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基础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吴艳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吴艳,. 高职基础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 中国教育探索,2021.6. DOI:10.12721/ccn.2021.157056.
摘要: 谈教育的坚守和变革问题,既要充满对教育的情感,更要富有对教育的理性。中国在办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现代教育,各类在校学生2.6亿,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特殊教育、民族教育在内的现代教育体系加快建设;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教育公平加快推进,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人人力资源强国”的国家教育战略付诸实施,教育为共和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但我们会发现,我们天天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但人民越来越不满意,是什么原因?这不能孤立地从中国教育内部找原因,当然也不能推卸教育自身的责任。
关键词: 基础教育;现状;发展
DOI:10.12721/ccn.2021.157056
基金资助:

中职院校公共基础教育课程是培养中职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课程。我们要以人本主义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以“手脑并用”“做学合一”为教学原则,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导向;以“科学性”为原则,进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师资队伍、课程考核与管理的综合改革。

一、中职基础教育发展现状

中国教育的变革应包括教育思想的变革、教育制度的变革、教育内容的变革教育方法的变革等。关于教育思想的变革就是要反思实用主义、工具主义、极权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要坚持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来指引中国的教育改革发展,人们常说,中国的教育缺的是教育行动,不是教育思想。我认为,中国最缺的就是先进的教育思想,最不缺的是盲目的教育行动。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先进教育思想作指导?我们认为要用价值主义教育思想作指导。坚守教育价值必须进行教育制度变革。人类历史使我们坚信,唯有制度可以兴国,唯有体制可以兴教,唯有机制可以兴校。一个富有理性和高素质的民族,是一个崇尚制度的民族。一个政党.一个政府的根本任务,是进行制度的设计和安排。世界大国的崛起,无一不是制度变革的结果。上世纪中叶后,中国进行了两次大的制度变革而逐步走上复兴之路,--次是新中国确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一次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中国教育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得益于教育制度的变革。现在反复出现而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也应该在制度设计上找原因。中国教育存在体制性缺位或体制性越位的问题。缺位的是学校办学主体,越位和缺位的往往是政府。长期以来办学体制一元化,管理体制大一统,评价体制唯“分数"。这样的教育体制不但扼杀了学校办学的主体性和教师教育的主体性,更扼杀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创造性,导致教育价值的严重流失和教育尊严的严重丧失。教育体制改革要坚持维护人的主体性、保障教育的公平性、促进教育的竞争性.体现教育的发展性的价值取向。建立促进政府履行教育公共服务职责和促进教育市场竞争的教育体制;建立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的学校办学体制;建立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力的体制机制。重点进行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评价体制的改革创新。

二、浅析强化中职院校基础教育

(一)坚持人本主义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公共基础教育课程应该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与职业素养。首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技术复合型人才,这是让学生在课程中可以感知的环境因素,正所谓职业无贵贱之分(黄炎培的职业道德思想教育),以“职业神圣”的光荣感为课程内涵,增强学生自信心与对公共基础教育课程的认可度,获得职业信仰、职业道德感、职业责任感与自我价值感认同的力量。第二,在相关公共基础教育课程中,多以案例形式激励学生,认识自我,为以后在职业中实现的价值与意义奠定基础。比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等,这些课程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择业从业能力,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建构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三,要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与综合人文素养,感受自我成就,面对困难不折不挠,具备健全人格,提升自我修养。

(二)创新性实践教学的作用

在中职学校课程教学中,教师想要落实好对学生创新性实践教学,教师就需要明确知道创新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到底有什么意义和作用。从而教师才能够选择更好的方式,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创新性实践教学,强化对学生进行创新性实践意识的培养。

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的内化。首先,在中职学校课程教学中,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性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他们大部分学生在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感知上比较薄弱,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想要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一定的理解和感悟,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对于知识理解。而通过创新性实践教学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的实践中,感知相关的课程知识,达到对知识的内化。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在中职学校教学中,通过运用创新性实践教学,可以加强学生的能力。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学生日后在社会的竞争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平时在学校的教育中,教师也十分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这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现在的课程教学中,越来越看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创新性实践教学,便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交流学习,提升师资力量

在公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因此,提升师资力量就尤为重要。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首先,公共基础教育教师定期与专业课教师进行交流,了解最近的专业发展趋势。第二,加强基础课部门的内部交流,比如搭建网络平台,不同教研室定期发布最新的教学、科研动态,有利于其他公共基础类学科的教师学习。第三,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职业教育研讨、培训,普及现代化信息技术,引导教师参与课程更新改革,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所需,提升师资力量。第四,师生共建,以网络平台为依托,把听课、说课、评课经常化,建立教学创新“学习共同体”。

(四)综合评定,革新考核机制

公共基础教育课程的考核比专业课程的考核难度更大。一方面,它包含了基础知识的掌握;一方面,它又包含了对于能力、思维、道德等方面的综合评定。因此,应该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标准,改变传统的期末考试或者考查的评定方式,以多角度、过程性评价完成学生考核。比如,基础知识可以通过试卷考核完成,综合能力评定可以结合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学生实践活动、技能大赛、其他学习方式、自我评定等综合量化完成。公共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师需要将这些考核改革要求内化到考试模式中,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的培养,突出中职公共基础教育课程特色。5.多方位出发,健全教学管理机制课程结构管理与课程计划管理需要整合学校开设的专业与公共类课程,避免重复课程或者近似交集课程的开设,按照公共课与专业课的开设比例,协调发展,达到资源优化与融合,采用不断革新课程内容的方式,推动中职教育的管理与发展。第一,保证公共基础教育课程需要的实训室、场地与经费支持。第二,保证开发课程项目所需的技术支持与经费,比如网络课程开发。第三,根据不断变化的需求,更新教材,创编教材,为课程提供基础保障。第四,保证公共基础教育课程活动的开展,包括技能大赛、美育活动等。

总之,科学建构公共基础教育课程成了课程改革的前提。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深刻论述,从个人与社会需求出发,创建了一套中国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不仅解决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问题,在当下互联网、云端、物联网、一带一路等新形势下,对中职教育与中职公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沈国民.创新人才培养下高职美术基础教育改革探究[J].大观,2020(08):134-135.

[2]张建伟,刘广兵.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困境与对策分析[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10):205.

[3]陈燕华,李银凤,何静,刘洋.高职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状况调查——基于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贯通培养实验项目[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28(06):84-86.

[4]任华英.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中高等数学的基础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5]董显辉.中国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研究[D].天津大学,2013.

[6]刘晓明.高职教育文化基础教育的定位与课程体系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5):43-45.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