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俄乌冲突尚未消停,美国硅谷银行又宣布破产,科技巨头持续裁员,刚有复苏趋势的全球经济似乎再次陷入危机,“逆全球化”越演越烈,“超级全球化”举步维艰,原来关于全球化的理论土壤和思想基础难以立足。面对新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制度上的命运和归宿也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中国威胁论”从未停止,世界经济复苏前景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中国又将何去何从?今年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十周年之际,在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会上,中国用时间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为不确定的世界注入了更多的确定性。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积极践行多边主义,坚持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继续贡献中国力量。
一、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球化?
(一)全球化的内涵和外延
全球化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的一种社会现象,并且还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它体现着人类对理想社会形态的一种向往,其内涵在于人类生活一体化的过程,是人类物质上与精神上高度互联互通的一种整体性状态,其核心的驱动力在于资本;其外延在于组成世界共同体的各民族主权国家之间的联系不断的加深,在保持自身特点的基础上,不断取长补短、汲取世界先进的发展理念与发展优势,使自身的发展在成熟的经验中快速成长,同时也为世界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催化的作用。
全球化的出现对整个世界的发展走向提供了另一条崭新的思路,尤其是对各国政治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这不管对于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同时也需要意识到,全球化也是一个高度分化的过程,在人类社会的关键领域,存在着撕裂和分离,它并不单一的体现为联结,在这种综合现象的背后,其衍生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的。
(二)社会主义全球化的内涵和外延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在他们那个时代并没有直接对全球化的概念进行界定,现代意义上的“全球化”实际上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认为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指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本的扩张逐渐形成了世界市场,全球化发展的结果必然是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的“推行”。苏东剧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全球化提供了现实意义: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世界在全球化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一个整体,社会主义国家面对全球化既不能简单抵制也不能盲目迎合,应在充分考虑本国国情和当时的国际环境的基础上,坚持独立自主和社会主义方向,积极勇敢的以开放的姿态参与到全球化中。
最早,社会主义全球化是卡斯特罗针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概念提出的,他认为社会主义全球化是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中国学者俞可平则认为“坚持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球化的理论批判,坚持参与对这种生产方式的实践批判,这就是另外的一种全球化———社会主义的全球化。”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全球化是区别于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它是以马克思主义全球化为指导,其内涵是以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为基础,以和谐共生为目标,生产力高度发展和各国都能受益的全球化。从外延上看社会主义全球化的目的不是实现意识形态的胜利,而是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全球化应当体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维护人类更长远的利益。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球化内涵和外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球化是全球化和本土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本质上看必然体现着明显的社会主义因素,在内涵上必然体现着在全球化过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从外延上看中国的社会主义全球化以构建和谐世界为价值追求,核心理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区域联动带动全球化,实现“和谐世界和包容性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球化在理念上秉承“全面开放”“合作共赢”“休戚与共”,以促进全球变革转型推动全球化新发展为目标;从实践上以“一带一路”为平台,与沿线各国实现共同合作和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进新全球化的发展;从方案上提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中的“五通”理念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全球化理论的核心。
从被全球化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到“和谐世界”,从改革开放到全面开放再到“双循环”,从可持续的发展观到“一带一路”,中国的全球化过程体现的并不仅仅是中国的外交观,也是新时代中国面向全球给出的答案,是中国根据世界发展趋势作出的科学的判断,在这个过程中,经过几代领导人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球化理论初成体系。习近平在深刻理解马克思世界历史的基础上指出,人类社会实际上已经生活在“地球村”上,要客观看待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世界趋势,才能在交往中逐渐摆脱因意识形态、发展模式、社会制度而产生的歧视和偏见,与世界各国“休戚与共”。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球化理论是站在更高的角度,以全人类利益为根基,跳脱了意识形态的争论,共同应对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对社会主义全球化一次理论上的飞跃。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球化发展的理论意义
(一)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变革的一次伟大尝试,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次成功延伸,对世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案和解决方式,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球化的发展,将必然带动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与全球化的良性互动中逐渐成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球化理论不是静态的马克思主义,而是更贴合中国国情的新时代的全球化理论,为当代新世界局势下研究马克思主义全球化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研究范式。
(二)为建构更加契合的全球化体系提供了理论框架
全球化并不从属于某一制度,在逻辑上并非天然带有资本主义的标签,世界历史和全球化并不一直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中心,西方模式并不惟一,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也是历史的必然,因此,新型全球化的构建势在必行。
每个国家的发展历程都不一样,“中国特色”也是众多发展中国家的一个类型,对发展中国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短短的45年时间,中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舞台上举足轻重,这一切归功于中国的“大政府+宏观调控”模式,还有意识形态领域里的统一。中国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坚持“中国特色”,时刻把中国的发展与中国特殊的国情结合起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点也适用于全球化进程中各国的发展。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完成了现代化的开端,结合自身的制度优势,破解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难题。中国正在引领世界上像中国一样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自己的同时如何与国际接轨。正是基于对当前全球化局势的科学的科学判断,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的实际经验,中国提出了新的全球化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中国方案“一带一路”。从区域经济一体化走向全球化。在全球框架内,鼓励文化多样性,在合作中谋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球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为正确处理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全球化关系提供了科学指引
从苏联模式到中国模式,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相互塑形的过程。现实社会主义事业如果没有世界社会主义全球化客体性存在和深入持久的支撑,就不能获得深入的发展。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资本主义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全球化将在竞争中共存,在共存中竞争,因此,共产党人应该以更宽广的视野,站在社会主义全球化的战略高度认识到,积极拓展和创新无产阶级世界的联合形式,形成广泛的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积极发展本国经济,尊重民族的多样性,确保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的权利推动“新全球化”发展,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矛盾。社会主义全球化是全球化遇到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呼吁做出的新路径选择,但这也是世界发展的趋势,中国不主张争霸,也不会自己主动宣称将建立“社会主义全球化”,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世界瞩目的。但是,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规模和数量仍处于弱势,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西化和分化的图谋并未消除,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世界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已经发生改变,发达国家经历过的道路不一定适合在发展中国家适用,要用未来的眼光看待现在,国家的增长发展的方式已经发生变化,地价在长,劳动成本在长,成本的优势已不复存在,总结历史的发展,科学判断未来的发展趋势,用时间的纬度去看空间的纬度,立足全球化趋势,才能在未来世界秩序和国际格局发展变化中成为主要推动力。
从过度依赖外国技术到中国制造再到中国创造,从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全球化到倡导区域经济一体化,从“一带一路”构想到“空中一带一路”,“数字一带一路”,中国逐渐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以中国为首的包括越南、古巴、朝鲜等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代表着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方向,这些国家的共产党领导本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向世人昭示了社会主义全球化的现实力量,尤其是在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国度里成功的开辟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对社会主义全球化更是有着显著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为解决当代全球治理难题贡献中国智慧
21世纪以来全球化危机频发,英国脱欧、难民危机、虚拟经济、科技陷阱、超级资本、网络安全、军备控制、恐怖主义、气候变换、流行性疾病等全球治理难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关注的问题。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都只是问题的表象,其本质还是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和巩固既有的不平衡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原有的“西方方案”已不符合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面对日益凸显的全球性问题,西方大国早已自顾不暇,无力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资源来化解危机,而“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世界政府”的缺失、治理效率低下、治理领导权之争都是全球治理面临的困境。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建立一个有效的共同承担责任倡导合作自治的全球自理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不但可以克服无政府治理的缺陷,还可以有效维持国际秩序。当代国际社会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都在从不同方面、以不同方式促进全球化的转型变革。这些变革在召唤新的全球化理念的出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球化是新的全球化理念,为解决当代全球发展和治理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依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的中国方案。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随着全球性挑战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这不仅事关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而且事关给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定规则、定方向;不仅事关对发展制高点的定夺,而且事关各国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长远制度性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已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同体,只有实现共同发展,才可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也意识到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意义。
(三)积极应对逆全球化挑战,打破霸权主义全球化格局
苏联解体以后,世界从此进入资本主义霸权式的全球化。霸权主义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是其衍生出来的符合西方规则的价值体系,试图通过物质和精神的交互和渗透来达到它们统治世界的目的。这种霸权主义式的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2020年1月31日英国正式退出欧洲联盟,成为国家退出区域合作联盟的先例。其实质是欧盟内部反区域一体化,同时也象征着逆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在逆全球化的冲击下,中国始终是全球化的积极推动者,始终坚持全球化进程不可逆转。在理性处理与全球化关系的同时,中国始终秉承国家意志在全球化当中的导向作用。“一带一路”建设让发达国家看到了中国的崛起,正在崛起的中国从不同方面、以不同方式促进全球化的转型变革。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后疫情时代全球化状态面临重构之时,中国率先布局新基建,在数字经济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消解了西方国家对“一带一路”的质疑,中国通过推进“数字化一带一路”,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建立数字经济基础设施,通过数字技术助力沿线国家发展自己的数字经济,共同打造人类数字经济共同体,推动数字经济全球化,有力反击了“逆全球化”,打破了美国式的霸权主义全球化的格局,也打破了全球化以来以牺牲发展中国家利益来成就发达国家的个人主义思想。中国的发展也并未沿袭军事成功和经济霸权的老路,而是积极的通过提供全球公共政策来实现影响,“它是全球时代真正的公共政策,与常被视为其标志的东西即全球化大不相同。”
(四)“一带一路”引领全球化新发展模式,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一带一路”的构建,是一个创造性的发展模式,是一种新的全球化方案。而作为全球化进程中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逆全球化的发展中,中国成功的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中国之所以能够从参与全球化到推动全球化,迎来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因为中国的全球化与西方的全球化存在本质的区别,中国提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也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广泛支持。新冠疫情的肆虐也使各国意识到国家的领导作用,全球化并不是“去国家化”,在处理全球问题时不能回避责任,政府在国际公共事件中的宏观调控的作用仍需要引起重视,而由此引发的意识形态的争端与对垒也不容忽视。
尽管世界各国对待全球化的态度都不同,但是向往和平,向往富足,追求发展,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思想却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是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全球化道路的原因,也是中国提出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的重要前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获取资源的方式已经大大改善,传统的发展模式急需改善。中国基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而提倡建立的新型全球化在为国家谋利益的同时为世界谋利益,这才是未来世界的发展的新模式。全球化的整体性走向弱势,取而代之的是经济区域一体化和跨区域化合作,数字将取代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在全球快速扩张,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大数据和物联网,云端工作将成为未来大趋势。这种趋势跟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不谋而合,“一带一路”倡导立足周边,以发展中国家为中心,实现“南南合作”。新型全球化发展必然会受到新型经济体的支持,中国也将在这期间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积极推动新型全球化的发展。
四、小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球化思想内涵十分的丰富,它不仅是中国的外交方略,还是中国的全球治理理念,还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它以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为基础,以全球化为时代背景,以中国现代化发展为现实依据,以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为根本立场,依据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构建了一个严密的科学体系,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对全球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它填补了西方失去全球化信念之后的理论空白,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价值,也为众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经验和实现路径。中国正在崛起,中国制度正在走向全世界,中国文化正在走向全世界,中国的崛起这一点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因为它实现了“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当今世界局势的发展,需要全球领导,需要一个有能力的国家承担其这样的角色,能够为全球的发展贡献公共政策,在与世界各国的关系中能够和衷共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谋福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8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经济出版社,2020
[4]于洪军.从参与全球化到打造共同体[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7
[5]安东尼.吉登斯.全球时代的民族国家[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6]马丁.阿尔布劳.中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角色 走向全球领导力的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21
[7]秦龙,赵永帅.从马克思共同体 到人类命运共同体[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9
[8]许艳玲.当代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演进[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3(3)
[9]郑一明,张超颖. 从马克思主义视角看全球化、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4)
[10]李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全球化理念和实践[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11]黄一玲.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经济全球化与贸易保护主义兴衰[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 科学版,2020(5)
[12]孟佳,王晓昆.“一带一路”引领新型全球化发展[J].学习月刊,2019,(4)
[13]方行明,黄书雷.“一带一路”推动的时空变革及面临的挑战和应对[J].理论探讨,2020,(2)
[14]桑鸿波. “中国模式”及其全球化价值指向[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4)
[15]许士密.“逆全球化”的生成逻辑与治理策略[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2)
[16]关于全球化与世界社会主义力量联合的几点思考[J]. 冯敏. 法制与社会. 2010(23)
[17]另一种全球化的替代:社会主义在21世纪发展前景的展望——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李慎明[J]. 刘思源.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07(04)
[18]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 王连喜.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8(04)
[19 ]中国共产党政党自信从哪里来[J]. 张梅龙,曾建平.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21(05)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社会主义的新机遇[J]. 肯尼·科伊尔,陈文旭.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