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增强,各种现代化的观测仪器设备在气象部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使得地面气象观测技术逐渐朝着科技含量高、准确度高的自动化观测技术进行过渡,为天气预报和气象观测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支撑。但是在使用自动化技术开展地面气象测报中,往往会出现异常数据,严重影响着台站测报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对于测报人员来说,如何结合当时天气情况来处理这些异常数据显得极其重要。
1、自动气象站地面测报异常数据
1.1小时降水量和分钟降水量不一致
对于地面气象自动监测设备来说,其对降水量的参数设置是“有:人工”,在实际的地面气象观测中,通常会遇到小时观测到的降水量同分钟降水量不符的情况,分钟降水量显示正常,而却没有显示小时降水量数据,为了保证降水量观测数据的准确性水平,观测人员需要根据实际降水量数据,利用人工方式来修改小时降水量数据,以对小时降水量数据进行控制;若是对小时降水量不采取任何措施,会累积造成小时降水量与分钟降水量数据不一致的情况,进而影响气象观测结果。在每天的正点时分,地面气象观测设备往往在分析和处理数据,此时的显示灯颜色为黄色,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质量,使台站运行时可以准确分析和处理观测数据信息,此时显示灯的颜色为绿色,这种情况下不会影响正点气象观测数据质量。
1.2降水量记录故障和数据记录超标
在实际的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中,一旦发现自动站记录的降水量数据出现异常问题,此时可以通过人工观测到的降水量对现有的降水量数据进行替代。在该过程中,人工观测到的雨量将会代替之前的雨量记录和修正问题,在对降水量数据进行修改的过程中,可能会有正点时的降水量数据比最大值降水量数据还要大的情况。此时,即使借助于地面气象观测软件也很难对降水量数据进行准确记录和处理,通过人工干预也不能解决该问题。这种问题的正确解决办法是,需要测报人员对地面气象观测的审核程序软件进行更改,也就是调节降水量的最大值,测报软件就能正确处理异常的降水量数据信息。需要引起测报人员注意的是,在降水天气出现时,若是利用人工降水量替代每小时的降水量数据,应始终确保输入系统中降水量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水平,以保证地面气象观测设备可以持续稳定的运行。
1.3小时降水量和蒸发量累计值同日合计值不相符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在对小时降水量和蒸发量数据进行维护的过程中,删除或修改滞后降水量、异常蒸发量数据,忽略了对对应时次的更正报,进而导致气象资料业务系统MDOS中的小时值同台站完成质量控制后的小时数据不一致的情况。在这种疑误信息出现后,应对小时降水量、蒸发量以及日合计值进行认真校对,使用正确方法修改错误数据,在修改完成后应反馈正确数值。
1.4气候观测、发报时次自动观测记录缺测分析处理
为了增强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和上传气象要素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水平,在实际的测报工作中,若工作人员发现气候观测、发报时次自动观测记录缺测或异常,应及时启动应急措施,将人工观测和人工补测资料替代地面气象自动观测项目。若是一般时次不进行补测,而在规定编发气象观测时次的气象要素数据出现缺测,可以使用人工数据补测;若正点后10min内观测数据缺测,不需单独补测,应对该时次的数据信息进行缺测;若地面辐射项目观测数据缺测或异常,可以借助于毫伏表进行人工补测;若在拍发航危报时次气象要素数据缺测,使用人工观测数据对所需的气象要素数据进行补测和发布,同时还要将人工补测的数据正式记录到气象观测资料中,还要输入到A文件中,同时在观测薄和V文件中进行详细标注。
1.5温度数据异常或缺测
若是在观测工作中发现温度观测数据异常或缺测,需对温度传感器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判断其是否出现故障,可根据以下方式进行排除。①用双手握住温度传感器的感应部位,利用手上的余温查看温度数值是否发生变化,进而对感应部位的正常与否进行判断;②打开百叶箱中的温湿度接线盒,通过万用表的电阻档来测量1与2或3与4接线处之间的电阻值,通常情况下该数值接近0,相对较小,随后则是测量1与3或2与4接线处间的电阻值,若测出的电阻值处于80~125Ω范围内,且电缆线无异常情况,则可能是温度传感器出现故障;③利用替代法,将温度传感器利用地温传感器进行替代,接着将温度传感器防雷板上的接线端口从1~4逐一取下,将地温传感器一端直接与防雷板温度端口相连,另一端则在百叶箱内进行放置,并对温度数值进行检查,判断其是否正常,若是数据正常,则可能是温度传感器出现故障,直接更换即可,反之,则说明是温度传感器正常,可能是温度通道出现故障问题,需逐一检查温湿度接线盒、延长线及采集器连接处;④如若观测到的温度数据有跨越式跳变出现,则说明是屏蔽线出现异常,需对其进行检查,若是确定屏蔽线异常,需对其进行更换。
3、地面气象测报注意事项
(1)针对地面测报中比较明显的错误,需结合实际情况对错误进行修改;若是观测数据出现异常,需要测报人员对前后出现的多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根据当时天气变化规律,使用科学有效的方法综合判断异常数据,并对其进行准确处理,若该时次不能准确判断异常数据或者不能对异常数据及时进行处理,可在判断疑似记录后,来修改正点长Z文件数据,并将其重新生长正确的长Z文件,第一时间进行上传操作。
(2)台站中计算机和备份机器应该进行专机专用,禁止在计算机上安装同测报工作无关的软件,定期做好计算机系统的维护工作,定期查杀病毒,确保性能状态良好。定期做好备份机内观测数据资料和对应软件参数的同步工作,值班人员需熟练掌握备份机的更换方法,应保证每个观测人员都能更换备份机,且快速、准确地与电缆线进行连接。
(3)若是因网络故障或其它原因造成加密天气报或天气报不能及时上传,需在数据上传的规定时效内,选择其它途径或方法将基本气象数据资料向省级气象信息部门进行传输。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的顺利推进,各种新技术和新装备陆续投入到自动气象站中,实现气象部门基本实现了自动化观测,有利的支撑了气象业务服务的顺利推进。与此同时,需要观测人员对整个业务流程和各种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进行熟练掌握,以将地面测报异常数据出错率降到最低,推动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持续推进。
参考文献:
[1]蔡文军.基于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调整后异常数据处理探讨[J].数字通信世界,2019(2):127.
[2]郭燕飞.自动气象站改革后地面测报异常数据处理方法[J].农家参谋,2019(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