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中心具有综合性特征,较常用于消化内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呼吸内科等疾病的诊疗工作,在此过程中,使用的内镜器械有多种,包括胃肠镜、治疗镜、超声内镜等,通过以上设备结合内镜下取检行病理检查,可以明确检出患者病灶详情,为临床医师的诊疗工作提供良好辅助[1]。感染控制流程优化管理是内镜中心的常用管理方案,有控制感染率作用,在此期间实施一般护理时,管理效果无法达到最佳,这与一般护理方案的针对性不强有密切关联[2]。循证医学是循证护理方案的理论基础,是结合既往护理经验及当前实际情况制定护理计划的干预措施,具有预见性优势,能够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降至最低,近几年,循证护理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取得的护理成效均较优异[3]。鉴于此,我院在2021.4-2022.4期间抽选内镜中心患者120例为样本,探究内镜中心实施感染控制流程优化管理方案时,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设定于2021年4月份至2022年4月份,于此时段纳入120例内镜中心患者实施对照分组研究,以患者的就诊时间进行划分。即2021.4-2021.10期间就诊的60例患者为对比组,2021.11-2022.4期间就诊的60例患者为讨论组。对比组内,21例为女、39例为男,年龄分布于32到74岁范围,中位(49.28±5.47)岁;患病时间分布于3天到8个月,均值(2.56±0.13)个月;体质指数即15.2到30.6kg/m2,均值(21.36±1.34)kg/m2;患者类型:13例为泌尿外科患者、18例呼吸内科患者、12例普通外科患者、17例消化内科患者。讨论组内,22例为女、38例为男,年龄分布于32到76岁范围,中位(49.57±5.28)岁;患病时间分布于3天到9个月,均值(2.64±0.18)个月;体质指数即15.5到30.4kg/m2,均值(21.41±1.29)kg/m2;患者类型:14例为泌尿科患者、17例呼吸科患者、15例外科患者、14例消化科患者。以上两组临床基本资料间不具有突出差异,P>0.05,有比较意义。此项研究符合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要求。
入组条件:(1)患者与其家人对此项研究详情了解并表示愿意参加;(2)患者意识清醒;(3)患者在交流及沟通方面无障碍;(4)患者有齐全的临床基本资料;(5)患者认知方面无异常。
剔除条件:(1)患者研究依从性不佳;(2)患者对内镜诊疗技术有禁忌;(3)凝血机制存在异常;(4)精神或者心理层面存在严重障碍;(5)研究期间明确退出或者转院意愿。
1.2方法
对比组实施感染控制流程优化管理措施时采取一般护理方案,即严格按照科室护理相关规章制度完成各项感染控制管理相关操作。
讨论组实施感染控制流程优化管理措施时采取循证护理方案,即翻阅既往文献,归纳内镜中心感染控制管理过程中易产生的问题,包括制度、流程、人员、布局及设备管理方面的问题,而后结合实际,对内镜中心的管理体制进行优化与完善。(1)对制度进行完善,即对内镜中心的防护体制、感染控制体制、手部卫生管理体制、隔离消毒管理体制、一次性医疗器材管理体制、废弃物管理体制等进行优化,以降低感染事件发生率。(2)对流程进行完善,实施内镜清洗消毒流程时,工作人员需严格佩戴防护设备,登记防护设备的每天应用情况及消毒情况;记录每天使用的消毒液浓度,使用内镜人员的基本信息,及内镜器材的型号,完成后登记者需将全名签于登记单处。控制清洗消毒内镜的流程,以确保其清洗消毒流程具备规范性、系统性。此外,工作人员应在上班之前与下班之后以含氯消毒剂擦拭检查室;以一人一瓶原则使用氧气湿化瓶,运用之后,应及时送到消毒中心实施消毒灭菌处置,检查室内设备需每天更换。按照分类要求处置医疗废弃物及生活废弃物;使用内镜之后,需按照要求规范对其实施床侧预处理、清洗、消毒、灭菌处理,可以提高感染控制有效性。(3)实施培训管理,定期组织培训措施,培训内容包括防护、职业暴露、消毒清洗操作等,以提升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及能力,明确职业暴露的危害,了解正确的消毒清洗流程,有保护工作人员身体健康,降低患者感染率作用。(4)布局与设备管理,对内镜中心的布局进行优化,明确候诊区、复苏区、诊疗区,就诊流程和方位指引标识到位;此外,内镜中心设有内镜消毒清洗间,清洗间内按系统进行严格分区,设置储镜室,清洗消毒后规范干燥存放,并定期对内镜清洗消毒效果和储镜室环境进行生物学监测,做好追溯。
1.3观察指标
(1)评估组间感染事件发生率,包括泌尿感染、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总发生率=泌尿感染发生率+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消化道感染发生率。
(2)评估组间患者满意度评分,即依据满意度问卷调查表方式在患者中展开调研,问卷内容包括工作人员专业能力、消毒质量、感染控制、服务态度等4个维度,各维度调研分值范围即0分到100分,满意度高时,分值较高。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统计处理方法是SPSS23.0系统,计量数据经(±s)描述,经t检查,计数数据经(n%)描述,经X2检验;P<0.05为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评定标准。
2结果
2.1讨论组与对比组的感染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整理发现,相比讨论组的感染事件发生情况,对比组中发生泌尿感染、消化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的患者较多,即对比组感染事件总发生率较高,组间有统计学差异,对照显示P<0.05。如表1。
表1.讨论组与对比组的感染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2.2讨论组与对比组的患者满意度评分比较
整理发现,相比讨论组的患者满意度评分,对比组患者在专业能力方面、消毒质量方面、感染控制方面、服务态度方面的满意度评分较低,组间有统计学差异,对照显示P<0.05。如表2。
3讨论
在我国医疗事业持续发展背景下,内镜技术有迅猛发展,致使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概率、使用范围逐渐增加,这是因为该技术有医疗费用低、创伤轻、操作便捷等优势,泌尿科、消化科、内科、呼吸科等患者的临床检查与诊断中较常使用该技术,能够将患者体内病灶分布情况进行清晰显示,还可以运用该技术取适量病灶组织实施病理检查,继而明确患者疾病类型及进程,这对于保障患者身体康健、生命安全而言有重要临床意义[4-5]。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如果存在不规范操作,或者内镜消毒清洗的流程不严谨时,会增加院内感染事件发生可能性[6]。故而,内镜中心实施了感染控制流程优化管理措施,有减少内镜中心感染率作用,为进一步提高控制感染有效性,需在实施该项管理措施时,采取护理方案进行完善。
循证护理即分析总结既往存在的问题,而后与当前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相关解决方案,以降低风险事件发生可能性,提高临床效果的护理方案[7]。内镜中心的感染控制流程优化管理方案运用期间,采取循证护理方案后,工作人员对管理期间存在的问题有清楚了解,以此为根据,对内镜中心的管理体制、清洗消毒工作流程、人员管理及布局等方面进行优化,可以较好降低由于制度不完善、流程不规范、人员操作能力不高、布局不合理等引起的感染事件发生率,有提高内镜诊疗安全性效果,这对于促进患者身体康复效率有显著促进功效[8-9]。该项研究数据显示,讨论组的感染事件发生率较对比组低,患者满意度评分较对比组高,组间对照P<0.05。说明循证护理措施在内镜中心运用之后,感染控制流程优化管理方案的效果提升,感染事件发生可能性因而降低,经临床调查发现,大部分实施内镜诊疗方案的患者对该护理管理措施满意。分析原因可知,循证护理措施运用之后,内镜中心的管理制度及内镜器械处理流程等均得到明显优化与完善,此外,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与专业能力有明显增强[10]。
综上,为减少内镜中心感染率,需在感染控制流程优化管理措施实施过程中加入循证护理,有促进管理有效性,降低感染发生率效果,在提高内镜中心患者满意度方面有显著促进。
【参考文献】
[1]王燕梅. 循证护理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应用效果评价[J]. 系统医学,2021,6(6):143-146.
[2]于晓平,宋维娜,张静. 循证护理模式对鼻内镜下鼻息肉切除术后患者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20,26(14):24-26.
[3]陈越如,郑桂贞,李洁. 循证护理对提高胶囊内镜检查患者依从性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21,27(13):151-153.
[4]陈雅真,郭丽芸. 循证护理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术后肠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J]. 基层医学论坛,2020,24(15):2129-2130.
[5]唐文雅. 腹腔镜下内镜微创保胆术后病人拔除胃管时机的循证护理[J]. 全科护理,2021,19(8):1034-1038.
[6]李雯,郑红宇,王苹,等. 循证护理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患者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19,25(12):89-91.
[7]周媛,杨丹,付金萍,等. 鼻内镜下翼管神经切断术手术室集束化循证护理方案的构建与应用效果研究[J]. 中国当代医药,2021,28(21):246-249.
[8]蔡贤黎,张琦,方芳,等. 无痛内镜诊疗患者离院管理的循证实践[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9,35(24):1869-1872.
[9]林翠莹. 经鼻内镜手术治疗早期鼻咽癌患者围术期循证护理的效果分析[J]. 医药前沿,2021,11(29):142-143.
[10]王建新,范严君,杜冰. 循证护理对ERCP术后鼻胆管引流患者舒适度和护理质量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21,27(13):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