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其他学科,小学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小学低年级学生难以理解课本中的知识,因而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式教学和填鸭式教学,如果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学生不免感到沮丧,丧失学习信心。一方面,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却处于主动地位。所以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效果不好,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模式严重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理念。所以,数学班主任教师需要转变和更新传统教学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知识的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一)能够增加课堂趣味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以教科书为本,只用教科书、黑板来进行教学。这样就会使数学学习的课堂气氛沉闷。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全身心投入学习是几乎不可能的,所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不但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解决教学问题,而且同学们也可以积极参与到有趣的课堂学习中,发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的主体性[1]。
(二)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索、发展的自主学习能力,来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合作能力,使学生真正理解学习的本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学习习惯的形成对以后的数学学习有极大影响,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形成了良好的综合能力,不止是数学学科上取得进步,还能促进其他学科的优化发展。
二、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现状
(一)学生没有机会进行自主学习
有的学生数学知识水平低并且自主意识差,所以大多数教师不让这些学生自主学习,担心他们的学习成绩下降,影响学习进度等等。这样的话,学生就会习惯被动、被洗脑的学习模式。尽管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但却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学科的趣味性有待提高
小学学生的基本知识水平较低,解决问题能力较低,整体学习经验和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为此,教师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引导和帮助学生的作用。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师采用灌输式教学法,按照传统的教学过程进行教学。无法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和实际学习情况实施教学。如果不能使用灵活创新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堂上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就会逐渐丧失。
三、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逐步赋予学生自主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数学的高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低年级的小学生可能还不能理解自主学习的益处,不能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维的增长,学生就应该开始自行探索了。比如,在学习小学数学《认识万以内的数》知识时,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数数能力,但若是数值过大,到了千或者万的单位,学生就可能束手无策了。古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先教给学生掌握“百、千、万”等单位,后续让学生自行探索这些单位之间的差异,才能真正让学习自主权回到学生手中。
(二)让学生勇敢的进行自主思考
小学数学会涉及到简单的几何知识,这些几何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一大考验。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通过想象力来理解把握几何图形的含义,从而明确图形之间的关系。比如,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课程内容中,老师先把图形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定义理论教给学生,再根据生活中学生熟知的例子,向学生提问:钟表的指针是在作什么运动呢?那表盘是轴对称图形吗?在发布问题之后让学生思考,然后让他们在实践中验证观点,最后得出结论。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还开拓了思维能力,让学生印象深刻。
(三)让学生敢于表达想法
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小学数学教学走向自主学习的关键一步,也是数学班主任促进学生表达能力提升的有效手段。学生只有愿意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师才能真正理解学生,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提高。就学生而言,年龄太小、表达能力缺乏等原因,导致学生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小学数学教师应鼓励学生多用语言表达自己,帮助学生克服害羞情绪,让学生有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为今后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2]。
(四)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实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践是最重要的环节。只有把理论知识应用于数学实践,完成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才能懂得真理。但是对很多小学生来说,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的很好,但是一旦让自己去实践就会落伍。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掌握知识就显得格外重要。比如,在学习几何的时候,有许多几何图形的概念都比较接近,如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等。这时候,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这些联系,让学生将几何图形信息分类,并帮助学生区分和记忆几何图形。同时要给学生提问:这些图形分别是什么呢?你能做出分类吗?这两个图形的四个角之和等于360度吗?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一简单繁琐的知识归纳,通过实践掌握知识,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五)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生接受数学的能力不同,所以对待学生的教育,要有不一样的针对性,目的是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学生在基础知识、反应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整体来掌握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要求和课程进度,组织不同难度的作业,想方设法引导小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3]。把“要我学习”变成“我要学习”。比如,在讲授《混合计算》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选择不同的科目,做到“千人千题”,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入手。而对那些思考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就可以从易到难的布置题目,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意识。
四、结语
数学从生活中发源,学习数学本身就应该丰富而有趣。班主任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数学展现出自己的魅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通过不断创新和探索教学新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唯有如此,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缩小城乡教学差距[4]。
参考文献:
[1] 谷丽杰. 浅谈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策略[J]. 2021(2017-19):165-.
[2] 丁羽.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教学策略的探究[J]. 小学教学研究, 2021(9):3.
[3] 田玉枝.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 学周刊, 2021(30):2.
[4] 肖利. 农村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的研究[C]// 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重庆会场)论文集.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