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文将对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培养的重要作用进行详细阐述,并探讨了具体的实施策略,希望能给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参考。数学是高中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学科,然而部分学生由于缺乏逻辑思维能力,导致无法准确理解数学知识,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
一、当前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对数学概念、公式等进行讲解,这是数学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环节。然而,由于部分学生对数学学科不感兴趣,所以无法深入理解这些概念和公式,导致他们的学习效果较差,甚至会出现厌学情绪。此外,由于部分数学教师缺乏系统的数学教学经验,在授课时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并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以便及时发现并纠正他们的错误思维。同时,教师要结合具体问题情境,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和讨论,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从而逐步形成正确的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作用
数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它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其中包含了很多的推理过程,例如:几何、代数和概率等。数学的概念众多,如果学生想要真正理解这些知识,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数学思维,并通过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推导以及验证来逐步解决数学问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缜密的思维方式,从而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这对于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数学思维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提高他们的解题效率,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得心应手。
数学思维的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让他们在生活中不断寻找数学问题,进而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勇于尝试新方法,使他们能够在不断的实践中发展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
数学内容是有区别的,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复杂。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比如,对于简单的数学题目,可以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想,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如果遇到复杂一点的数学问题,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本质,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可以先让学生通过做题来掌握基础知识,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大家各抒己见,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起到启发、点拨的作用,具体如何操作,还是由学生自主决定。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也有很大的帮助。
四、氛围构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改以来,我国一直在推动素质教育的落实,教师需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为学生构建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一方面拉近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助力学生高效地完成知识学习。构建良好课堂氛围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也会得到缓和,建立起值得信任的朋友关系,及时倾诉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从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下,师生之间的沟通会更加顺利,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另外,教师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取知识,进而助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以“三角函数的概念”的教学为例,本课学习中学生需要记忆大量的公式,很容易出现公式与图像混淆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设计多元化活动引导学生思维发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首先,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正弦、余弦、正切的图像和公式,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同时,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将班级学生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人数控制在4~6人。小组合理划分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记忆的内容,在黑板上挑战画出正弦图像,包括最大值、最小值、横纵坐标、递增、递减区间等内容,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正弦图像写出函数表达式。其次,教师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画出的图像或写出的函数表达式是否正确,并给予小组其他成员修改的机会。在小组修改结束后,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点评和赋分,分数最多的小组则获得胜利,可以获得教师提前准备好的小礼物。最后,教师结合小组讨论中出现的错误展开二次教学,让教学更具针对性,并鼓励学生提出小组探究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思路启发,有效解决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盲点,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基于此,教师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在识错、纠错中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对知识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从而提高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
五、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
高中数学知识涉及几何、立体图形等内容,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具备良好空间思维的学生能更快找到解决复杂问题的契机,有利于数学学习信心的建立。但高中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空间思维发展程度也有明显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因材施教理念的运用。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难度符合要求的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满足其真实发展需求。
结语
总的来说,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能助力学生轻松、自主、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这是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关键途径。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立足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从实际学情出发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拓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空间,以便学生能够灵活将数学知识应用在生活实践之中。
参考文献
[1]孙雷鸣。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高中数学教学探讨[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33):14-16。
[2]钟术芬。高中数学教学构建建模意识和培养创新思维[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30):77-79。
[3]孙丽。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数理天地(高中版),2022(13):88-90。
[4]刘璐。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成长型思维培养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2(15):185-187。
[5]万大伟。谈数学思维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培养[J]。学周刊,2022(12):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