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融合策略探究
王玲玲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王玲玲,.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融合策略探究[J]. 数学教学与研究,2024.12. DOI:10.12721/ccn.2024.157115.
摘要: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育的深度融合,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经历了颠覆性的革新与转变,开辟出一条全新的教学路径。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数学教学变得更加生动、直观与高效。这一融合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学效果。学生们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从而在数学学习之旅中能够收获更加出色的成绩表现。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DOI:10.12721/ccn.2024.157115
基金资助: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领域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将信息技术巧妙地融入教学之中,教师能够极大地优化教学方法,为学生打造更为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这种融合不仅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融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不仅承载着重要的现实价值,更蕴含着深远的教育意义。第一,信息技术如同一股清泉,为数学教学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和多样化的工具,成功打破了传统教材的束缚,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借助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教师能够轻松呈现更加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这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唤醒了他们内心对知识的渴望。第二,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了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和个性化。通过在线平台、实时反馈系统等信息技术手段,教师能够与学生进行即时的交流和互动,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需求。同时,信息技术还能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量身定制的学习资源和路径,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下成长。第三,信息技术在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和效果方面也发挥着关键作用。它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和学习管理,有效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提升了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提供了多样化的评估手段与详尽的数据支撑,使教师能够全面且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和反馈。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融合策略

(一)利用微课视频,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预习环节被视为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成效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促使学生预先接触新知,识别学习中的难点与重点,以便在课堂上集中解决疑惑,从而有效增强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学习成效。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预习方式常因缺乏个性化引导和趣味性,导致学生的预习参与度不高,难以达成预期的预习效果。信息技术的融入,如同一股新鲜的血液,为学生的学习效率带来了显著提升。微课,以其短小精悍、主题鲜明的特点,成为引导学生预习的有效工具。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微课,为学生规划预习内容与指导方法,为预习环节注入勃勃生机,使预习效果倍增,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微课预习的高效性不容忽视。为了充分发挥其优势,教师需要精心策划微课视频内容,将课程中的知识点巧妙融入微课视频中,激励学生积极参与预习。

以“统计调查”这一课程内容为例,教师应清晰地设定其教学目标——深化学生对扇形统计图实际应用的理解与掌握。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精心策划一系列实践活动,如设计问卷、指导数据收集与整理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统计调查的全过程,从而锻炼他们的统计调查能力,还能促使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提升信息数据的处理技能。通过亲身参与和实践,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扇形统计图在数据处理和展示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深化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

(二)运用几何画板建模,探寻数学规律

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凭借其强大的功能,能够生动直观地展示图像的动态变迁,引导学生深入发掘几何世界的奥秘,从而确保教学的实效性。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挖掘几何画板的测量与绘图潜能,将其作为一座桥梁,连接起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道路。通过这一桥梁,学生得以在动手实践中主动探索,深化对几何原理的理解,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以“等腰三角形”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几何画板轻松绘制等腰三角形,并动态地展示其底边中线、顶角平分线及高线重合的奇妙过程。这一动态展示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引导他们仔细观察这些线的位置变化,从而直观感受到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独特性质。这一过程不仅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还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学生能够从图形的变化中敏锐地捕捉到数学规律,将原本抽象的数学概念具象化,真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三)融入游戏化教学,增添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里,数学常被看作一门严肃且抽象的学科,难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教师拥有了将游戏化元素巧妙融入数学教学的崭新途径,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既具挑战性又充满趣味性的游戏化学习氛围。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数学游戏、组织知识竞赛以及打造虚拟实验室等多元化活动,将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巧妙转化为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游戏任务和挑战。这些游戏不仅寓教于乐,还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探索数学规律,解决数学问题。

以“数与代数”的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围绕核心知识点,设计出丰富多样的游戏化元素。比如,针对某一具体的代数公式或运算规则,教师可以设置不同难度级别的游戏关卡,每个关卡都蕴含着特定的知识挑战和解题任务。学生在攻克这些关卡的过程中,不仅能够逐步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在收获成就感和满足感的同时,享受到数学带来的无限乐趣。

三、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融合变得愈发重要。信息技术不仅能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的教学手段,还能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内在动力。通过巧妙融合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构建更加生动、互动的数学课堂,助力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并提高他们的数学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技巧。

参考文献:

[1]金寿华.例谈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策略[J].考试周刊,2020(43):69-70.

[2]尤明会.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融合[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4(04):49-51.

[3]卢冰洁,李燕.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融合策略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3):102-103.

[4]方向陆.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融合策略探究[J].学周刊,2024(14):65-67.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