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22年3月-2023年3月收治70例患者将其随机的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各35例。对照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50.55±4.78)岁;实验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40-74岁,平均年龄(50.67±4.6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上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
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方法,即在患者入院治疗后结合患者的病情严重情况以及各项基础需求,为其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在护理时要重点监测患者身体指标变化情况,在身体指标出现异常时需要第一时间将相关问题反馈给主治医生,避免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
实验组患者则实施系统化呼吸系统管理护理模式,其具体策略如下:一是做好术前护理。在手术正式实施之前,需要先对患者的肺功能、血气状况等进行分析,了解患者肺功能情况以及血液中氧、二氧化碳的含量。然后做好健康宣教工作,系统化呼吸系统管理是一种全新的护理模式,许多患者对于相关护理模式的了解认识不足,不明确其用途,因此如果贸然应用相关护理方法,患者可能会出现明显的不适感,护理配合度因此比较低。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影响相关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所以说,在相关护理模式应用前需要提前告知患者该护理模式的特征及作用,并帮助患者改正一些不良的生活作息习惯,比如说,对于有吸烟史的患者需要戒烟。同时要让患者认识到开胸手术的实施会使得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因此导致咳痰和呼吸困难,这也是呼吸护理实施的必要性,通过有效的呼吸护理管理可以锻炼患者的呼吸功能,使得患者在术前及术后更好的配合护理工作实施,减轻各项不适症状帮助他们更好的恢复健康。当然,术前还需要做好呼吸功能训练方法的传授工作,要指导患者学会深呼吸,锻炼呼吸组织功能,引导患者学会有效咳嗽,讲解正确的咳嗽方法,保证咳嗽时能够顺利将呼吸道的分泌物顺利排出。在锻炼患者呼吸功能时,必要情况下可以应用呼吸功能训练器,对患者进行专项训练。
二是做好术后护理。在患者手术结束之后护理工作的高质量实施至关重要,其可以帮助患者有效减轻各项不良症状,促使患者在更短的时间内恢复健康,其也是系统化呼吸系统管理显现作用的关键阶段。在术后要注意观察患者呼吸道是否畅通,要及时协助患者将体内的痰液排出,并对患者的咳痰效果以及痰液性质等进行记录评价,减轻呼吸道的压力。如果患者在术后呼吸道有较多分泌物,通过自主呼吸、咳痰的方式难以顺利将体内的痰液排出时需要使用专业的辅助设备帮助患者排痰。在护理管理期间还应当鼓励患者积极主动进行早期下床活动,早期下床活动可以促进体内痰液的松动,使得痰液能够及时从体内排出,更有助于健康恢复。当然在引导患者进行早期下床活动时,还需要控制好活动的频次、时间等等,保证运动量科学合理。
3、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咳痰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等,做好相应的数据统计工作工作。
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两组患者咳痰效果比较
在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咳痰效果时,其具体情况如下表1所示。
表1两组患者咳痰效果比较(n,%)
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对比
因为患者自身身体素质存在差异,部分患者的耐受能力比较差,因此在爱临床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有出现并发症,其主要包含有肺部感染、发热以及痰液阻塞三种情况,其具体如下表2所示。
表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对比(n,%)
三、讨论
临床上针对胸外科患者的护理模式多种多样,不同护理模式所呈现出来的效果差异显著,本研究则主要从呼吸管理的角度着手,详细分析了系统化呼吸系统管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最终结合相关数据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相较于传统护理模式来说,系统化呼吸系统管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患者的咳痰效果更加理想,且术后出现并发症概率更低。总之,结合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针对胸外科患者临床护理期间应用系统化呼吸系统管理,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不良症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其对于患者的健康恢复有着较为积极的促进作用,其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在临床上需要对相关护理方法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刘霞.精确性呼吸系统指标管理在胸外科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22,35(04):293-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