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河道防洪治理工作的开展效果直接关系到周围居民的切身利益,要提高认识,做好统筹规划工作,对各项治理工作进行合理安排,提高各环节治理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和整个流程的规范性,保证防洪治理效果,让水资源可以得到高效利用,确保能够为周围居民正常生活提供保障。由此可见,加强对水利河道防洪治理规划工作的研究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水利河道防洪治理的重要作用
我国水资源量较为丰富,但是存在分布不均匀的情况,有些地区的水资源量比较多,若没有进行有效管理则会出现洪涝灾害,不利于该地区的良好发展,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这类灾害问题,重视河道防洪治理,对水资源进行合理规划与利用,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实现对周围环境的有效保护,这对整个区域的民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需要有关部门加强重视。
2.水利河道防洪治理规划工作
2.1立足实际进行统筹规划
在进行水利河道防洪治理过程中,结合工程施工建设区域的具体情况进行统筹规划,能够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针对性指导,保证治理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提高河道防洪治理的实效性。
首先,有关部门要了解水利工程建设区域的地质条件和水文环境,对各方面信息资料进行整合分析,以此为依据制定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结合周围环境特点,完善配套的治理计划,可以采用退耕还林的方式来保持水土。
其次,做好水利河道的运行管理工作,一般会采用上堵下排的方式保证河道中水位合理,让水资源可以顺畅流通。主要就是在河道上游建设堤坝,雨水较大的季节里可以起到挡水作用,在河道下游对淤泥进行有效清理,防止水流速度受到淤泥和泥沙的阻碍而出现积水情况,降低对周围居民生活产生的影响
最后,将环保理念融入到水利河道防洪治理中,把河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确保该区域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以往主要采用拓宽河道的方式使得洪水快速排放,虽然具有一定的防洪效果,但是也会增加下游的防洪压力,在实际应用这种方法之前一定要请专家对河道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确定是否会对下游造成较大影响,通过多方讨论后来确定具体的防洪治理方案。
2.2制定防洪治理标准
水利河道防洪治理规划工作在实际开展期间一定要按照相关要求和标准进行操作,但是从目前这项工作的开展来看还缺乏较为完善的标准和制度体系,主要是因为各个地区的地质条件和水文环境存在较大差异所以相关标准无法统一。这就需要对当地具体情况进行细致调研与分析,了解现场实际情况后制定与之相对应的防洪治理标准,要从水利河道工程的建设目标出发,在治理的同时保证水利河道的稳定运行,同时也要考虑到环境保护问题。
2.3重视河道护岸工作
洪涝灾害对水利河道的影响比较大,会对河岸产生较大冲击,为了提高河道的抗冲击能力,还需要加强对河道护岸工作的重视。目前,河道护岸主要有结构性和非结构性两种。其中,结构性护岸又可以分为坡式和墙式两种。坡式护岸是在护岸的上半部分主要采用混凝土、水泥、土工织物等作为材料,在护岸的下半部分主要采用抛石和混凝土块等作为材料的护岸形式。坡式护岸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护岸方式,具有较好的护岸效果。而墙式护岸则是通过混凝土、浆砌石等作为主要护岸材料形成的护岸形式。
非结构性护岸和结构性护岸有很大的不同,主要包括生物工程护岸和自然护岸两种形式。其中,生物工程护岸主要通过形成植被达到防洪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在植被没有形成的时候,要用大米草、稻草等能够进行降解的材料作为护岸材料,并将这些材料铺设在护岸的表面,防止土粒的遗失。自然护岸主要通过人工营造的自然沙滩、卵石滩等起到防洪效果。
2.4做好治导线的规划设计工作
治导线的规划工作也是河道防洪治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治导线指的是在河道整治工作结束后设计流量下的平面轮廓线。首先要对河道的宽度进行测量,从而计算出堤距。同时,要确定治导线的基准点,确定治导线的位置。通常确定基准点可以根据河道的走向和形式进行确定,并且要预留足够的河宽设计位置。
2.5提高“点、线、面”布局的科学性
在河道防洪治理中,“点”指的是重要河段的位置,通常是容易受到冲击的位置。“线”指的是河道的岸线和堤线,通过对岸线和堤线良好的规划,发挥天然河道的作用。“面”指的是河道的断面和挡水面之间的关系。在河道防洪治理工作中,水利人员要从全局角度出发,对“点、线、面”的布局进行规划,要保证“点、线、面”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而有效地提高河道防洪治理的效果。
3.水利河道工程管理
在开展水利河道防洪治理规划工作的过程中也一定要做好河道工程管理工作,相关工作人员要重视先进技术和工艺设备运用,提高管理水平,保证运行稳定性。水利河道堤防管理非常重要,在施工建设期间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存在隐患问题,根据常见的问题类型采用多种有效技术方法,消除质量隐患,重视防渗处理,提高河道堤防运行质量。有关部门可以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安排技术人员对水利河道工程建设情况进行全面监督与管理,提高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为水利河道工程的良好运营奠定基础,降低洪涝灾害的发生率。
现代化发展形势下中,水利河道工程管理中要对以往的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和优化,了解水利河道运行的实际情况,根据防洪治理工作的开展需要做好管理革新,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通过竞争机制的合理实施可以提高整个队伍的素质能力,确保各项管理工作能够得到充分落实。还需要开展人才招聘工作,选拔政治思想好、文化素质高、责任心强的人员从事河道管理工作。并且通过有计划的业务培训,逐步使他们成为会建、会管、会观测、会分析资料的多面手,这样就能管好工程、保证工程安全、发挥工程效益。
结语:水利河道防洪治理工作在开展期间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合理规划设计,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理效果,降低洪涝灾害的发生率,确保能够将水利河道的作用充分体现出来,实现对周围环境的有效保护,提高水利基础设施的运用效益。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河道防洪治理工作的重视,制定多种措施和方法来提高治理水平,促进规划工作的科学开展,为提高整体防洪治理质量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郭彦森.水利规划中河道整治若干措施分析[J].探索科学,2019,(01):198,201.
[2]王春光.水利河道防洪治理规划工作研究[J].中国科技投资,2019,(30):63.
[3]闫志军.针对河道防洪治理工作中相关问题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08):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