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学校思政课这个渠道,推动党的历史更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1】。思政课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一课,积极推动党史教育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完善思政课程教学体系充实教学内容,创新思政课宣讲表达方式拓展实践教学载体,让红色文化入耳入脑入心,不断从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更好的发挥思政理论课教学资政育人的功能。
一、党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2】。党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将党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是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的必然要求,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时代要求。
1. 党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党史是我党团结带领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形成的不懈探索史、艰辛奋斗史,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政治选择历程、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历程和国家现代化的建设历程,蕴含着丰富生动的历史场景、感人肺腑的历史人物、气壮山河的历史故事。将党史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就是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知识的力量和智慧,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提升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和思想认同,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职院校思政课,就是要讲清楚党的历史发展脉络,以情真意切的真实故事打动他们,以辉煌的伟大成就鼓舞他们,以深刻的历史教训警示他们,提升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吸引力和感染力,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感召力。
2. 党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是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的必然要求
百年党史通过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奋进历程向世人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3】,是“四个自信”源头活水。百年党史滋养道路自信,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事业推向前进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取得了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的辉煌成就,关键就在于选对了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团结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走向人民当家做主的正确道路,学习党史就是可以坚定道路选择,赓续红色血脉。百年党史滋养理论自信,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探索史,在深化对三大规律认识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系列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行动指南。百年党史滋养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深深扎根中国大地,能够解决国家社会发展中的根本性和长远性等问题,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与伦比的制度优越性。百年党史滋养文化自信,党史是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繁荣发展的滋养之源,蕴含着宝贵的经验财富和催人奋进的强大力量。将党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引导青年学生从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是增强“四个自信”的必然要求。
3. 党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时代要求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深刻交织,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趋复杂。一些披着“重新评价”“史料钩沉”等外衣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粉墨登场,企图通过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拙劣手法,任意虚构、肆意重构、蓄意解构,歪曲、篡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来否定党的历史,对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青年学生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带来了消极的影响。“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我们必须旗帜鲜明的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年的伟大实践探索中,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砥砺前行,留下了弥足珍贵宝贵的经验和精神财富。作为意识形态教育主阵地的高职院校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注入厚重鲜活的百年党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和翔实的史料支撑之上,培养学生科学缜密的思维方法,增强明辨是非的判断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党史观;引导青年学生深刻认识到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来之不易,激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
二、党史教育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的现状
1.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党史教育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
在高职院校思政课中讲授党史是思政课教学的一部分,它主要以渗透式、案例式和片段式的方式呈现在思政课的具体教学中。教材是思政课教学的主要依据,它提供了课程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任务和要求,因此党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就要有所侧重的选取党史素材,遵照教材的结构序列内容体系逻辑结构细化到教材中的每个章节,具体到每门课程的讲授中。但是有的教师把党史素材简单移植到思政课,把思政课变成党史案例课,忽略了对党史素材理论的提升,导致内容形式的脱节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
2.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党史教育存在浅表化和形式化
成长于信息时代的00后思维活跃富有朝气,他们善于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据调查对党史的了解近50%的同学来自于影视作品。有的教师虽然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引进了生动的影视资料,但是内容的选择受到教材的限制,无法体现出影视资料应有价值。有的教师对于党史教育的有效融合缺乏足够的重视,未能深入挖掘党史背后的故事,导致学生对党史的重要价值认识不足,无法通过党史教育提升思政课教学的质量。
三、党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实践建议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这就意味着党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要恰到好处润物无声,既要在思政课教学中与党史课程有所侧重,又需要结合党史教育要求与思政课程特点,在课程教学中实现党史教育,在党史讲述中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因此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要立足课堂教学主渠道,将党史教育深化细化到教材的章节;以地方党史资源为载体,打造一批红色教育基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探索党史教育新模式。
1.立足课堂教学主渠道,将党史教育深化细化到教材的章节
高职院校党委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首要工作任务狠抓落实,将党史学习教育与学校发展紧密结合,制定教育规划、课程设计标准和教学计划。思政教师在制定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时,应加强集体备课,研究探讨每一门课程、每一章节应该重点融入的党史主题,彰显党史教育在思政课中的重要地位。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中的第一章“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可以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涌现的一批批革命烈士和英雄模范在面对敌人威逼利诱严刑拷打、视死如归顽强抵抗的事迹融入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内容中,辩证看待人生中的得与失、苦与乐,引导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在为人民服务中实现人生价值。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增设红船精神,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理论探索史和自身建设史,对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历程有全面清晰的了解,引导学生增强历史自觉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信念。
2. 以地方党史资源为抓手,打造一批红色教育基地
红色资源凝聚着我党薪火相传的红色基因,见证了我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史,它不仅蕴藏着我们“从何处来”,更标示着我们“向何处去”。高职院校思政课要深入挖掘地方红色资源,充分利用革命遗址、文物和英雄人物等宝贵资源,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党史教育基地,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促进红色党史资源立体化转变,让红色资源“活”起来。同时课堂上要讲好生动的红色故事,在“内容为王”基础上做到“史论结合”。多一些生动事实少一些理论灌输,多一些循循善诱少一些空泛说教,讲故事既要注重广度又要彰显深度。最后要发挥红色资源资政育人的作用。红色基因中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精神密码。高职院校思政课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把党史素材中蕴含的精神品格、人格魅力和崇高境界升华到理论的高度,激发青年学生的情感认同,更加坚定“四个自信”。
3. 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探索党史教育新模式
与传统课堂教学不同,党史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提升党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效果。首先要坚持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红色翻转课堂”,实现党史资源对思政课的精准供给。线上主要借助网络平台对党史经典故事的阐释、经典红色电影的推介、英雄人物事迹的传播,注重凸显党史教育的重难点和层次性;线下注重党史发展线索的梳理、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分析,凸显党史教育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其次要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和数字化技术,在情景体验上灵活创新。抓住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新媒体技术还原党史中的经典场景,探索体验式全息投影、沉浸式3D情景及数字高清互动投影等各种党史教育新形式,提升党史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总之,党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无穷的力量,在思政课中融入党史教育使青年学生肩负起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继续吧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引向深处 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 http://www.news.cn/mrdx/2021-01/12/c_1310420847.htm
[2] 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 [N] 光明日报,2014-07-08
[3] 操菊华,陈薇 党史教育精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究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