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又被称作“学校本位课程”或者“学校自编课程”,是学校以国家教育方针、教育目的为指导,依据校内外环境进行分析,以针对学校的特定学生群体所编制、实施的一种地方性特色课程,对于提高学生能力而言具备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即围绕美术本土化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展开探讨。
一、实施本土化校本课程的意义
现阶段美术教学中所应用的美术教材无论同学生的生活关联程度,还是信息量方面,均存在一定限制,此也是造成学生针对美术学习难以提起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注重教材研究,针对教材积极展开本土化校本课程建设,丰富美术内容还可使教学形式更为灵活多变,拉近同日常生活关联。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实施美术本土化校本课程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可丰富美术课堂的教学内容。编写校本化课程是丰富教学内容的重要方式。教师利用校本化途径,可为美术教材增添更为生动形象的内容,如名家名作、生活美术等均可丰富美术教材。其次可有助于当地乡土美术的发展。部分地区在长期社会发展进程中,沉淀诸多优秀的乡土美术资源,借助校本化美术教材的编写可将乡土化美术内容收录其中,如开封朱仙镇的木版年画、淮阳泥泥狗、浚县泥猴张等均为乡土美术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教师应注重乡土美术教学内容的引入,使美术教学更具乡土化。再次为可有效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展开美术教材校本化实践,可将学生所感兴趣、熟悉的内容加入教学内容,部分教学内容须学生、家庭共同参与,这对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而言具备重要意义。最后可拓展美术教学空间。在美术教学中,若教学活动仅局限于课堂,则学生美术素养、操作能力、创新思维的发展均会受到影响。美术教材校本化实践,则可为学生展开具体的学习应用活动及能力培养创造平台,拓展教学空间,增强美术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
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目标
首先需要对地方性特色资源予以关注与利用。教师针对不同类型的地方特色资源需进行深入了解,以确保所选择的美术资源可对地域性、文化性加以体现。艺术教育的革新,推动了美术教育的不断追求和探索,如关注美术教育的人文性、传统性、生活性、民俗性等,只有关注美术校本地方资源,方可使教学活动更具有特色。其次应对资源的可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予以验证。初中美术本土化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除应对地方特色美术资源,还应对资源的实践性予以高度关注,并在实践活动前做好准备,借鉴成功案例并以本土文化特点、调查研究、教学实践等为参考,关注对学生思维影响度、可塑性强度、资源价值大小等影响,设计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案,借助教学案例验证可实践性,丰富地方校本课程资源。地方校本资源的建设除满足师生发展需求外,还可以家乡地域特点为基础,实现美术教材的丰富。丰富美术教材的方法、途径诸多,教师需立足本土化,将周边资源加以充分地利用、开发,增添美术教材活力。
三、中小学美术本土化校本课程实践策略
(一)组织学生进行生态游、户外写生等方式进行美术教育
教师在综合教材内容进行实际教学的时候,可将实际教学拓展到户外,引导学生到户外进行写生,使学生能够观察并感知家乡的美好风光,挺拔的山峦、具有研究价值的遗址、草长莺飞的野外、亚洲第一高山果园……着手于这些美感素材,引导学生用绘画、摄影等表达方式,将亲身感知到的美感进行记录。学生在这之后的很长时间里都会沉浸在自由、欢快的气氛当中,由于学生是真的感知到了现实生活中的美,也就感知到美术的美在于创造与发现,养成发现美和记录美的习惯。
(二)在校本文化活动当中融入乡村美术教学
想要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实下去,面对所有的学生,需要在校本文化活动当中融入乡村美术课程的实际教学,因为乡村美术课程的实际教学属于多元化教育,学科的跨度较为广泛,实际进行融合的时候难度非常大。校本文化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展,有助于学生对乡村文化的深入了解,有助于乡村文化同美术课程实际教学的有效融合。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把乡村资源当中的植被、农作物、民族文化等都融合到其中,使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到乡村文化,推动学生个体文化、艺术水平的有效提高。实物绘画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补充,可切实提升学生个体进行欣赏、动手实操的能力。在完成绘画活动之后,教师需要及时将学生的作品收集整理起来,之后进行各种展览竞赛活动,比如《最美家乡》风景展等,学生在学习了《泥土的味道》之后,就可以组织召开泥塑展览活动,把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收藏整理,丰富的课外教学活动能够切实激发学生参与美术课程实际学习的兴趣与热情,给美术课程的实际教学增添全新的活力,更对校园文化进行有效的充实,能够让乡村美术课程的实际教学更为立体化与多元化,能够真正地将应试教育转变成为素质教育,真正跟随教育部门的有关政策,引导学生发展自身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利用身边材料,自主设计美术作品
校本课程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即为利用身边材料,展开具备本土化特点的美术作品设计。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小学美术越来越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予以足够重视,并增设部分手工创作内容。乡土资源中存在着人物、动物、植物、生活用品等多元化的造型资源。近年来社会利用乡土造型展开美术创作的案例尤为普遍,如利用秸秆制作清明上河图及利用粮食创作人物画等,学生对此产生浓厚兴趣,此类乡土造型资源尤为简便。因此,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利用乡土资源展开美术创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美术校本课程的实施、开发,需将新课改基本精神加以充分体现,将校园文化、地域文化视作重要课程资源,加以展现时代特征,调动师生积极性共同参与到课程建设中,促使校本课程成为美术课程中的有机构成部分。教师可借助当地资源开发本土化校本课程、利用身边材料自主设计美术作品、注重废弃物品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方式,丰富美术内容。
参考文献:
[1]俞晶晶.以乡村资源提升美术教育有效性的途径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7(23):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