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属于消化内科常见病,患者以上腹部疼痛、出血、消瘦等为主要表现,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导致疾病癌变[1]。由于胃炎治疗周期长、易反复,加之疾病造成的痛苦和生活影响,胃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影响治疗依从性,不利于获得理想预后。因此,胃炎患者治疗中的护理配合不容忽视,需要采取科学的护理模式改善患者行为、认知,配合护理干预提升患者自护能力以协同提升预后[2]。护理干预是基于一定科学理论,将各种护理措施整合,为患者提供具备针对性、系统性、有效性的护理服务,继而提高护理质量,兼顾身心舒适度[3]。认知行为干预则重点关注患者认知状态对情绪、行为的影响,纠正其错误认知并规范各项行为,继而保持更好地状态应对治疗。本研究将两种护理模式结合,分析护理干预结合认知行为干预对胃炎患者的影响效果,详细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划定研究于2021年1月开始,基于前瞻性分析要求截止2022年12月纳入胃炎患者共计60例。保持组间资料均衡性,根据计算机法,平均、随机划分30例对照组、30例干预组。对照组男性、女性分别为17例、13例,年龄最大73岁、最小32岁,平均年龄(51.08±10.25)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4.65±2.11)年,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7例、初中和高中15例、大专及以上8例;干预组男性、女性分别为18例、12例,年龄最大71岁、最小31岁,平均年龄(51.14±10.08)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4.29±2.48)年,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7例、初中和高中16例、大专及以上7例。对比基础资料导入SPSS分析,体现组间较强的均衡性,统计值>0.05。全部患者均符合《内科学》中胃炎相关诊断标准;患者年龄18-75岁;均在我院规律治疗;均书面签署知情同意;意识清醒、认知正常;临床资料完整且明确本研究。将合并其他消化系统疾病、肿瘤疾病患者排除本研究,剔除凝血功能障碍、免疫系统疾病患者,将认知障碍、精神病史患者排除。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基础性护理措施,针对治疗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情绪调节、规范行为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根据患者认知、行为偏差给予纠正,观察并发症并及时处理。
干预组实施护理干预+认知行为干预。(1)护理干预。首先,从集体、个性化两方面加强胃炎患者健康教育。定期展开健康讲座和知识论坛等活动,发放手册帮助患者了解胃炎治疗、护理和自我护理要点;并以一对一的模式强化宣教,以患者认知程度、文化程度为参考了解其自我护理和健康知识需求,针对性查缺补漏,纠正患者不良的自我护理行为。其次,饮食管理。饮食是胃炎患者控制疾病的关键所在,护理人员告知患者饮食禁忌,叮嘱其以少食多餐为原则,以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均衡搭配饮食并尽量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第三,用药护理,将患者用药方案制作成卡片,上附药物图片和服用方法,发放给患者告知其正确服用。监督、随访患者服药情况并做好不良反应监护。(4)认知行为干预。首先强化患者认知支持,了解患者现阶段认知程度,按照理性思维特点采取认知识别、认知纠正、替换认知干预。以健康讲座、专家论坛的方式围绕胃炎疾病、治疗方法、护理方法和自我调节技巧,以分组讨论的方式强化加深患者认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程度。通过手册、多媒体的方式提高患者认知水平,介绍典型病例在集体教育中开展讨论,引导患者角色模拟,通过共情的方式了解在不同场景、情况下认知调节方法。初步评估患者现阶段情绪状态,分析认知偏差、不良情绪存在的因素,帮助患者明确危害,有意识地自我识别不良情绪并自我调节。(5)行为干预。构建科学、合理的胃炎患者行为干预方式。基于患者肢体活动能力、病情现况指导患者进行肢体放松活动,以图片、视频等方式帮助患者掌握一定的肌肉放松方法。教会患者识别自身情绪、生理状态异常情况,有意识地把控自身不良情况并自我调节。鼓励患者积极表达内心情绪和诉求,协同患者家属共同给予患者陪伴、支持,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指导患者取舒适体位,并在活动过程中观察其肢体情况,避免造成拉伤。引导患者在日常训练、护理中想象美好场景,回想过去美好记忆、畅想未来,配合喜爱的音乐保持其在舒适、温馨的环境下接受护理,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
1.3 观察指标
(1)心理状态:选择焦虑、抑郁量表为工具分别在护理前后评价两组情绪状态,对应量表为HAMA、HAMD,两量表满分均为21分,分数越高表示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越明显。
(2)自我护理能力:以自我护理能力评估量表为工具,该量表包括自护责任感、技能、概念、健康知识4方面,满分均为1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对应方面自我护理能力越强。
(3)治疗依从性: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治疗中的状态将依从性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3等级,完全依从、部分依从患者的占比为总依从。
(4)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评价,问卷中包括护理态度、护理技巧、护理效果多方面内容,患者根据自身感受选择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对应等级,总满意度为非常满意、满意的患者占比。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使用的软件为SPSS20.0,组间计量平均数资料分析使用x̄(±s)描述/t检验,计数指标则使用n(%)描述/x²检验,当最终数据结果对比后达到统计学意义运用P<0.05表示。
2 结果
2.1 两组心理状态比较
护理前两组不良情绪评分无差异,P>0.05。护理后,干预组HAMA、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SPSS分析可见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理状态比较(分,x̄±s)
2.2 两组自我护理能力比较
干预组护理后各项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SPSS分析可见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癌因性疲乏比较(分,x̄±s)
2.3 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
干预组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SPSS分析可见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n(%)]
2.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干预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SPSS分析可见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改变的同时胃炎发病率不断提升,该病是是由多种不同因素引起的胃黏膜急性或慢性炎症,一般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胃炎两大类型,患者均伴随较为明显的症状和疼痛感受,心理负担较重[4]。不良情绪影响行为,间接影响治疗依从性,认知、情绪状态不佳导致患者治疗效果不理想,难以获得理想预后。由此可见,胃炎患者需要配合高质量护理改善患者认知、行为状态,保持积极态度面对治疗并预防并发症[5]。
传统护理模式具备一定盲目性、被动性,不符合胃炎患者日益提升的护理质量需求,且忽视了患者情绪、认知状态对整体治疗效果和健康水平的影响,不良事件预防效果不佳。由于胃炎病程长且容易反复,患者日常生活中自我护理能力与治疗效果、预后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护理干预是一种服务模式,基于患者实际需求,分析患者生理、心理特点,将符合患者实际需要的护理方案应用其中。为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本研究对胃炎患者实施护理干预,重点强化健康教育和饮食等生活方式管理,配合心理护理提高患者知识掌握程度,调节情绪以应对胃炎治疗,明确自我护理的重要性[6]。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干预组自我护理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护理干预能够规范胃炎患者各项行为,提高其日常生活中自我护理水平,更好地配合治疗。
认知决定情绪状态,间接影响行为,积极的认知干预和行为调节是保证良好生活习惯、获得理想预后的关键所在[7]。本研究结果可见:经过护理,干预组患者情绪状态、治疗依从性均优于常规护理患者,P<0.05。究其原因:认知行为干预提高患者疾病了解程度和重视程度,掌握一定的自我护理知识并积极参与到治疗、护理中。该护理模式减轻患者不必要的担忧,缓解患者心理压力,配合肢体锻炼、情绪调节减轻躯体痛苦。认知行为干预纠正患者不良生活习惯,患者掌握一定的自我护理技巧,能够从生活中明确各项行为对其预后的影响,有意识地调节自身行为,提高自我护理责任感[8]。与此同时,护理干预提高患者生理舒适度,配合认知行为干预调节心理舒适度,双管齐下提升患者状态,保证治疗依从性[9]。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干预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护理干预配合认知行为干预患者身心舒适度得到全面改善,满意度、认可度也自然随之提高。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配合认知行为干预符合符合胃炎患者护理需求,可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能够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患者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有所提升,值得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6] 张波. 观察度洛西汀联合认知行为干预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并抑郁症患者疗效[J]. 特别健康,2019(13):243-244.
[9] 魏进,高修明. 认知行为疗法对慢性胃炎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34):19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