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保护目标下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策略思考
张娜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张娜,. 耕地保护目标下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策略思考 [J]. 水土保持与应用,2024.6. DOI:10.12721/ccn.2024.157049.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成为当今重要议题之一。耕地,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和食品安全的关键保障,其保护问题显得尤为迫切。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全域范围内的土地综合整治策略,以实现对耕地的科学保护。
关键词: 耕地保护;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DOI:10.12721/ccn.2024.157049
基金资助:

在众多土地类型中,耕地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石和食品安全的重要支撑,其面临的保护压力更加严峻。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回顾国内外在耕地保护和土地整治方面的研究现状,总结各地在土地综合整治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梳理,将提炼出在耕地保护目标下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关键问题和挑战,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启示。通过这一研究,旨在为我国耕地保护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路径,推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助力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一、耕地保护面临的挑战

(一)城市化和工业化对河北耕地的压力

在河北,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对耕地保护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扩张、工业用地的增加,往往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这导致了农用地的减少和土地结构的变化。河北作为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其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土地资源日益受到挤压。城市的不断扩张使得原本的耕地逐渐被转化为建设用地,而工业用地的扩大则直接影响了耕地的规模。这种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给耕地保护带来了严重的挑战,需要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来平衡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与农业用地的保护。

(二)气候变化和自然环境对耕地质量的威胁

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而河北也不例外。气温上升、降水不均、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等气候变化影响了河北的生态环境,对耕地的质量和生产力产生了巨大的威胁。不仅气温的升高可能导致土壤水分的流失和土地干旱的加剧,而且频发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和风暴可能导致洪涝和风沙等自然灾害,进一步损害耕地的质量。因此,如何在气候变化的情境下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提高耕地的抗灾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三)农业生产方式与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河北农业生产方式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传统的农业模式往往以大面积、高投入、高耗能为特征,这种模式在长期的推动下不仅对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而且使得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农业生产方式正朝着绿色、可持续的方向进行调整【1】。然而,这一调整需要时间,而在调整过程中可能导致部分农地的闲置或改变用途,对农地的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劳动力的外流,农业用地可能被转化为非农业用途,这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在面对这些挑战时,河北方面必须采取综合的、科学的措施,以确保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在城市化和工业化方面,政府需要在土地规划和管理中明确耕地的保护红线,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工业用地的集约利用,推动城市扩张与农业用地的和谐共生。引导工业项目向工业园区集聚,减少对耕地的直接占用。此外,还可以通过合理的土地补偿机制,激发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在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环境威胁方面,河北应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及时了解气象变化,为农民提供科学合理的种植建议。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培育适应气候变化的耕作方式和作物品种,提高农田的生态抗逆力。同时,加强水资源管理,推广高效灌溉技术,减缓土壤水分流失。在农业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财政和税收政策支持,鼓励农业生产者采用科技先进的、生态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可以加强农业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使其更好地适应新的生产方式。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可以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确保农地资源不被过度转化,保持一定的农业用地面积,促使非农业产业在转化农地时考虑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1740641908777812.png

图1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的“洋葱结构”

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理论基础

(一)综合整治的概念和内涵

综合整治是一种多领域、多要素协同治理的理念,其核心在于通过综合利用各类资源,协调解决各种问题,达到提高土地综合效益和可持续利用水平的目的。在土地管理领域,综合整治不仅仅关注单一问题,更强调全局性、系统性的思考。其概念包含了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环境的协同保护、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等多个方面。通过深度融合生态、经济、社会三大领域,综合整治力求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和修复土地生态系统。

(二)全域范围内土地综合整治的理论支持

全域范围内土地综合整治理论的提出,是对传统土地整治理念的深刻拓展和升华。在全域范围内,土地综合整治将视野放大至更大范围,强调系统性、整体性,对整个区域土地资源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考察和干预。其理论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强调土地的生态功能,倡导生态系统观念。通过理解土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系统性地考虑土地的各个方面,从而在整治中更好地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理念有助于建立可持续的土地生态平衡,降低土地生态环境的风险,提升土地的抗灾能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将土地整治视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强调土地的多功能性和多要素的协同作用。这种思想要求在整治过程中,从地理、水文、土壤、植被等多个层面进行综合调查和综合干预,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紧密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同发展【2】。通过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以及生态环境的健康,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努力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确保子孙后代也能够享受到丰富的土地资源。

(三)战略规划在土地综合整治中的应用

战略规划作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关键工具,强调对整个区域土地资源的长远规划和有效管理。其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战略规划首先需要明确河北土地整治的发展目标,包括保护耕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通过制定明确的发展路径,为土地整治提供战略指导,使整个过程更加有序和有针对性。战略规划考虑整个区域内的土地利用问题,协调城乡发展、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方式创新等多个方面,确保各个领域之间的协同作用。这有助于避免片面追求某一领域的发展而对其他领域造成不利影响。战略规划需要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分析可能对土地整治产生的不利影响,包括自然灾害、社会经济变化等。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提高整治的适应性和抗风险能力。战略规划的制定需要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包括政府、企业、农民等各方利益相关者。通过各方的积极参与,形成共识,确保整个土地综合整治过程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三、河北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策略

(一)空间布局优化

1.区域规划和土地利用优化

在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过程中,区域规划和土地利用的优化是关键的一环。河北具有复杂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因此需要制定灵活而符合实际情况的区域规划,以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特点。通过科学规划,合理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将城市扩张和工业用地的增加纳入规划范围,确保其与农业用地的和谐共生。土地利用的优化包括对不同类型土地的科学划分和规划。确定耕地、建设用地、生态保护区等不同功能区,合理划定区域界限,确保每一块土地都能够发挥最大效益。科技手段可以在规划中得到广泛运用,通过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实时监测土地利用的变化,及时调整规划。

2.河北耕地保护区划的制定

为了更有效地实施耕地保护,必须在整个河北划定明确的耕地保护区划。这需要综合考虑土地的质量、生产力、生态功能等因素,科学划定不同等级的耕地保护区。高质量的耕地可以被划定为重点保护区,采取更为严格的措施,确保其不受城市扩张和工业发展的侵蚀【3】。中低质量的耕地则可以划定为适度保护区,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改良和提升。划定耕地保护区划还需要充分考虑农业生产的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确保保护措施不仅不影响粮食产量,还能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此外,应该注重与周边区域的协调,形成跨区域、全域的土地综合整治网络。

(二)土地质量改良

1.土壤保育和改良技术的应用

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土壤保育和改良技术的应用至关重要。河北的土壤类型较为复杂,包括黄土、沙土等多种类型,其肥力和质量存在差异。因此,有必要采用一系列的土壤保育和改良技术,以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可持续利用水平。保持土壤湿润是土壤保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合理的灌溉制度、水资源管理和水土保持措施,减少土壤水分的流失,保持土壤湿度。此外,采用有机肥料和绿肥等生态农业手段,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土地改良技术包括土地平整、排灌工程、植被恢复等多个方面。通过科学的土地改良,可以提高土地的承载能力,减轻土地的生态压力,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2.农业生产方式的调整和升级

农业生产方式的调整和升级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的重要环节。在河北,应当推动农业从传统的高耕地、高投入、高排放的模式转变为绿色、可持续的现代农业模式。这涉及到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引入,以及科技创新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通过科技手段,可以优化农田布局,提高种植密度和效益。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能够降低用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4】。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减少对土地的污染,采取有机农业的方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为了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升级,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财政支持,推动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现代化发展。农民通过培训和科技指导,更好地掌握新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其科技水平,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

1.河北生态补偿政策的制定

为了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政策是必不可少的。生态补偿是一种通过经济手段,对生态系统服务提供者进行奖励,以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的制度。在河北,可以通过建立生态补偿基金、推行生态效益税收政策等方式,实现对那些为生态环境做出贡献的个体或企业的经济奖励。政府可以在生态补偿政策中设立多个项目,如水土保持、生态恢复、植被覆盖提升等,对参与其中的个体进行资金奖励。这不仅鼓励了社会各方的积极参与,还为生态环境的长期维护提供了经济支持。

2.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

生态修复工程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核心内容之一,旨在通过人工干预手段,恢复或改善土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在河北,可以实施多方面的生态修复工程,包括植被恢复、水土保持、湿地保护等【5】。在植被恢复方面,可以通过大面积植树造林、草原恢复等方式,提高土地覆被率,改善土地的生态环境。水土保持工程包括建设防护林带、修筑梯田、建设护坡等,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的稳定性。此外,湿地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维护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河北,可以通过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改善区域的水文环境。通过这些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不仅可以提高土地的生态质量,还有助于提升区域的生态景观,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在实施以上策略的过程中,河北需要建立多方合作的机制,包括政府、企业、农民等各方的参与。政府在其中扮演着主导和协调的角色,通过制定政策、提供财政支持,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施。企业则需要积极参与,采取环保技术和工艺,减少对土地的污染。农民通过接受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培训,更好地适应新的土地利用模式。

结语

综上所述,耕地保护目标下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策略思考是一项复杂而紧迫的任务,但也是可行的。只有政府、企业、农民等多主体协同参与,形成合力,才能够有效应对挑战,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未来的工作中,期待更多各方的积极参与和创新思维的涌现,共同为河北地区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曾柳絮宾联明陈柯夫.耕地保护目标下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探究[J].国土资源导刊, 2022, 19(2):63-65.

[2]孙国新,周新民,杨平.基于耕地保护和乡村振兴探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施[C]//2018年浙江省土地学会学术年会.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 2018.67.

[3]陈艳林,李晨.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实践与思考[J].  2021.456.

[4]王超,朱国敏,应良梁.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工程技术, 2022(7):3.

[5]钱霞,许琦斌,胡程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社会意义及策略思考[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3, 4(1):72-74.

【作者简介】张娜,女,出生于1988年11月,汉族,河北省石家庄市,本科,毕业于邢台学院,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国土综合整治、耕地保护、耕地资源质量分类。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