作为范本来进行建设,因此起步比较早,后续的市场空间就会相对而言比较有限。但是城镇建设不断发展,对应的也会不断出现新的公共体系,因此该领域的市场仍然不应当有所放松。这一类组织客户大多产权明晰无争议,因此从总体上开适合展开光伏项目。并且这一类项目大多会具有一定的用电潮汐特征,例如图书馆,白天用电量会产生高峰,而夜晚几乎没有用电量,对于这样的组织而言,光伏发电刚好可以作为一种潮汐补充存在,帮助其保持全年相对而言比较平稳的电量消耗。
最后,某些大型集群。这里的集群指多个个体集中存在,并且个体之间有着比较高的同质性特征。例如农业环境中的温室大棚,或者农村住宅以及别墅区居民群体等。这一类的用户虽然个体规模很小,但是因为出现集群特征,因此同样可以作为光伏项目开发的重要客户群体之一进行对待。这一类的用户屋顶面积比较小,但是总体用电量也很有限,因此其所产生的电能可以考虑就近消费。例如农村居民环境中的光伏电能可以直接供给当地农副业生产用电等。
二、光伏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风险防控分析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光伏项目中,不同的客户主体具有不同的属性,对应的风险防控,也必须区分对待才能获取良好效果。总体来说,风险的防控可以重点从如下方面展开:
1.加强实地勘察
实地勘察对于光伏项目而言至关重要,其中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除了需要考察具体环境是否适合进行光伏设备布局以外,更为重要的是需要考察光伏项目在投入使用之后可能会与当前既有的环境之间产生的互动和摩擦。光伏项目不是在一个节点上进行交接,而是要保证其在未来使用的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尤其是对于工业环境而言,必须深入到工业日常生活过程中,去确定可能会给光伏项目带来影响的因素。在此基础之上做出设计规划,才能具有生命力。
2.加强技术方案设计
光伏项目的技术方案设计,不是单纯的依据客户的投入资金总量来确定装机规模,而是要考察当前用户对于电能的消费情况,再综合资金供给量和光伏体系产能来估计未来的电力产出。除此以外,技术方案设计还必须对未来电力产出联网后的 去向和消费状况进行估计。分布式的光伏项目,在电力的产生环节保持了分布式的特征,对应的消费同样应当以分布式作为整体思路展开。尤其是当前我国电力需求在发展的背景之下激增,光伏项目的产出作为重要的源头必须要参与到消费预算之中。除此以外,更为常规的技术方案还包括对建筑产权及使用权、建筑物结构形式、屋面防水处理、项目投资经济性等方面开展评估。具体而言,建筑产权及使用权、建筑物结构形式、屋面防水处理、项目投资经济性、项目合作模式、项目经济性是否可行以及现场施工难易程度等都应当包括在内。
3.加强合同风险管控
合同是经济社会环境中合作双方或者多方规定各自权责的重要书面文件,必须加强建设,不能单纯确定开发意向之后就急于开工。确定不同的时间节点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如果未能达到由谁来负责等,都是合同风险管控应当承担的职责。除此以外,合同环节中还必须对最新的政策法规进行落实考察,避免与既有的政策体系发生冲突,同时要善于利用现有的支持政策实现项目效果的最优。
三、结论
分布式新能源发电具有就近利用、产业互补、灵活高效的优点,是推动能源供给革命、推动非化石能源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能源利用方式。只有以发展的眼光审视我国社会发展中对于光伏项目,以及对于电能的需求,才能构建起合理的产业布局框架,才能推进我国电力事业的不断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