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课程《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基础上,如何在大学本科第三、四学年的机械专业课教育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达到由“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切实发挥专业课程既实现专业成才,又促进其精神成人的作用。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是对大学本科四年思政教育连续性的补充。基于热力学与传热学基础课程的分析和思考,提出“全过程育人教学模式”,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学生爱国敬业意识,树立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一、热力学与传热学基础课程的特点和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1.热力学和传热学的课程特点。热力学和传热学都是物理学的重要分支,但是又融合了工程科学的重要内容,更专注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热力学是研究热能与机械能的转换以及工质参与能量转换过程中的应用,而传热学是研究热量传递规律,包括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3]。热力学的基础是平衡状态,不考虑过程发展,只关注最终状态。传热学是一门过程科学,它研究的是热的传递速度和方式,关注过程中热量传递的方向和速率,两者都是涉及到热能的利用。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常见的内燃机、热电厂等热能相关领域的机械设备及运行原理。
热力学和传热学基础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强、定理公式多、逻辑性强、内容复杂抽象。由于其课程特点,极易造成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的难度加大。因此在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教学,对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起到积极作用。
2.热力学和传热学基础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热力学与传热学贯穿当今社会与热能相关的能源动力、化学化工、微电子、医学、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这些领域关系到国计民生[4]。从事这些领域的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更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心态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当今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对待事情有自己的主见,渴望被人理解和肯定。当前社会网络的高度开放化,大学生的思想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由于未踏入社会,思考问题难免片面和盲从。近年来大学生恶性事件不断增加,心里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同时高学历的诈骗,窃取国家机密等犯罪频发,因此掌握专业知识和塑造思想同样重要。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才能在工作岗位上发挥出自己的能力,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热力学与传热学基础》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下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5]。
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内容是全过程育人理念,课程的教学内容综合知识传授和理想信念教育两手抓,挖掘思政要点,与传统的知识点相结合。全过程育人理念即在教学的准备,教学的进行和教学的巩固全过程渗入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研究方法。具体内容如下:1.首先确定课程教学方式目标,课程教案设计和编制渗透思政理论,将树立个人自信,提高学习效率,人生观和价值观相结合;2.课程的重点难点的讲授采取实例与研究方法和学习习惯相结合,讲解关键知识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研究方法;3.课后习题和作业灵活应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日后踏入社会能够快速的投入到工作,参与社会和国家的建设工作。
三、热力学与传热学基础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结合点
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道德教育逐渐的渗透到教学中。例如,发掘并建立热力学四大定律与个人的内在努力的共通点。其中最为重要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说明能量守恒和能量传递方向规律,与个人的学习的目标方向和付出相一致。热量传递是有方向的,有条件,有限度的,在教学中延伸到引导学生确定好人生的方向,帮助学生认识成功的实现是有条件的,教育学生只有努力才能提高实现个人价值和目标的概率。能量不会凭空产生和消失,在教学中引申为努力和回报关系,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只有努力才能得到积极的回报,即使短时间内无法得到,从长远来看是对自身价值的修炼和提高。
传热学主要研究传热学速度和效率,以加强传热或削弱传热为主要目的。例如,提高传热效率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效率相贯通。可在教学中将如何提高传热的效率和提升学习的效率和效果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融会贯通,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效率。热量的辐射是无时无刻的,是相互作用的,可引申为正确的思想和观点的传递是全方位的、相互的,每个人都在以自己正确的行为影响着他人,都是正能量传递中的不可或缺的一员。
(二)新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程的教学目标决定了课程教学重点和难点,决定了教学中所要传授的知识和思想,因此确定在思想政治教育下新的课程教学目标是教学中首要工作和重中之重。
当前的课程教学目标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点的传授,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纳入到课程教学的目标中来。比如热能与机械能转换规律和热能传递规律,与育人和提高个人自信相结合,树立努力而获得成果的正确价值观。梳理课程理论知识点的同时,深入挖掘知识点所蕴含的思政教学目标。两条线并行,形成包括专业知识点和思政知识点新的课程教学目标。例如,讲解内燃动力装置能量转化过程,可以结合中国内燃机技术发展相对薄弱的现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业报国的决心,让爱国情怀的种子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
(三)新课程教案的设计
课程教案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目标的要求,理论结合实际地处理教材,组织教学过程的具体计划。
思想政治教育下新的课程教案是决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依据和具体计划。制定课程的教案的过程中将课程的知识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同步设计,同步教学。例如,讲解状态参数变化时,由同一初始状态出发,经过两个不同的过程,它们的终了状态可能相同,可引申为个人目标的实现有多条途径,最终都会达到成功的彼岸。因此,在教案设计中善于发现思政要点,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四)合理设计课后习题和作业
课后习题和作业是对学习的巩固和升华。合理设计课后习题和作业,坚持理论结合实际工程应用的原则,在学习阶段就建立工程开发的理念,有利于学生毕业后更加顺利和从容的进入工作岗位进行工程开发工作。
合理采取大作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促进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单枪匹马不是当今社会实现工作成果和个人价值的方式,只有团队的协作才能完成科研课题的攻克,在教学中去帮助学生建立独立思考和团队意识,学会处理好与同学、同事、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对企业和国家有贡献的人。
四、结论
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一个人首先要具备的素质。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才能在国家建设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大学教育在不仅在是传授理论知识,更是要教育人,引导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按照正确的方向和轨迹去实行。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在大学中会得到与以往任何阶段都不同的锻炼,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一个合格的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以热力学与传热学基础课程为例,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传统教学中,育人更是育德,将思想道德教育在理论知识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钟玉海.高等教育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9.
[3]何宏舟, 邹峥, 丁小映. 提高《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12,4:65-69.
[4]宋福元, 张国磊, 孙宝芝. 多元融合的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5,7:89-91.
[5]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05-28.
作者简介:孙飞(1986-),男(汉族),安徽宿州人,宿州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助教,工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内燃机工作过程;刘从虎(1981-),男(汉族),宿州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工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绿色制造与智能制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