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是临床常用的手术措施,具有并发症少、恢复速度快以及创伤小等优点,但妇科腹腔镜手术存在一定难度,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较高,对患者机体健康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疾病预后[1]。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妇科腹腔镜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患者长时间卧床,导致下肢血运缓慢、血呈高凝,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较高,影响患者康复速度[2]。全程护理是一种新型干预措施,该方案的实施重视以患者为中心,加强细节护理,从多角度考虑患者需求,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患者康复需求,实施价值高[3]。为进一步研究该措施的实施效果,本文以2022年02月-2023年01月,共计50例该类患者为例,对比该措施与常规护理的实施效果,旨在帮助患者改善预后结局,有效控制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具体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拟选取妇科腹腔镜患者50例,分为研究组、对照组(随机对照),各25例。选取年限为2022年02月-2023年01月。研究组:样本选取年龄下限为21岁,上限55岁,平均(38.29±2.28)岁。对照组:21-56岁,平均(38.40±2.17)岁。SPSS23.0:P>0.05。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1)有自主意识、识别能力;(2)术后卧床不能下床活动;(3)符合妇科腹腔镜指征;(4)对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了解;(5)自愿签署入组文书。
排除标准:(1)有抗凝禁忌证;(2)肝肾功能不全者;(3)沟通障碍;(4)合并其他部位恶性肿瘤;(5)既往有精神障碍史;(6)入组前接受放化疗治疗;(7)严重自杀自伤倾向、行为;(8)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9)未在本院完成治疗者;(10)存在重大手术史、创伤史;(11)严重心脑血管疾病;(12)内分泌代谢性疾病;(13)传染病、血液病。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患者口头健康指导,做好患者病情观察。告知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病因、常见症状、高发人群、预防方法等,进而帮助患者降低疾病发生率。
研究组:全程护理干预。(1)术前护理:对患者可能发生的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根据不同危险程度给予护理,包括机械预防措施(静脉加压装置、抗血栓弹力袜以及使用足底脉冲泵等)、基础措施(下肢按摩、规范使用止血带、踝关节泵运动训练、尽快下床、轻柔操作、避免脱水等)。根据患者受教育程度等实施针对性健康宣教,方法健康知识手册,并通过视频以及图片等方式,为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并亲自演示正确穿弹力袜、踝泵运动等预防方法。告知患者与医护人员保持沟通,若发现存在下肢酸痛以及肿胀状况需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引导患者进行下肢主动或被动活动,促进血液回流,发挥小腿肌泵作用,减少静脉淤积。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工作,若发现存在抑郁、焦虑等情绪需积极疏导,帮助患者降低心理压力及手术恐惧感,降低应激反应的发生,进而提升治疗及护理依从性。(2)术中护理:积极与手术室护士沟通,对于手术时间> 2h的患者,床头降低15°加速静脉回流。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在医生指导下缓慢给予低分子葡聚糖500ml,及时纠正脱水。在小腿关节处放置4-5厘米沙袋,防止小腿肌肉长期受压,进而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3)术后护理:术后麻醉清醒患者需平躺6h,进而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增加。因此,做好患者体位指导,协助患者改变体位,最佳翻身时间控制为2小时,术后6小时可半卧位,预防应激性损伤、肺部感染。指导患者进行主动和被动下肢运动,以被动运动为主,如足底屈、足内外翻、踝关节背屈、背屈、等活动。同时,告知患者家属给予患者按摩护理,每次时间控制为10-15min,帮助患者加快下肢血液循环。应鼓励患者进行仰卧起坐、踝泵运动以及膝关节屈伸等积极运动。鼓励病人早点起床,并穿上弹力袜,促进静脉回流。术后6h可进食,多喝水,2000-3000ml/d,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高凝。观察患者是否有软组织张力增加、突然肿胀、疼痛、皮肤温度高等症状,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遵医嘱给予低分子肝素钙、钠肝素钙、阿司匹林等抗凝血药物,观察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情况,告知患者坚持遵医嘱用药,进而实现最佳药物治疗效果,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凝血指标进行分析:TT(凝血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Fbg(纤维蛋白原)、PT(凝血酶原时间);采用SF-36生活质量简表,分析患者躯体疼痛、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状况、社会功能,各指标最高分均为100分,分数与相关指标成正比;记录两组住院时间,并计算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护理措施满意度进行分析(0-100分),满意度=(25-不满意)×100%: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评分分别为91-100、70-90分、0-69分。
1.4统计学分析
SPSS23.0统计软件(P<0.05,有统计学意义),定性资料(满意度、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百分比表示,X2检验(%);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凝血指标、住院时间、生活质量),T检验(x̄±s)。
2结果
2.1 两组凝血指标分析:研究组Fbg低于对照组,其他凝血指标均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大,表示对比有意义(P<0.05)。具体见表一:
表一 两组患者凝血指标对比(x̄±s)
2.2 两组生活质量数据分析:研究组各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差异对比有意义。具体见表二:
表二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分,x̄±s)
2.3 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住院时间分析:研究组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对比有意义(P<0.05)。具体见表三:
表三 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住院时间对比
2.4两组满意度分析:与对照组(76.00%)的满意度数据显示,研究组满意度更高(100.00%),统计学分析有意义(P<0.05)。具体见表四:
表四 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n/%)
3讨论
妇科腹腔镜手术是临床上常见手术类型之一,操作难度该,导致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随之增加,其中最常见的下肢深静脉血栓[4]。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为血流缓慢、血管损伤、高凝状态等。由于妇科腹腔镜手术术中手术时间较长,加之麻醉药物的作用,盆腔静脉回流受阻,外周静脉扩张,体内血容量相对不足,血流缓慢,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进而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5]。此外,腹腔管壁较薄,周围静脉较密,手术容易造成机械损伤,增加血栓形成风险。术后疼痛,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休息,下肢活动较少,也是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的因素之一[6]。临床研究显示,有效护理的实施可以帮助患者改善凝血指标,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全程护理坚持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作为一种新的临床护理方法,可以结合患者实际状况,为患者实施综合性、全过程的护理指导,帮助患者更好的感受到护理服务,对疾病预后结局具有积极意义[7]。除此之外,该措施从饮食、生活、心理、环境等方面入手,给予患者来自护理人员以及家属的关怀,对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具有积极意义,提升患者依从性,进而实现护理措施的有效落实,实施价值高[8]。
通过本文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更高,凝血指标状况显著改善,住院时间短,满意度高,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其原因分析为:常规护理是针对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的患者,对相关症状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但无法实现疾病的有效预防,影响疾病预后。全程护理措施的实施可以在给予患者心理、健康教育等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主动及被动指导、按摩以及用药等护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显著[9]。除此之外,采用全程护理干预,从术前、术中、术后多方面入手,对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进行评估,进而实施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的实施可以帮助患者抑制应激反应,对手术顺利实施具有积极意义[10]。术后体位、饮食、运动指导、药物预防,可以帮助患者实现最佳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推广价值高。
综上所述,全程护理对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抑制具有积极意义,可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凝血指标状况,进而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实现最佳疾病治疗、预后结局。
参考文献
[1]苟元,王润. 全程护理干预在妇科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应用[J]. 血栓与止血学,2021,27(1):167-168.
[2]杜建利,庞媛洁,郭英. 优质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术后疼痛的影响[J]. 贵州医药,2021,45(11):1820-1821.
[3]王倩,刘燕,李桂静. 全程优质护理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不良情绪及术后疼痛的影响分析[J]. 饮食保健,2020,7(21):8-9.
[4]陆燕. 全程护理干预对妇科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J]. 当代护士(上旬刊),2020,27(1):98-100.
[5]刘梦,屈章龙. 对接受手术治疗的妇科肿瘤患者进行全程护理对其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的影响[J]. 当代医药论丛,2020,18(22):149-150.
[6]杨涛,张亚红. 综合护理干预在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20):152-154.
[7]郭宝照,徐振喜,于风叶,等. 预见性护理预防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观察[J]. 齐鲁护理杂志,2021,27(16):37-39.
[8]叶美红,黄会,粱鑫. 妇科盆腔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针对性护理措施的研究[J]. 当代医药论丛,2022,20(15):188-191.
[9]付鑫媛. 快速康复护理对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 当代护士(下旬刊),2022,29(6):68-71.
[10]钟艺嘉,董红莲,陈玉敏,等. 下肢运动时机前移对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22,28(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