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当前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日益显著的背景下,针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创新、完善和优化,从传统更加注重理论方面的学习和培养的模式中走出来,进一步转变和创新,更加关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使其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增强,更有效地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和岗位要求,从而推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得到充分培养,同时满足相对应的人才培养需求。
一、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内涵分析
培养与造就高素质人才本就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实施主要目的,也是高校发展的关键。制定出科学、导向且具有可操作性的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则是有效提升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也是优化与改进高校评价体系的关键。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主要是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我们可以将其分成一般素质、核心素质,其中一般素质主要是指高尚的道德素质、健康的身体素质、基本的法律素质、优秀的职业素质以及强烈的团队素质;而核心素质则主要是以创新素质、科学素质、信息素质、人文素质等为主。高校学生综合素质主要就是指一般素质与核心素质的综合体现。
二、高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课堂教学内容比较单一
就传统的教育模式来说,我国一直以来都将课堂教学作为本科生主要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占据绝对的比重,就算是实践性较强的工商管理专业也是如此,很多学校并不能认识到实践教学对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的作用,学校对实践教学缺乏一定的重视,使得老师在教学时也不会采取新颖的教学模式,传统的理论教学也一直被延续下去,与之相对的实践教学模式仅仅存在于教学工作的表面,在实践教学工作上一直存在形式主义,教学形式只偏向于完成任务,并不存在系统的规划。
(二)“双师型”教师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支撑度不够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人才质量的高低与教师队伍的能力与素养有直接的关系,多数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是从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专业教师队伍,虽然,理论知识扎实,但缺少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毕业生在企业中从事岗位既要应用基础、专业知识,又要用到沟通、表达、计算机与办公设备的使用和写作能力,是对学生的综合考验,这些知识和综合能力的获得,在大学学习过程中是分散的、碎片化的。
三、高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渗透与实践对策
(一)着重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想确保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得到更有效地执行,从而体现出良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效果,在实践过程中就要充分把握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环节,切实有效地体现出实践性,使学生所掌握的理论基础知识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切实有效地应用,从而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和作用提供必要的保障。在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入学日之前的两年,要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相对应的专业知识,夯实相对应的理论基础,在大学三年级之后进入企业实习。同时,在实习总结的过程中,及时有效地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在问题解决和处理的过程中,使自身的专业知识、理论基础进一步强化,通过实习的锻炼和教师的引导,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决策能力,从而为自我更有效地完成相关工作任务及体现应有的岗位胜任能力提供必要的支持。
(二)强化对学生的德育和价值引导
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特点,通过完善或重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方法,在“商务沟通”课程教学中启发学生对工商管理领域所涉及的管理和沟通伦理及道德问题进行批判性、理性、积极向上的思考,做到思政教育元素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充分体现,引导学生在商务沟通理论知识的学习中传承我国传统的优秀商务文化,提升人际沟通中的文化自信、人文素养和人格修为。同时,加强专业课教师同思政课教师的沟通交流,不断挖掘课程思政教育元素,致力于专业课教学对学生伦理道德和文化价值的正确引导和强化。
(三)加强工商管理的师资团队建设
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加强,教师是工商管理教学的主要完成者,只有教师对企业的运营模式有深入的了解,并具有足够高的授课能力才能保证实践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师拥有企业的工作经验就自然会了解企业实际的运营模式,而现阶段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授课教师在这方面的经验不足,往往存在教授理论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问题,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结合自身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实际多与各种企业进行联系,交流帮助老师了解不同企业的实际运营模式,让教师认识实际的同时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另外,在完成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学校要激励老师到企业中从事一部分工作作为副业,对老师自己开设公司的情况或者参股公司的情况持鼓励态度,只有这样才能让专业教师更深刻的认识工商管理实践领域,掌握企业的实际运作过程、具体环节与流程等,并从工作中积累经验,最终运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去。
(四)拓展合作深度,形成全方位校企协作模式
企业管理实践对管理人才技能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管理者除需要掌握管理学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具备不同行业相对应的行业应用知识。在传统培养模式下,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入职后在工作岗位上逐步完成。而在“通专结合”培养模式下,这一过程可提前到学生阶段。有条件的高校可结合培养目标定位,将必要的工科知识纳入工商管理课程设置当中,以“管理专业+行业知识”为内容,实现跨学科培养。由于在合作企业选择、培养定位确定中都充分考虑了本校的学科优势,可确保跨学科培养的可行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在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工作中应结合学生职业技能发展特点、未来就业竞争能力发展需求等,完善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采用项目教学法、实践训练教学法、创新性教学法等增强学生职业能力、就业竞争力,达到预期的育人目标。同时还需使用科学化的方式拓宽学生毕业的就业渠道、就业途径、就业空间,制定完善的就业渠道拓展战略、机制、体系,为学生后续顺利就业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卢玉.高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现状和对策分析[J].科技资讯,2021,19(29):106-108.
[2]刘倩倩.高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渗透与实践对策[J].科幻画报,2021(09):233-234.
[3]黄尹琳.产学研用模式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06):135-136.
[4]刘世平.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J].商业文化,2021(07):118-119.
[5]刘洁.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07):131-132.
1. 个人简介: 孙婵,女,汉,湖南冷水江市,研究生,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讲师,专业方向:人力资源、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