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保育猪养殖管理技术
郑先格 宋银朵 高磊 张培培 王晓音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郑先格 宋银朵 高磊 张培培 王晓音,. 猪场保育猪养殖管理技术[J]. 当代畜牧兽医,2024.12. DOI:10.12721/ccn.2024.157110.
摘要: 要想改善保育猪养殖管理,就必须改善猪场整体养猪质量和育肥效果。有关猪场的养殖人员应对保育猪饲料进行调整与改进,同时优化保育环境,实行“小团体”管理,严格控制保育猪的健康状态,防止其发生疾病,这样才能从根源上做好保育工作,达到科学、合理的保育饲养,确保猪场的养殖质量,提升猪场养猪效益。
关键词: 猪场;保育猪;养殖管理;技术分析
DOI:10.12721/ccn.2024.157110
基金资助:

1分析猪场保育猪养殖管理技术

1.1断奶技术

断奶技术是猪场保育猪养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把好保育猪断奶关,掌握好正确断奶方法,可以将保育猪应激反应降到最低,有效控制保育猪腹泻,提高保育猪成活率和生长速率。在许多案例中,造成保育猪出现腹泻、拒食、生长停滞,甚至死亡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不恰当的断奶方式。为了保证猪只的健康生长,应针对猪场的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断乳方法。

1.2饲养技术

首先,在进入保育舍前,要对其进行全面的清扫与清洁,同时要做好消毒杀菌工作,最大限度地防止外界的细菌入侵。小猪进入保育室以后,要做好相关的环境管理工作,以保证其健康成长。包括定期消毒,定时清理粪便,做好通风保暖工作。科学研究显示,保育舍最适的环境温度应随小猪的生长发育而分阶段调节,在断乳后两个星期内,气温以26-28℃为宜;在断奶后3—4个星期内,可以将环境温度降到25-26℃;断乳5周保育舍内环境温度应维持在20-22℃。周围的湿度始终保持在40%—60%的范围内。通过对环境温、湿度的科学调控,防止因气温过高或过冷而引起的仔猪抵抗力降低。

其次,要科学喂养,养殖人员要掌握每天的科学养殖技巧,在精挑细选、高质量的饵料的同时,也要掌握好养殖方式。由于从液体母乳到干粉饲料的过渡,导致了保育猪在断奶后极易出现多种应激反应,所以在保育阶段,可以采用水与饲料的比例为2:1或5:1的湿混合饲料喂养。

最后,营养管理,养殖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营养知识和相关营养管理技能,对其健康成长起着关键性的影响。由于保育猪体内消化器官发育不全,生理改变迅速,胃肠系统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构成更为敏感。所以在选择饲料的时候,一定要选择营养浓度高、消化快的饲料,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保育猪消化系统发育,避免出现消化不良等疾病。此外,保育猪的增重与能量供应及摄取密切相关,随着日能消耗的提高,应以能量转换效率为重点,而非过度重视蛋白转化。在养殖中,应适当添加有机酸和维生素等营养素,以保证保育猪营养平衡。

1.3疾病防治技术

在保育猪养殖中疾病预防和控制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要掌握一些疾病控制技巧,进行科学预防和早期治疗,防止传染病大规模传播,提高整个养殖质量。

首先,要让养殖人员对养殖猪只进行分批免疫,以提高其对常见的病毒及细菌的抵抗力。

其次,对于患病保育猪,要尽快采取隔离措施,查明发病原因,并对其进行消毒灭菌。

2制定猪场保育猪养殖技术管理的对策

2.1做好保育舍清洁消毒工作

对我国猪场保育猪生长环境进行优化,以此为保育猪健康生长创造有利环境,这对保育猪的生长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养殖人员在日常养殖中,要做到对圈舍进行全面清洗消毒,防止细菌、病毒大量繁殖和扩散,从而造成疾病、瘟疫的产生,危害猪群健康状况。在平时对猪群的环境管理中,要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并保持足够温度和光线。如,在夏天要注意做好防暑降温,而冬天要注意猪群保暖。除此之外,养猪场出入口处要设置消毒设备,制定条例禁止外人进入,如果有必要一定要进入猪圈,必须在消毒设备处进行全面消毒。另外,养殖人员要穿上特殊的工作服才能进入保育猪的养殖区域内,从而保证保育猪生长环境的整洁,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方法从根本上最大程度保证保育猪生长环境的干净、整洁。同时,定期在猪舍内进行一次灭鼠行动,并同时消灭各类吸血性的虫子,要备好保育猪料、常用药品、医疗器械、器具等。与此同时,在保育猪正式进入猪舍之前,应彻底冲洗和消毒舍内的料槽、地面、窗户和墙壁,并在消毒过后3~5d后再进入。在此基础上,在猪舍的消毒停用期间,相关人员要抓住机会,及时修补猪圈外的围栏和门窗,清理屋内外的明沟、暗渠,并做好饲料槽、保温箱、栏位等设施的卫生和安全。保育猪进入猪舍时的温度要做好保证,严格控制舍内温度为28~30℃之间,并根据保育猪进舍的天气、季节、湿度的不同,调整猪舍内的局部气候,加强通风并及时排除室内有害气体。

保育猪在第1周内的环境温度是27~32℃,之后的每星期降低2℃,逐渐降低到21℃,同时,猪圈的相对湿度在55%~65%之间。并且,养猪场的饲养密度要合理,高密度的放养不但会增加仔猪之间的咬耳朵、咬尾巴等不良行为,同时H2S、NH3的大量释放会导致舍内环境质量降低,保育猪也容易患上呼吸道疾病。在养猪场内,养殖母猪的数量在15~20头之间。

与此同时,保育猪在断奶后,不能立即进入猪圈,而要将其转到保育室,使其在原圈饲养7d后继续进入猪舍。在转栏前7天,要注意观察饲料槽和排粪设备的状态,并进行全面的消毒,在转栏后的7d里,要对保育猪的饮食、睡觉、排便等进行适应性的训练。并按体重、日龄和胎次进行合理的分群,使体重和日龄接近的仔猪合栏。对不同来源的仔猪进行分栏饲养,对体质差、体重偏小的保育猪进行群体养殖。要定期监测仔猪的活动、排泄物和采食状况,以保证猪舍的清洁,为仔猪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2.2精选饲料

首先,要选用正规厂家、正规品牌的新鲜饲料,以改善饲料整体质量,确保养殖的保育猪群从饲料中获取充足的营养素,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其次,要根据不同时期的保育猪特性,合理、科学地进行饲料的营养配比,在此基础上,可以在饲养过程中添加各种微量元素,提高保育猪的免疫力。并且,如果有出现发霉、质变的饲料,就不能喂给保育猪,不能贪图不浪费原料的原则,以免引起腹泻。

2.3强化保育猪疾病防控工作

据实际情况来看,PVC-2是引发保育猪出现呼吸类疾病的主要原因,其中又以多系统衰竭综合征为主,这类情况的出现多数与病株混杂以及保育猪交叉感染所引发,养殖场如果存在有卫生管理不达标以及养殖管理不科学等问题,均会诱发这类疾病,对猪场的保育猪养殖带来很大危害。国内生猪养殖工作多在6~8周龄的仔猪当中发现这类疾病,整体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因此容易对保育猪的繁育工作造成较大威胁。而这类疾病本身属于免疫性病毒病,在破坏保育猪免疫系统的同时削弱仔猪的自主修复能力,这为猪场保育猪的健康带来了巨大危害。因此,猪场养殖人员要深刻意识到断奶保育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对保育猪的危害,并结合实际加强对疾病的预防控制,使其不受疾病危害。相关养殖的猪场要牢固树立预防疾病的观念,完善养殖保育猪的免疫体系,加强对其疾病的预防控制。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断奶至60—75天龄的仔猪被称为“保育仔猪”,这是继泌乳仔猪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生产环节,也就是所谓的断乳仔猪,具有生长发育迅速、易患病等特点,因此,为了确保其健康成长,必须经过管理者的精心喂养。另外,猪场保育猪的养殖、管理技术,是生猪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养猪生产中的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为此,有关部门应加强保育猪养殖管理,以推动养猪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鞠德超.试论猪场保育猪养殖管理技术[J].饲料博览,2020,(03):76.

[2]李荣梅.规模化猪场保育猪养殖技术探讨[J].当代畜牧,2018,(08):23-24.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