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自“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以来,课程思政就成为高校教育重点研究的内容。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科教育的一种形式,意在体现思政教育的普及性[1]。体育课程旨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体育精神是依赖于体育运动、体育知识等方面衍生出来的辅助课程教学的一种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不谋而合。尤其是体育专业院校,更应将体育精神纳入课程思政教育始末,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体育精神是体育活动的灵魂,对于体育课程而言,是培养人才的原始动力。将其与高校思想政治融合,无疑是打开了体育教育新空间。
一、体育精神概述
中华体育精神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凝聚着奋进力量,激励了一代代青年人干事创业、奋勇争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2]。亦包括为祖国荣誉而战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英雄主义精神、超越自我的乐观自信精神、规范有序的公平竞争精神、信任宽容的团队精神、辩证的实用理性精神。体育精神是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心理活动与意识形态,体现在方方面面。单从内涵分析,就包括人本主义、公平竞争、规则意识等等。人本主义是体育精神的基础,强调以人为中心,将人的尊严、个人价值视为首位,基于这一精神,运动员或更加积极可观、自信满满。公平竞争与规则意识是体育活动开展的支点,只有参加赛事的队员具备公平公正、遵循规则的意识,才能营造良好的体育比赛环境。
二、体育精神助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从上述概念不难发现,体育精神与思想政治都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在教育方面有交叉性与互补性。高校体育教育依据大学生基本要求与社会发展形势列出了不同的教育目标,如社会适应目标、心理健康目标、身体健康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运动参与目标等。在体育课程目标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依附于体育精神,才能最大化体现课程教育优势,落实素质培养目标。关于体育精神助力高校体育课程的必要性,笔者主要从两方面展开分析:
一方面,体育精神包括的六项内容与基本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似。如体育精神中包括的“遵纪守法”“团结协作”“为国争光”等内容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爱国”“敬业”“友善”不谋而合[3]。内涵包括的人本主义、公平竞争与规则意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公正”“法治”“和谐”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可见中华体育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与感染力,每一场赛事中,我国体育运动员的顽强拼搏精神都充分体现了国人的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与文化审美。将体育精神渗透至高校体育课程中,可以使学生近距离感知这一精神,进而循序渐进地提升个人道德情操。在体育精神的引导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迎来机遇,三观教育与德育教育目标或有效落地。
另一方面,中华体育精神与思政教育育人目标一致,都是为培养新一代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而奋斗。体育精神中蕴含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要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担当新人为主,重在增强学生的爱国精神、集体主义精神、道德品质与法律意识、社会适应能力等等。体育精神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为该课程在体育教学中的贯穿夯实了基础[4]。新时代教育背景下,体育精神成为了高校思政教育理论完善改进的关键一环。一些专业体育院校,该课程在教学中占据主要地位,体育精神的形成可谓是课程教育的核心,不仅有助于构建体育教育特色品牌,还能健全学生人格品质、提升其身心素质,使其在强身健体过程中树立正确三观。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就是以三观培养为导向,与体育精神教育目标基本一致。
三、体育精神文化价值及使命
体育精神的使命要超越于体育教育,更远超于身体运动。体育精神是体育教育中不能缺失的要素,缺乏体育精神的体育课程教育是难以培养出品德高尚的运动员的。体育精神承载着新的教育方式、新的教育手段、新的物质载体,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提供了宝贵经验。思想政治的渗透改变了传统体育教育模式,实现了德育与体育的融合,为五育目标的落实铺平了路径。体育重在塑造学生健康的身体,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与心理素质,是高校文化教育中一项重要内容。新时代高校体育精神的使命应以突出大学生健康发展为首要任务,科学地规划高校体育文化活动内容[5]。学生将校园视为体育项目与各项活动开展的场所,实现了校园精神群体文化的建设。高校师生在充分认识体育精神文化内涵与教育价值时,便可以在校园环境中体验体育造成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新时代社会发展对于学生的要求较高,健康的身体、坚定的意识、过硬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强烈的爱国意识、集体主义精神等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素。而体育精神的渗透为体育思政课程的教育指导谋求了福祉,其不仅践行落实了自身具备的教育使命,还为高校育人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从高校育人工作方面分析,体育精神从德、智、美、劳等层面完成了育人使命;从社会发展层面分析,体育精神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特点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而文化正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构成部分;从学生自身发展方面分析,体育精神的渗透推动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为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夺取了优势。
四、中华体育精神助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具体路径
(一)建设体育精神教育机制,夯实课程思政教育基础
课程是教育工作开展的关键所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中,需要以体育精神为导向,建设教育体制机制,为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可能性。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应认识到体育精神在育人方面的实质性作用,并将其以丰富的形式与有效的手段渗透至教学,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高校在体育精神教育机制建设中,应结合中华体育精神的内容、内涵、特点等,把握体育精神的教育性与引导性大势,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一般来讲,体育精神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历史性与时代性两方面,以历史性为例,体育精神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但其内核相对稳定,只是在历史的演变与时代的进步中出现一些小变化。体育的历史性特点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见证,是国民精神的见证,也是辅助体育项目发展的根本动力。体育的时代性是相对于历史性的一种特点,在不同时代,体育受到的推崇各有差异,各个时代的体育特色就是时代性的体现,是一种时代精神的缩影。由此可见,高校在体育课程中,应构建体育精神教育体系,坚守新时代育人理念,参考体育教育不同时代的演变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纵向贯穿。同时以新时代不同教育资源为方向,如线上资源、文献资料、课程内容等等,在资源整合中实现横向贯穿。在纵向与横向穿插教育中,体育精神将会以不同的形态体现在课程教学中,如此既能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又能在落实体育教育的同时实现思政育人[6]。高校在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中,应践行体育精神使命,创新教学理念、界定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方案、多元化规划教学内容,不断完善教育体制机制,打通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课程的关节,刷新学生对于体育精神的认知。
(二)研究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走好课程教育融合之路
课程思政教学是现阶段各大高校重点研究的课题,教学模式关系着教育成果,摈弃传统教学弊端,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正是走好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融合之路的关键点,亦是弘扬体育精神的根本途径。现阶段,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因此教师应转换教学思路,多运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模式。隐性教育是现阶段部分高校思政教师重点研究的对象,其主要是在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的情况下,教师以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影响其思想、心理、三观等,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思路。体育精神对于大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信息化背景下,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掌握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如在线上平台观看体育赛事,借助线上互通平台与更多体育爱好者讨论等,在这期间,学生都能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与感召,从而接受以体育精神为介质的隐性教育。高校在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中,思想政治教师可以结合网络资源与时下体育热点整合教育素材,将其中展现出来的体育精神反复凝练,使学生在体育精神中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在体育精神、体育课程、思想政治资源整合中,学生或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三观。体育精神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支柱,高校思政教师、体育教师在从事相关课程教学中,应加强研究力度,探索与时俱进的教学模式,为体育精神更好助力于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做出贡献。
(三)加强体育精神宣传力度,引导学生关注体育精神
宣传是增强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只有引起其情感共鸣,才能为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宣传是引起学生共情的绿色通道,如何有效宣传,还需高校教师结合校内情况设定行之有效的宣传模式,提升体育精神在校影响力。互联网的开放性、广泛性与普及性优势为宣传工作提供了保障,教师在体育精神宣传中,应借助线上途径引导学生[7]。并邀请其积极加入宣传队列,体现体育思政课程教育的人文性。在师生合作宣传中,高校教育将一改常态,使每一个人都成为校园的主角。在宣传工作中,首先应全方位制定策略,理清宣传思路,避免一些毫无价值的宣传降低工作效率;其次应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将体育普及全校。如借助广播室播报一些优秀运动员的事迹,使学生在具体的事件中领悟体育运动的魅力。或者定期举办运动会,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喜欢的项目筛选参赛,为构建校园文化出一份力。或者开发线上平台,播放一些直播体育项目、体育新闻事件、体育赛事,组织学生观看;再次,利用体育馆优势,增设体育项目,营造比赛环境,使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大展宏图。张贴一些体育明星海报,如羽毛球;鲍春来、林丹、傅海峰等,篮球:姚明、张镇麟、郭艾伦等等,跳水:曹缘、郭晶晶等,游泳:孙杨、宁泽涛等等。并在这些体育明星海报上写一些激励运动的话语,以此激励学生喜欢上运动;最后借助新媒体优势,由师生共同宣传,让体育精神贯穿于校园各个角落。如学生可自主拍摄短视频,将自己的运动过程记录下来。或者记录每一场比赛,在校园广告牌中反复播放。或者创建微信公众号,利用微博、抖音等平台讲述一些体育精神、思想政治与体育知识等。新媒体宣传途径广泛,值得高校全体师生开发。
(四)以课程评价验教学目标,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
课程评价是检验教学目标的直观途径,高校在体育课程思政中检验体育精神的教育力度,应依附于特定的评价标准、科学的评价方法、多元化评价主体、丰富的评价项目等,以此检验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效果。在明确的评价信息中,教师可以更好地协调教学,重新规划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方案,确保教育符合学生体育、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需求。以现阶段部分高校教学评价现状分析,依然存在重视课程专业知识教育、轻视学科育人功能的情况。体育课程一般被认定为健康学生身体的途径,教育目标也是围绕强健体魄、身体素质而设定。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高校需要界定科学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最大化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在教学和育人中落实三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目标,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并驾齐驱、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在体育精神与思想政治加持下的高校体育课程要求教师理清教学思路,制定教学目标,以教育目标为导向考评教学成果,在多元化评估中创新教学。完善评价是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核心基础,在评价体系完善中,应将体育专业知识、体育精神领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内容融入其中,多项目考核学生。在评价模式上,应做到周期评价与即时评价相结合[8]。在评价主体上,应鼓励学生自自评与互评,再加上师评方可凸显评价的公平、公正、公开性优势。完善评价体系是教师考量教学成果的关键,是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根本,是践行体育精神的基础。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华体育精神是新时代体育教育中亟需传承与践行的使命。高校是为社会输出人才的主要基地,应肩负起自身教育使命,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良好平台。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在体育精神开发中,应学会借力,借助新媒体优势,借助学生的力量,在多方借力中实现体育精神的传承,为课程教育夺取法宝。
参考文献
[1]吴小彩.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融合路径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3(02):57-61.
[2]刘畅.女排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J].才智,2023(05):181-184.
[3]汪如锋,陈涔,吴霜雪等.北京冬奥精神赋能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方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2,21(12):54-59.
[4]殷鼎,史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2,21(12):60-67+2.
[5]蒋菠,罗雯,蒋继红.赓续红色血脉:百年大党红色精神视域下中国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意涵、瓶颈探赜与协同路径[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2,21(12):73-80.
[6]李小玲.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探究——评《中华体育故事新编》[J].中国油脂,2022,47(12):163.
[7]郏孙勇,陈庆果.中华体育精神与高职体育课程思政融合研究[J].青少年体育,2022(11):31-34.
[8]赵少杰,刘志勇.新时代体育精神与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J].武夷学院学报,2022,41(09):94-99.
作者简介:文锋,1991年8月,男,汉族,籍贯:河南省信阳市;在职单位:湛江科技学院;单位所在省市及邮编:广东省湛江市 524003;职称:讲师;学历学位: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