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辩证统一,是比较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反应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表明人类会冲破国籍,种族,性别和等级的局限,最终会走向融合【1】。尤其当前全球化发展逐渐深入,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在这样的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是结合目前融合未来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科学革新,对于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经济层面构建平等互利的伙伴关系
在目前发展中,存在不平衡性。就发达国家而言,更加重视维持自身的经济和政治权益,然而,在全球化发展条件下,一个国家借助自身的力量维持经济和政治权益比较难。目前,国际社会中有关经济平等互利伙伴关系建设受到广泛关注,可以冲破以往的国家间的不平等关系,构建新的平等,尊重的合作关系,构建平等合作关系的前提是平等,同时,需要加强国家间的交流沟通【2】。目前,针对国际纷争问题,我国通常运用沟通协商的方式进行处理。社会的建设发展迫切需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支持,为了社会的长远发展,需要构建更加平等和谐的伙伴关系,以此加强国家间的密切交往,让人们正确的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到想要发展需要借助平等互利,沟通交流来实现。
(二)政治层面追求开放互惠的发展前景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的辩证法思想表明事物都是变化的,静止的事物具有相对性。人类社会处于变化发展之中,发展的前途比较光明,发展道路比较曲折,然而,只有借助发展变化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就历史角度来说,社会在不断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局限。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政治角度来说更加关注开放互惠,开放要求各个国家的开发,借助这样的方式让各个国家间的信息资源进行共享和交流。人类社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曲折性,但是,更需要包容和互惠,为世界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表明,资本的不断扩大让世界发展区域整体化,促进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就世界历史发展而言,各个国家的发展对于世界历史的发展有比较深远的影响,是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整体性,可以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科学整合,可以把历史社会与历史人物结合起来,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创设的基础条件【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融合历史同时有重视未来的发展,为各个国家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根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表明唯物辩证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要方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主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延伸,所以,唯物辩证法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法【4】。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主次要矛盾分析和普遍联系的观点对目前国际社会发展的局势的探究,对目前的矛盾问题进行思考。唯物辩证法揭露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本质特征,即共生,客观和差异等性质。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全人类的自由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处于变化发展之中,伴随社会的持续进步,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涉及的人类不是简单的民族,种族,国家和区域中的人,而是全人类,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主要目标在于促进全人类的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发展要求,同时还是马克思主要哲学的新的主题【5】。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为其他理论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指导。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全人类的自由发展需要有一定的规则要求,不能限制他人发展,需要有效的发挥自身的发展潜能,促进自身与他人的长远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要求把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整合到一起,为社会的建设发展贡献力量【6】。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习近平总书记结合目前世界发展的具体情况所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对目前国际发展局势,经济,政治,文化等的预测和规划。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展示了我国对于未来发展的实际追求,更加重视合作共赢建设。因此,需要有效的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为社会的建设和长效发展贡献力量。
结束语:
总而言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展示着中国的发展追求。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始终坚持尊重和遵守国际社会发展秩序,人类命运共同体立足于全人类发展的实际,主要目的是为全人类谋求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延展,因此,需要有效的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让世界各国可以实现平等互利共赢共生,推动整个国际社会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钟明华,缪燚晶.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初探: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J].探索.2020,(2).25~33.
[2]韩立新.人之"类"规定的意义——评高清海的"类哲学"[J].现代哲学.2020,(3).19~31.
[3]黄其洪,卢丽娟.马克思与赫斯思想关联的再反思[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32-40.
[4]王庆丰,苗翠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理念[J].北方论丛.2019,(6).27-36.
[5]黄其洪.重新反思马克思的社会概念--从汶川大地震说起[J].社会科学研究.2008,(5).5-10.
[6]李包庚.世界普遍交往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J].中国社会科学.2020,(4).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