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城镇土地生态整治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措施。土地工程技术在城镇土地生态整治中具有广泛应用,包括河道整治技术、土壤生态整治技术、河流水体整治技术等。这些技术可以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生态系统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提升城市居民的宜居性。然而,实施城镇土地生态整治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同时也需要广大城市居民的积极参与和环保意识的提升。因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首先,阐述了城镇土地生态整治的重要性;其次,论述了土地工程技术在农村土地生态整治中的具体应用;接着,分析了土地工程技术在城镇土地生态整治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最后,根据相关文献的总结,提出了土地工程技术在城镇土地生态整治中的发展策略与建议,以期为相关工作的展开提供有益参考。
二、 城镇土地生态整治的重要性
城镇土地生态整治涉及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个方面,对于实现可持续城市发展和构建生态宜居的城镇环境至关重要。首先,城镇土地生态整治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面临着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土地工程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生态修复、景观绿化、雨水管理等手段,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例如,采用生物工程技术修复污水处理厂出水口的湿地,可以提高水环境质量,有效净化废水,保护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其次,城镇土地生态整治可以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城市生态系统是提供生态服务的关键基础,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等功能。土地工程技术的应用可以优化城市土地利用,重建生态功能,提高生态系统对城市居民的服务能力。例如,在城市绿地规划中采用适宜的绿色植被和景观设计,可以提供空气净化、自然降温、生态防护等生态服务,改善城市居住环境质量。此外,城镇土地生态整治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也至关重要。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土地被占用和破坏,导致许多物种的栖息地丧失和生境破碎。土地工程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生态走廊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措施,改善城市的生物多样性状况。例如,在城市规划中保留和恢复湿地、绿地等生态核心区,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最后,城镇土地生态整治还可以提升城市的宜居性。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对于城市宜居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土地工程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善城市的景观质量、空气质量和水质,提供更好的城市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例如,在市区中建设城市林区和湿地公园,提供自然景观和休闲空间,增加城市居民的自然接触和文化娱乐活动,提高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1]。
三、 土地工程技术在农村土地生态整治中的具体应用
1. 河道整治技术
土地工程技术在农村土地生态整治中有许多具体应用,其中之一是河道整治技术。河道整治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手段对农村地区的河道进行改造和管理,以改善水流条件、防止水患、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保护河道生态环境的目的。河道整治技术的具体应用包括:第一,河床疏浚与淤泥清理:在农村地区的河道中,由于流量调节不当、沉积物聚集等原因,河床容易产生淤泥和堆积物。河床疏浚和淤泥清理技术可以通过清除沉积物,恢复河道的自然水力条件,提高河道的输水能力,防止水患的发生。第二,河道生态修复:农村地区的河道往往面临着水质污染和生态退化等问题。通过采用生态工程和植被恢复等技术手段,可以修复和重建受损的河道生态系统。例如,可以在河道上游建设湿地、湖泊等生态修复设施,提供水质净化和生物栖息地,改善河道的生态状况。第三,河道堤防整治:农村地区的河道堤防往往存在破损、不稳定等问题,容易发生决口和洪水灾害。河道堤防整治技术可以通过加固和修复堤防,提高堤防的稳定性和抗洪能力,保护农田和村庄的安全。第四,河道水文监测与水资源管理:通过建立河道水位、流量等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河道的水文情况,及时掌握河流水量变化和洪水风险,为农村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和灾害预防提供科学依据。第五,河道利用改造:通过对河道利用进行规划和改造,可以实现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例如,可以在河道中建设鱼塘、水稻田等多功能水利设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这些河道整治技术的应用,可以促进农村地区河道的健康发展,改善水文条件,提高农田生产效益,减轻水患风险,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同时,需要政府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引导农民和农村社区积极参与河道整治的工作,实现农村土地生态整治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2]。
2. 土壤生态整治技术
土壤生态整治技术是土地工程技术在农村土地生态整治中的一个重要应用。土壤是农村地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质量的改善对于提高农田产能、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至关重要。土壤生态整治技术通过改善土壤结构、调节土壤营养和微生物活动,以及防止土壤侵蚀等手段,恢复和保护土壤的生态功能,提高土壤质量和农田生产能力。具体的土壤生态整治技术包括:一是有机肥料和绿肥的应用:有机肥料的施用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水分保持能力,提高土壤肥力。绿肥是指种植一些特定的绿色植物,如豆科植物、禾本科植物等,通过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和固定大气中的氮气,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生态系统稳定性。二是水分管理技术:合理的水分管理对土壤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包括控制灌溉水量和灌溉频率、避免过度灌溉或干旱等措施,可以维持土壤水分在良好状态,防止土壤退化和水土流失。三是土壤保持措施:农村地区常常面临土壤侵蚀问题。采用适当的土壤保持措施,如梯田建设、防风固沙、覆盖作物等,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农田土壤和水资源。四是微生物增殖技术:土壤中的微生物对于土壤生态功能的发挥至关重要。通过应用微生物增殖技术,可以引入有益的微生物,促进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养分循环和土壤修复等过程,提高土壤质量。最后是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农村地区的土壤污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土地工程技术可以应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进行土壤污染修复。例如,利用土壤气体抽吸、化学稳定剂和生物修复剂等手段,去除或降解土壤中的有害物质,恢复土壤的生态功能。这些土壤生态整治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善农村地区土壤质量,提高农田的产量和品质,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3]。
3. 河流水体整治技术
土地工程技术在农村土地生态整治中的又一个具体应用是河流水体整治技术。河流是农村地区的重要水资源补给和生态系统组成部分,其水体质量的改善对于保障生态系统健康、提供清洁水源以及促进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河流水体整治技术通过控制污染源、处理污水、调节水质等手段,改善河流水体环境质量,保护河流生态系统,提高农村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体的河流水体整治技术包括:第一,水环境治理技术:通过合理管理和控制农村地区的污染源,减少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养殖废水等对河流的污染负荷,降低水体污染风险。例如,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排污口监管系统等,实现农村污水的规范处理和排放。第二,水体净化技术: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来改善河流水体的水质。例如,利用自然沉淀、生物过滤、植物吸附等手段,净化重金属、营养物质等污染物,提高河流水体的透明度和水质标准。第三,河道修复与生态恢复:通过修复河床和河岸的水文结构,恢复河流的自然水动力条件,增加水生植物和底栖动物的多样性,提高河流的生态功能。例如,通过植树造林、湿地修复、岸线生态带建设等手段,改善河岸的生态环境,提供栖息地和食物链,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第四,河流疏浚与综合整治:通过疏浚河道底泥,恢复河流的通水能力和自洁能力,减少污泥和堆积物的堵塞。同时,重点治理河流的岸坡塌方、河道泄洪、悬浮物和底泥的收集和处理等,提高河流整体的治理效果。第五,水资源管理技术:通过水资源的综合规划、控制和利用,合理分配水量,保障河流水体的流量和水质。例如,建立水资源配置管理机制、推行水权管理制度、制定节水用水政策等,提高农村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这些河流水体整治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善农村地区河流水体的质量,保护水生态系统,提供健康的水源、保障农田灌溉和农产品质量。同时,需要政府部门加强河流管理与监测,完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促进河流水体整治工作的落实,并加强公众参与,提高农民和农村社区的环境意识和保护水体的能力,推动农村土地生态整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4]。
四、 土地工程技术在城镇土地生态整治中面临的挑战
1. 技术方面
城镇土地生态整治中,土地工程技术面临着一些技术方面的挑战。首先是技术创新方面的挑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对土地生态整治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推动土地工程技术在城镇土地生态整治中的创新,以提高技术的效能和可持续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面对技术创新的挑战时,首先需要加强科研力量,提高研发技术的专业性和前瞻性。政府可以加大对土地生态整治技术研究的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加强研究团队建设,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同时,鼓励专家学者与企业、地方政府进行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解决方案。其次,需要加强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通过加强技术对接和合作,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机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此外,可通过搭建技术交流平台,促进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乃至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土地工程技术的创新和发展。针对技术适应性方面的挑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技术选择和方案设计,确保技术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土地类型的特点和需求,灵活应用不同的土地工程技术,确保技术的有效应用。例如,在具体的土地生态整治项目中,应充分考虑地质、水文、气候等因素,选择适合的土壤改良方法和植被恢复措施,提高技术的适应性和效果。为期保障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可以加强培训和技术指导。通过组织专家团队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土地工程技术的应用水平[5]。
2. 社会经济方面
城镇土地生态整治项目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在土地工程技术的应用中,也面临着一些社会经济方面的挑战。首先是资金投入方面的挑战。由于城镇土地生态整治涉及大规模的土地修复和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为了解决资金投入方面的挑战,可以探索引入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一方面,在政府层面,可以加大对城镇土地生态整治项目的财政投入,通过财政资金支持项目的建设。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市场投资和金融机构参与,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土地生态整治项目,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共同合作,筹集项目所需的资金。除了资金投入,城镇土地生态整治还涉及到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平衡。项目涉及的利益主体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农民等。如何平衡不同利益之间的矛盾,确保土地工程技术的合理应用,是一个重要的挑战。为确保利益平衡,一方面,需要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调控,明确利益分配的原则和规则。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明确各方的权益和责任,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秩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信息公开和沟通,加强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彼此的理解和认同,从而实现合作共赢[6]。
3. 管理体制方面
城镇土地生态整治涉及到各个部门的协调合作,需要建立起良好的管理体制。在土地工程技术的应用中,也面临着一些管理体制方面的挑战。首先是协调与合作方面的挑战。土地生态整治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的合作,包括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农业、水务等。为应对协调与合作方面的挑战,可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推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工作协同。可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协商解决各方面的问题,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同时,可以制定合作协议,明确各方责任和合作方式,为土地工程技术的应用提供良好的组织保障。其次是法律与政策支持方面的挑战。城镇土地生态整治需要法律和政策的支持,通过法规来明确土地工程技术的应用范围、标准和程序。如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土地工程技术的应用提供有力的保障,是一个重要的任务。为解决管理体制方面的挑战,一方面,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形成与城镇土地生态整治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和政策体系。政府可以加大对土地工程技术相关法规的研究和制定力度,明确各方责任和权限,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提升各级政府和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和知识水平,确保法律的有效执行和实施[7]。
4. 后期管理与监测方面
城镇土地生态整治不仅需要关注项目的实施阶段,也需要进行后期的管理与监测。在土地工程技术的应用中,面临着一些后期管理与监测方面的挑战。首先是持续监测方面的挑战。城镇土地生态整治项目的效果评估和监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对土地工程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持续的监测。解决持续监测方面的挑战,可以采用先进的遥感技术、传感器等手段,对项目的生态恢复效果进行远程监测。通过建立高效的数据获取和分析体系,及时获取项目的关键数据,对项目的生态恢复效果进行评估。同时,可以建立监测指标体系,制定科学的监测方案和方法,提高监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其次是效果评估方面的挑战。如何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对土地工程技术在城镇土地生态整治中的效果进行定量评估和回顾,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为解决效果评估的挑战,可以借鉴成熟的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可以通过对生态指标、经济指标、社会指标等进行定量测算和评估,全面评价土地工程技术在城镇土地生态整治中的贡献。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改进措施,为后期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8]。
五、 土地工程技术在城镇土地生态整治中的发展策略与建议
1. 政策支持
政策支持是推动土地工程技术在城镇土地生态整治中发展的重要方向。建立健全土地工程技术在城镇土地生态整治中的政策体系,有利于提供政策指导和法律保障,促进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首先,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明确土地工程技术在城镇土地生态整治中的应用范围和标准。通过制定指导文件和规划方案,对土地工程技术的应用进行规范和指导,确保技术的合理性和执行效果。政策可以明确各方责任和权益,引导各方合作,推动土地工程技术在城镇土地生态整治中的广泛应用。具体而言,政府可以制定和完善土地工程技术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土地生态整治项目的验收和手续,规范土地工程技术的设计、施工和运维流程。政策还可以明确土地工程技术项目的产权、投融资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为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法律保障。其次,政府可以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土地工程技术在城镇土地生态整治中的研发与示范应用。通过设立专项资金,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提高工程技术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同时,支持示范项目的开展,通过对一些典型案例的示范推广,引导和激励更多地区和单位使用土地工程技术进行生态整治,形成经验共享和技术复制的良好格局。最后,政府可以设立土地工程技术发展专项资金,通过拨款、投资和补贴的方式,支持土地工程技术的研发、推广和示范应用。资金可以用于支持科研团队的人员培养、装备采购和项目实施。政府还可以设立政策性银行贷款基金,为土地工程技术项目提供低息贷款或风险补偿,降低投资者和项目实施方的资金风险。此外,还可以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认证。通过组织技术培训班、举办学术研讨会等活动,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同时,建立相关的认证机制,对具备一定经验和能力的工程师进行认证,为其提供权威的认证证书,提高技术人员的职业素质和社会认可度[9]。
2. 创新推进
创新推进是土地工程技术在城镇土地生态整治中的重要策略。通过加强土地工程技术的创新研发和示范应用,可以推动技术的突破和进步,提高城镇土地生态整治的效能。为了实现创新推进,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和措施:第一,加强科研与研发力度: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研究经费和资源,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加强土地工程技术的研发。可以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科研团队的项目研究,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此外,还可以鼓励跨学科合作,将土地工程技术与生态学、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进行有机融合,促进创新的突破。第二,建立技术示范项目:推广土地工程技术的最佳方式是通过建立示范项目,对技术进行实地演示和验证。政府可以鼓励开展一些典型的土地生态整治示范项目,促使相关技术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在示范项目中,可以加强工程技术的示范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同时,示范项目还可以吸引更多关注和投资,形成技术推广的良好范例。第三,创新技术应用平台:建立创新技术应用平台,促进技术研发和转化。该平台可以提供数据共享、专家咨询、技术交流等功能,为从业人员和研究人员提供便利。通过技术应用平台,可以促进创新成果的推广和交流,加速技术转化的实施。政府可以设立技术创新中心或技术转化公司,推动土地工程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第四,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土地工程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政府可以鼓励专家学者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参与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交流活动,加强对外科技合作。通过与国际合作伙伴的交流,可以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土地工程技术的水平和影响力。第五,注重技术推广与应用:创新的土地工程技术只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才能发挥其实际效果。政府可以加强对土地工程技术的宣传和推广,通过组织技术培训班、研讨会等方式,提高从业人员和相关部门对新技术的认知和了解。同时,政府还可以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使用和推广先进的土地工程技术,激发市场需求和创新动力。在创新推进的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多方合作,形成良好的合力。政府作为主导者和协调者,应加强政策引导和资源投入,为创新提供支持和保障。企业和科研机构应积极投身到创新研发和应用推广中,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土地工程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为城镇土地生态整治作出更大的贡献[10]。
3. 多学科协同
多学科协同是推动土地工程技术在城镇土地生态整治中发展的重要手段。促进土地工程技术与生态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提高土地生态整治的效果和质量。多学科协同的意义在于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相结合,弥补单一学科的局限性,提供更全面、科学的解决方案。在城镇土地生态整治中,需要处理复杂的自然与人文要素,涉及地质、生态、环境、社会等多个层面,要求综合考虑和协同决策。因此,土地工程技术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与合作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土地工程技术与生态学的交流与合作可以提高城镇土地生态整治的生态效益。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可以为土地工程技术提供生态修复和保护的理论基础。通过与生态学的交流,土地工程技术可以更好地了解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从而制定出更科学合理的方案。例如,在城市绿地建设中,土地工程技术应当结合生态学原理,选择适宜的植被、建立合理的景观结构,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其次,土地工程技术与环境科学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土地生态整治的环境可持续性。环境科学研究环境质量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可以为土地工程技术提供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指导。通过与环境科学的交流,土地工程技术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潜在风险,从而在项目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例如,在污染土壤的整治过程中,土地工程技术应当结合环境科学的知识,采用适当的技术手段,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并确保整治后土壤达到环境质量和农产品安全的标准。此外,土地工程技术还应与社会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学科进行交流与合作。城镇土地生态整治必然涉及到社会利益、社会参与、经济可行性等问题,需要全面考虑社会经济因素。通过与社会科学的交流,土地工程技术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文化背景、公众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从而在项目规划和管理中充分考虑社会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例如,在城市绿道建设中,土地工程技术可以结合社会学的知识,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参与,提高绿道的社会效益和社区互动。最后,为促进多学科协同,政府可以推动学术机构、行政部门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建立学科交叉的研究团队和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各方的专业优势。组织学术会议、研讨会和培训班,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支持跨学科研究项目和合作机制的建立,推动土地工程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深入合作[11]。
结语
土地工程技术在城镇土地生态整治中的应用对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提升城市居民的宜居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合理的技术手段和措施,可以实现城镇土地的生态修复、环境质量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然而,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同时也需要广大市民的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参与。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创造绿色、健康和宜居的城市环境,实现可持续城市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翔,刘成军,密婷.土地工程技术在城镇土地生态整治中的应用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08):115-116.
[2] 焦蓉.土地工程技术在城镇土地生态整治中的应用[J].农村科学实验,2020(01):42-43.
[3] 胡英鑫.土地工程技术在城镇土地生态整治中的应用[J].科学技术创新,2019(23):135-136.
[4] 马继良.土地工程技术在城镇土地生态整治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学,2019,10(02):150-151.
[5] 张海欧.土地工程技术在城镇土地生态整治中的应用[J].绿色科技,2018(16):219-221.
[6] 刘清华.土地工程技术在农村土地生态整治中的应用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22):98-100.
[7] 毛学思.土地工程技术在农村土地生态整治中的具体运用[J].农家参谋,2021(12):91-92.
[8] 林翠萍.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中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20(05):239.
[9] 柴祥君.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全域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中的应用[J].北京测绘,2020,34(10):1392-1395.
[10] 李润龙.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科技,2022(07):48-49.
[11] 冯宝平,任亚荣,姚春华等.生态型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研究进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22,53(09):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