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是机体重要的承重关节之一,容易因间接暴力骨折。同时,踝关节骨折位置处存在关节面,术后易恢复不良[1]。因此,应结合有效、专业的康复护理。阶段性康复护理立足于人体生物学,按阶段划分实施不同强度、功效的康复训练,对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十分有效[2]。基于上述,本文旨在分析踝关节骨折患者应用阶段性康复护理模式的可行性,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样本50例(2023.1-2023.12),均符合疾病诊断标准,明确外伤史,且踝关节局部肿胀、压痛、伴功能障碍,X、CT下有移位,将病理性、开放性骨折、踝关节急性、严重性原发病、陈旧性骨折患者排除;按双盲法将样本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25-65岁,均值(45.22±3.65);观察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27-65岁,均值(46.40±3.78)。组间样本均获研究知情权,且可比,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遵照医嘱予以疾病相关照护,时刻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予以常规康复训练,期间确保患者安全。即将出院患者予以基础出院指导,交代复诊时间。
观察组基于上述,结合阶段性康复护理。划分康复阶段,制定阶段性的康复训练,训练全程均需护理人员陪同;出院前,指导患者关注院内公共微信账号,在群内,护理人员每天发起运动打卡,未按时打卡患者及时以电话、语音弹窗等方式取得联系,并提醒坚持锻炼。具体康复训练内容如下:
(1)血肿机化期。辅助患者完成脚踝、脚趾活动,指导患者沿正确的方向进行活动,结合手部力量活动,各方向维持5s后回到起始方向,每次运动10组,每天3次。抬毛巾训练:坐位,足跟落地,脚下放置厚毛巾,以足趾夹起毛巾后松开,反复,待熟练后,尝试使用不同重量的物品进行训练,每次运动3组,每组10-20次;站立翘趾:站立,身体中心位于健侧腿部与患侧足跟部,脚趾用力翘起离开地面,保持最大角度5s,足趾放松,每组10次,每天运动3组。
(2)原始骨痂形成期。踝内翻:坐位,腿伸直,上升轻微倾斜于后方,手支撑,在患肢缠绕弹力带,向内转动健侧肢体,每组10-20次,每天运动3组;踝关节外翻抗阻训练:坐位,双脚使用橡皮筋覆盖,双脚用力转出,每重复15次,休息30s,每天运动1-2次,每次4-6组;抗阻勾脚:将弹力带视为阻力并固定在脚部,用力将其伸直后勾至屈曲,保持1s后缓慢松开,连续重复20次后休息30s,每天运动4-6组。
(3)骨痂重塑期。选择高支撑物,将健侧肢体利于支撑物上,将重心逐渐移动至患肢,负重读数为患肢在体重数中15%-20%的占比,维持2-3min后将负重转移至健侧肢体,重复2-3次,每次休息1min。负重中确保患者无疼痛,疼痛强烈时应减轻负重重量,待患者可适应负重,可以每周10%-15%的进度增加负重量,直至可完全负重;准备晃板,在此处放置双脚,沿前-后-左-右的方向转动身体,分别维持10-30s,每10次为1组,每天练习3组。期间,护理人员指导患者时刻保持上半部分身体直立。
1.3 观察指标
(1)对比组间各项康复时间指标。
(2)踝关节功能评分:共4项,各项0-25分,分越低踝关节功能越良好。
(3)统计组间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概率。
(4)自拟问卷评估组间康复锻炼积极性,共3项,各项0-30分,分越高依从性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SPSS25.0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计数资料以x̄±s、n/%表示,t、x2检验。有差异性表示为P<0.05。
2 结果
2.1比较康复时间
表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康复时间指标更短,数值相比,P<0.05。
表1 两组康复时间比较[x̄±s/d]
2.2比较踝关节功能评分
据表2分析,护理前踝关节功能评分相比无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x̄±s/分]
2.3比较并发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4比较康复锻炼积极性
如表4,康复锻炼积极性评分相比,护理前P>0.05;护理后均升高,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更高,P<0.05。
表4 两组康复锻炼积极性评分情况比较[x̄±s/分]
3 讨论
对踝关节骨折患者而言,手术能够帮助骨折处对线关系恢复,但术后长期制动,会因长期失用导致关节僵直,血运减缓,形成肿胀[3]。常规康复训练的强度依据患者的术后天数,能够满足基础的康复需求,但不同患者间因先天因素、后天营养状态等因素,存在个体差异性,因而常规康复的盲目性不可避免,其康复训练效果未能达到预期[4]。因此,想要优化康复效果,需要强化训练计划中的针对性,按阶段,满足患者不同的康复需求。据本文分析,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恢复速度更快,踝关节功能恢复更良好,并发症率更低,且康复锻炼积极性更高,P<0.05。阶段性康复护理立足于患者的实际情况展开针对性的训练,帮助足部血液循环加快的同时,能够促进足处炎症因子吸收,在训练时间、范围不变的基础上改善患肢肿胀情况[5]。同时,肌力训练可在患者建立耐受后强化肌力,促进基础代谢的同时,减轻关节活动被软组织抑制[6];负重训练以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患者的承受能力向踝关节施压,能够增加骨密度,加快踝关节功能恢复[7]。此外,分阶段针对患者不同的情况进行精准地训练,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恢复效果[8]。
综上,对于踝关节骨折患者,实施阶段性康复护理,护理效果理想,能够加快患者的恢复速度,改善其踝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锻炼依从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推广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王兴歌,邓欢,宋莹莹,等. 思维导图引导早期康复训练对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3, 20 (12): 1754-1759.
[2]张玲,李盈候,姜菊,等. 加压冰敷联合康复护理对踝关节骨折患者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 [J]. 足踝外科电子杂志, 2023, 10 (02): 48-52.
[3]王琴,陈勇. 下胫腓联合螺钉内固定术配合康复护理对急性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患者的效果观察 [J].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3, 7 (10): 125-127.
[4]冯艳文,谢连英,邓新征,等. 行为干预结合互动管理对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促进作用 [J]. 足踝外科电子杂志, 2023, 10 (01): 81-85.
[5]刘小英,苏佳玲,何端华. 分析康复护理干预对踝关节骨折患者疼痛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J].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3, 10 (02): 355-357+361.
[6]丁荣香. 快速康复理念下护理干预在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恢复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J]. 足踝外科电子杂志, 2022, 9 (04): 69-72+78.
[7]刘小曼,李文舒,祁洪近,等. 放松训练联合个性化功能锻炼对改善踝关节骨折者术后疼痛、踝-后足功能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作用研究 [J]. 足踝外科电子杂志, 2022, 9 (03): 65-69.
[8]别双桂,梁丽娟,宋鹏娟. 快速康复理念在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恢复护理干预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J]. 黑龙江中医药, 2021, 50 (06): 23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