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备混凝土的过程中,为确保配制的水泥混凝土在实际应用中可以达到工程使用标准,通常情况下,施工方会使用机制砂材料代替传统的河砂或天然砂,但机制砂在生产时会产生一定量的石粉,根据工程项目的建设需求,水泥混凝土配制中的机制砂用量需要控制在10%以内。根据大量的研究与实践成果,机制砂并不是越“纯净”越好,在机制砂中掺入适量的石粉,不仅可以优化水泥混凝土的综合性能,还可以降低混凝土配制的成本。本研究选用石灰石机制砂,研究了不同石粉含量对C30机制砂混凝土工作性能和抗压强度的影响,并根据试验结果,确定机制砂混凝土的石粉掺量。
1 试验
1.1 试验材料
本试验中机制砂混凝土的主要原材料有水泥、石子、石粉和机制砂,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其中,水泥采用P.O42.5等级硅酸盐水泥,水泥的物理性能如表1所示。碎石采用粒径为5~25mm的石灰岩碎石,碎石物理性能如表2所示。减水剂采用高效缓凝型减水剂,减水剂性能如表3所示。石粉是从机制砂生产中风吸弃置取得。由于无法直接获取不同石粉含量的机制砂,采用湿法生产的石灰岩机制砂,进行多次筛试验,筛分结果如表4所示。由筛分结果可知,机制砂细度模数为3.08,石粉含量为2.8%,通过风吸法获得石粉,在机制砂中添加石粉得到不同石粉含量的机制砂。
1.2 试验方法
为了准确分析机制砂不同石粉含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本试验采用的混凝土试块为C30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为水泥260Kg/m3、碎石1060Kg/m3、机制砂780Kg/m3、粉煤灰80Kg/m3、拌合用水150Kg/m3、聚羧酸减水剂(10%含固量)10.2Kg/m3。根据试配强度本次试验C30机制砂混凝土的水胶比为0.44,砂率为42%。将原机制砂内石粉采用风吸法处理干净,然后按3%、5%、7%、10%、13%、15%、17%的比例添加相同母材的石粉。需要注意的是,在添加石粉量时,也要减少相同用量的机制砂,以保持砂总质量不变。按照该方法制作7组长宽高规格为150mm×150mm×150mm的标准条件养护试块,每组6块。观察各试块的工作性能,根据《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0测定不同石粉添加量下机制砂混凝土的坍落度以及7d和28d的强度,得出的试验数据用于工作性能和抗压强度比较分析。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在机制砂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粒径不足75μm的颗粒,只要成分是石粉和泥粉,均能在混凝土浆体中起到填充作用,对混凝土性能也会产生影响。但是泥粉的掺入会影响机制砂混凝土的级配,而适当的石粉含量则可以弥补级配缺陷。随着机制砂中石粉含量的增加,石粉吸附水的能力也相应增加,不仅会增加混凝土用水量,同时还会影响混凝土的坍落度损失、黏聚性和保水性等性能,进而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抗压强度产生一定的影响。以下就这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2.1 对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为了能够深入了解机制砂中不同石粉含量对C30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试验中,通过在机制砂中分别掺入3%、5%、7%、10%、13%、15%、17%石粉含量,并分别测试C30机制砂混凝土的坍落度、离析和泌水情况等工作性能,具体试验结果见表2。
表2 不同石粉含量的C30机制砂混凝土的工作性能
根据表2试验结果,对C30机制砂混凝土的工作性能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坍落度分析:机制砂混凝土的坍落度随着石粉含量的增加先增后减,混凝土塌落度从16cm上升至19cm,然后又从19cm下降至几乎为零,如图1所示。石粉含量为7%时,机制砂混凝土的坍落度最佳;当石粉含量大于13%时,机制砂混凝土黏稠度较高,其坍落度几乎为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石粉的细度接近于水泥细度,当混凝土中加入石粉,使其与混凝土原有的水和水泥混合形成了柔软的浆体,填充了混凝土骨料中的孔隙,弥补了机制砂表面粗糙问题,减少了骨料之间的摩擦,从而提高了混凝土的坍落度。但由于石粉比表面积
大,且具有很强的吸水性,在水胶比和拌合用水不变的情况下,当石粉含量超过一定用量后,就会增加黏稠度,从而降低混凝土的坍落度。
图1 C30机制砂混凝土坍落度变化曲线图
(2)离析情况分析:当石粉含量低于7%时,机制砂混凝土出现轻微离析情况;石粉含量在7%~15%之间时,机制砂混凝土未出现离析情况;当石粉含量为17%时,机制砂混凝土也出现轻微离析情况,由此可见,机制砂石粉含量过低或过高都会引起离析现象。
(3)泌水情况分析:当石粉含量为3%时,机制砂混凝土出现严重的泌水情况,此时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流动性,但同时保水性较差;当石粉含量在5%~13%时,机制砂混凝土有轻微的泌水情况,机制砂混凝土的黏稠度适中,保水性较好;当石粉含量大于13%时,出现轻微的泌水情况,但由于此时混凝土的坍落度几乎为零,因此机制砂混凝土较黏稠,具有较差的黏聚性。
从机制砂混凝土总体工作性能来看,随着石粉掺量的增加,机制砂混凝土中的微颗粒也在增加,这就导致水泥的比表面积在加大,从而增加了混凝土集料与水的接触面积,在一定范围内改善了混凝土的和易性。但是,随着石粉含量的持续增加,混凝土的拌合用水量也随之增加,在拌合用水量不变的情况下,就会使混凝土变得过于黏稠,进而影响机制砂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因此,根据测定结果分析,只有机制砂石粉含量在7%~13%时,才能保证混凝土的工作性能。但是,《建筑用砂》(GB/T14684-2001)中规定机制砂石粉含量低于10%。因此,当机制砂石粉含量在7%~10%时,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最佳。
2.2 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为了能够了解机制砂不同石粉含量对C30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对石粉含量分别在3%、5%、7%、10%、13%、15%、17%时,C30机制砂混凝土7d和28d的抗压强度进行试验并得出具体数据,具体试验结果见表3。
表3 C30机制砂混凝土7d和28d的抗压强度
根据表3试验结果,对C30机制砂混凝土7d和28d的的抗压强度进行分析,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1)7d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在C30机制砂混凝土中掺入石粉后,7d的抗压强度均大于不含石粉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且随着石粉含量的增加,抗压强度出现先增后减的现象。当石粉含量低于10%时,机制砂混凝土7d抗压强度有所增加,逐渐由28.4MPa上升至33.2MPa;当石粉含量为10%时,机制砂混凝土7d的抗压强度出现最大值;当石粉含量大于10%时,机制砂混凝土7d抗压强度逐渐降低,从33.2MPa下降至29.6MPa,见图2所示。
图2 C30机制砂混凝土7d抗压强度变化曲线图
(2)28d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在C30机制砂混凝土中掺入石粉后,混凝土28d的抗压强度均小于不含石粉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且抗压强度随着石粉含量的增加出现先增后减的现象。当石粉含量低于10%时,机制砂混凝土28d抗压强度有所增加,逐渐由4.61MPa上升至45.8MPa;当石粉含量为10%时,机制砂混凝土28d的抗压强度出现最大值;当石粉含量大于10%时,机制砂混凝土28d抗压强度逐渐降低,从45.8MPa下降至43.1MPa,见图3所示。
图3 C30机制砂混凝土28d抗压强度变化曲线图
从上述试验结果分析可知,机制砂石粉含量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有着重要影响,随着石粉含量的增加均出现先增后减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混凝土添加石粉,改善了骨料的级配,填充了混凝土的空隙,提高了混凝土的密实度,能够弥补机制砂级配不良的缺陷,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另一方面,随着石粉含量的持续增加,当含量超过强度等级最佳含量时,在拌合用水量和胶凝材料不变的情况下,石粉逐渐形成分隔膜,减少水分和水泥的接触面积,和易性变差,导致混凝土变得黏稠,降低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增加搅拌、振捣的难度,使成型后的试块均匀性较差,进而影响混凝土构件的抗压强度。
此外,通过试验发现,石粉含量较高的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数值离散性也相对较大,当石粉含量超过13%时,机制砂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抗压强度都明显下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随着石粉含量的增加,混凝土的需水量在不算增加,在拌合用水量不变的情况下,混凝土变得黏稠,和易性下降。因此,综合考虑实际施工中用水量、工作性能以及抗压强度要求等因素,在机制砂混凝土生产中石粉的含量在7%~10%之间为宜。
3 结论
(1)机制砂中的石粉可以弥补机制砂级配缺陷,有助于提升C30机制砂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抗压强度。
(2)当石粉含量低于7%时,随着石粉含量的增加,混凝土保水性增强,坍落度逐渐增大,离析、泌水现象也得到改善。当石粉含量大于13%时,随着石粉含量的增加,混凝土的黏聚性增加,坍落度逐渐降低,离析、泌水现象严重。
(3)C30机制砂混凝土7d和28d的抗压强度均随着石粉含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抗压强度变化趋势一致,均是在石粉含量为10%时抗压强度出现最大值。
(4)石粉含量为7%~13%时,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抗压强度都达到最佳状态。因此在C30机制砂混凝土生产中,石粉含量应控制在7%~10%之间,以确保混凝土性能满足施工要求。
参考文献:
[1] 李林,张学峰,徐斌,等.花岗岩机制砂石粉含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J].交通科技,2021(03):128-132.
[2] 唐伟军.机制砂参数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J].智能城市,2020(20):60-61.
[3] 郑锐.机制砂石粉含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及对策[J].散装水泥,2019(06):16-17.
[4] 程小栓,黄慧君.机制砂石粉含量对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9(02):80-81.
[5] 刘文浩,卿迟,冯前进,等.机制砂石粉参数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23,45(3):31-38,62.