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融入忧患意识教育的策略
李沛轩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李沛轩,.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融入忧患意识教育的策略[J]. 中国教育探索,2021.11. DOI:10.12721/ccn.2021.157096.
摘要: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既是继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需要,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部分大学生忧患意识的缺乏虽有社会环境的因素,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在培养学生忧患意识方面存在问题。因此,本文分析了高校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融入忧患意识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 忧患意识;中国近现代史;策略
DOI:10.12721/ccn.2021.157096
基金资助:

加强大学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教育,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题中之义。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历史性、理论性和回应现实性特点,决定了它是培养大学生忧患意识的有效平台。以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屈辱史、反侵略斗争史、救亡图存探索史、艰苦奋斗创业史为切入点,将忧患意识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之中。同时在坚持科学性、创新性和制度性原则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忧患意识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策略。

一、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融入忧患意识的必要性

(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强化忧患意识教育的深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集历史性、政治性与理论性于一身的课程。对大学生进行近现代历史教育,首要任务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当前受到西方错误思潮影响,部分大学生不能客观地、全面地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对国家发展所历经的屈辱磨难和仁人志士的艰辛探索,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产生怀疑。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可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使其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提高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和底线思维能力。

(二)开阔大学生的视野,拓展忧患意识教育的广度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智慧。“纲要”的课程特点和教学要求决定了它能够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反对外族侵略的屈辱史、抗争史,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史、建设史和改革史系统地讲解,教育引导大学生以史为镜、居安思危,既要始终牢记近代以来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又要自觉继承弘扬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二、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融入忧患意识的策略

(一)坚持创新发展,拓展忧患意识教育

首先,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忧国忧民情怀教育。“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培养大学生的忧患意识更要立足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忧患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忧患意识是其底色和精髓,其中所蕴含的“安危”“治乱”“福祸”“存亡”等朴素而又深刻的“忧乐”思想,为“纲要”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素材,将其融会贯通于课程教学之中,促进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其对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其次,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共融共促。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的主渠道,在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加强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其与实践教学的协同发展,使大学生在参与和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对忧国忧民家国情怀的认识和理解。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规定一定比例的实践学时和学分,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校园和社会。结合中国近现代史课的教学目的和特点,加强与学校学生工作部和学生社团的联系,依托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采取演讲、辩论、舞台剧、红歌会、学术沙龙、主题党团日活动、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教育;提高忧国忧民的觉悟,增强消忧弭患的行动力。

(二)坚持科学引领,明确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人们面对风险挑战时的一种情感体悟,是人们对现实世界所进行的一种理性的否定性认识,它以人们的危机感、压力感为心理基础,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自觉地理性反思,以期防微杜渐、趋利避害,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地发展。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经忧患沧桑,以史为鉴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居安思危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还要引导其准确把握忧患意识的科学内涵。忧患意识绝不是杞人忧天般的患得患失,更不是心灰意冷、悲观沉沦的非理性情感发泄,而是在忧患中仍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努力寻找突破困境、走向光明的方法。近代以来,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斗争和探索,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都足以说明忧患意识既是一种清醒的危机意识,更是一种深切的责任意识,其最终落脚点是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在教学中必须首先讲清楚这一科学内涵。

(三)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忧患意识教育

首先,建立把忧患意识教育作为融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各环节的制度机制。推动忧患意识教育教学与相关理论研究相统一,实现科研与育人的融通;推动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他育与自育、理论与实践的融通;推动教学媒介的创新,实现课上与课后、线上与线下的融通,唯其如此,才能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提升忧患意识教育的实效性和亲和力。

其次,建立忧患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培养的制度机制。传道者自己要先明道、信道才能培养出信仰坚定、爱国爱党的栋梁之材。培育具有强烈忧患意识和爱国奋斗精神的时代新人,离不开具有忧国忧民家国情怀的教师队伍。要想在教学中自然贴切地融入忧患意识教育,思政课教师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不断提升自身专业修养和传统文化素养,以过硬的政治素质、深厚的理论功底、高尚的人格情怀赢得学生。

三、结语

总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之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指引着新时代中国大学生成长成才。通过近现代国史国情教育,引导大学生厚植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自觉将个人梦与中国梦、个人发展和国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知行合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党的文献,2020(4).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